膀胱过度活动症病因不明,且在绝经期常合并其他疾病,治疗上需多种方法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联合治疗、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及针灸穴位治疗联合行为治疗等。
一. 一线治疗
行为治疗适合所有绝经期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指导、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以及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1)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绝经后女性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下降,对于不能或不愿主动盆底肌训练的妇女,可选择被动的盆底肌电刺激。(2)生物反馈治疗:通过置入肛门或阴道的阴道测压及肌电图仪等装置,当患者膀胱逼尿肌出现不稳定收缩或无抑制收缩时,这些信息由仪器记录膀胱活动,指导患者有意识地进行盆底肌训练,通过增强患者盆底肌肉锻炼意识和肌肉收缩的强度,使患者控尿能力得到增强。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与药物治疗疗效相当。(3)针灸疗法:针灸治疗被认为能增加脑脊液中内啡肽和脑啡肽,完成神经调节。有研究显示,在20个逼尿肌过度活动行针灸治疗的患者中,有77%患者症状改善。
二. 二线治疗
在绝经期妇女主要推荐的二线治疗是口服抗胆碱能药物和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以及局部使用雌激素。患者可能药物治疗时需考虑疗效、副作用成本等因素,选择速释剂型或缓释剂型制剂以及联合用药。
1.抗胆碱能药物:目前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一线用药,膀胱的逼尿肌层、黏膜层和突触前接头分布有胆碱能M受体,根据受体蛋白在基因中的表达,将M受体分为M1、M2、M3、M4、M5共5个亚型,在逼尿肌内主要分布有M2和M3型。选择性M受体拮抗剂的临床一线药物有托特罗定和索利那新、曲司氯胺,其他还包括奥昔布宁、丙哌唯林。目前多项研究表明,选择性 M受体拮抗剂治疗OAB有着较好疗效,但在绝经期女性中,该类的药物不良反应除了口干、便秘、胃肠动力障碍等外,还易发生认知损害如嗜睡、眩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胆碱能受体反而下降,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加,而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参与短时记忆的多个认知过程。据报道使用高选择性M3-受体拮抗剂索利那新未发现认知障碍。药物剂型有速释剂型和缓释剂型,其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缓释剂型较速释剂型明显减少。
2.雌激素治疗:目前不推荐口服雌激素替代治疗绝经期膀胱过度活动症,但有证据显示阴道局部使用雌激素可以改善阴道萎缩和绝经期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17β雌二醇25mg治疗12周后,明显减少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尿急、夜尿。
3.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其作用机制是与膀胱逼尿肌β3-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后,使膀胱逼尿肌松弛,促进膀胱舒张从而增加储存尿量,减少排尿次数,从而改善尿频尿急和尿失禁,尤其减少夜尿次数等症状。目前在临床上常用药物是米拉贝隆,为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提供了新的药物治疗方案,其片剂服用方便、剂量小、效果显著,副作用明显降低,能明显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安全剂量为25~50mg/d,可作为绝经期患者因M受体的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服药时的另一选择。
三. 三线治疗
一、二线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治疗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时:
1.A型肉毒素:BTX-A能阻止神经肌肉接头处胆碱能神经末端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阻断副交感神经冲动的传导,引起逼尿肌的麻痹从而抑制收缩。逼尿肌内注射BTX后多数患者在第3天感受到治疗效果,1周时能够达到高峰,其有效时间为6~9个月。
2.骶神经调节治疗:刺激部分多为S3骶神经,其原理是通过刺激骶神经所相对应的大脑区域,调节大脑皮质或皮质下的血液流动来降低尿频和膀胱充盈感。骶神经调节治疗的总体有效率约为70%~75%。
3.手术治疗:为患者最后的选择,手术创伤和并发症饱受争议,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方式有肠膀胱扩大术、自体膀胱扩大术、逼尿肌横断术和尿流改道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