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病例】成人肾母细胞瘤1例

来自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9-02-15

肾母细胞瘤又称Wilms瘤、胚胎瘤、癌肉瘤、腺肉瘤以及腺肌肉瘤,主要发生于婴幼儿,90%出现于6岁以前。发生于成人的肾母细胞瘤极为少见,其病理学特点和治疗原则与儿童肾母细胞瘤相同。本文报 道1例成人肾母细胞瘤(AWT)。

1441764656339.jpg

【病例资料】


男性,43岁,行B超检查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无腰部疼痛,无肉眼血尿,为求进一步治疗入院。体格检查:左肾下极可触及肿大包块,活动度可,无压痛。


【辅助检查】


增强CT


左侧肾实质可见一约4.0 cm×3.5 cm大小的团状不规则阴影,左侧肾盂积水,肾皮质受压略变薄;双侧肾上腺可见不规则密度阴影。


静脉肾盂造影


左肾影未见显示。


【诊疗经过】


入院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左肾大,形状不规则,中部可触及一包块,约3.0 cm×3.0 cm,质硬,固定;左侧肾上腺区可触及一包块,约5.0 cm×5.0 cm,质硬;右侧肾上腺区可触及一包块,约3.0 cm×4.0 cm,质硬;腹腔内三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约3.0 cm×3.0 cm。


取手术标本,所有组织均用4%甲醛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5 μm切片行HE染色,并做Vimentin、SM-actin、CK、CK18、EMA、CD34和CEA等免疫组化染色(SP法)。


结果显示


巨检:左肾切除标本,体积12.0 cm×8.5 cm×5.5 cm,局部已剖开,在肾中极可见一灰白结节,体积5.0 cm×4.0 cm×4.0 cm,切面灰白,质中,侵及肾实质全层,并累及肾周脂肪组织。镜检:瘤组织主要由3种成分组成,低倍镜下见典型的胚芽组织、间胚叶间质和幼稚的肾小管、肾小球结构(图1A) ,高倍镜下可见未分化胚芽组织和间胚叶性间质混杂存在(图1B)。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图1C)、SM-actin(++)、CK(++)(图1D)、CK18(+)、EMA(+)、CD34(+),不表达 CEA(-),结果提示肿瘤组织内含有未分化胚芽组织、间胚叶性间质和上皮成分。

图片1_副本.png

图1:成人肾母细胞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特征


A:低倍镜下的胚芽组织,间胚叶间质和幼稚的肾小管、肾小球结构(HE×100);B:高倍镜下见未分化胚芽组织和间叶性间质混杂存在(HE×200);C:部分瘤细胞胞浆CK阳性(SP×200);D:部分瘤细胞胞浆Vimentin阳性(SP×100) 。


【讨论】


关于肾母细胞瘤


1.流行病学特征


肾母细胞瘤由RANCE于1814年首先报告,1899年WILMS详细描述,因此也称作Wilms瘤(或Wilms’瘤),是小儿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小儿全部实体肿瘤的8%,但罕见于成人,TAWIL等报道AWT占全部肾母细胞瘤的1%以下。根据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1994~2008年),国内多为个案或小样本报道,共报道165例。


2.临床表现


肾母细胞瘤的典型症状首先是腹部包块,偶见血尿和疼痛,少数因肿瘤分泌肾素而出现高血压。肿瘤以外的肾组织出现肾小球疾病时,可有蛋白尿,有时最先出现的症状是由于肿瘤破裂引起,有2例报告由于肿瘤栓塞而导致突然死亡。


静脉肾盂造影显示肾内肿瘤,可因压迫致使肾盂扭曲变形,超声、CT等可更确切地显示肿瘤的存在和发展。


在本例中,患者体检时行B超检查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CT示肾实质可见团状不规则强化阴影,肾癌不除外。患者无腰部疼痛,无肉眼血尿。大体观察呈单个实体瘤块,圆形,边界较清楚,切面湿润灰白,呈鱼肉状,可有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3.病理改变


光学显微镜检查,主要有3种基本成分:未分化的胚芽组织、间胚叶间质和上皮成分。未分化胚芽组织以小圆形细胞为主,具有圆形或卵圆形的深染细胞核,少量透明的胞浆,细胞可呈多种分布方式:弥漫性、结节状、缎带状及基底细胞样排列。间胚叶间质以梭形的成纤维细胞为主,但可向其他类型的细胞分化,尤其常呈现平滑肌和横纹肌细胞。上皮成分的特点是形成胚胎时期的肾小管和肾小球样结构。有的肾母细胞瘤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


免疫组化显示多样性,胚芽组织显示Vimentin阳性,上皮成分显示CK和EMA阳性,并有基底膜成分的表现,间胚叶成分依其分化程度,可表现myoglobin、desmin、NSE、GFAP以及、S-100等阳性。


3.诊断


AWT最后确诊需术后病理,基本组织学特征是发育不全或胚胎性的肾小球、肾小管结构伴有不成熟肉瘤样间质,但SINGH等认为分化不良的AWT病理表现多变、复杂,并不典型,有些病例主要表现为不成熟的母细胞成分,无典型的胚胎性肾小球、肾小管结构,为分化不良型。


因此,必须综合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病理结果才能降低AWT的误诊率。KIOUMEHR等认为小于35岁的年轻人有迅速生长的肾脏包块,B超及CT显示混合性或囊性肿块,肾动脉造影见肿瘤为少血管性分布,并有波浪状新生肿瘤血管形成,则75%~80%可能为AWT。


鉴别诊断


AWT的组织成分多样,需与以下多种疾病相鉴别,以免误诊。


①肾癌:一些肾癌可能有腺性成分和丰富的肉瘤样或未分化的细胞,容易与肾母细胞瘤相混淆,但无论成人还是儿童肾母细胞瘤都不会有肾癌中成熟的腺样结构,故可将有无原始肾小管形成作为肾母细胞瘤与其它肿瘤的胚胎成分相鉴别的依据。


②肾恶性横纹肌样瘤:本瘤婴幼儿多见,瘤细胞丰富,嗜酸性,呈腺肉瘤样排列,电镜及免疫组化未发现横纹肌分化。


③中胚叶肾瘤:肉眼肿瘤无明显包膜,与肾实质无明显分界,镜下仅含有间叶性成分,而无上皮性成分,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


④其他:如未成熟的畸胎瘤和恶性间叶瘤,两者不形成肾小管和肾小球样结构,而肾母细胞瘤多方向、多潜能使免疫组化呈多向性表达,如CK,EMA,Vimentin,NSE,S-100等阳性表达均有助诊断。


4.预后


AWT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①年龄:2岁以下患儿的5年生存率较高;②临床和病理分期:肿瘤包膜受侵、手术时肿瘤破裂、肾外静脉受侵、肿瘤组织浸润于周围组织、淋巴结转移、远隔转移、双肾发生等,均为预后不好的指标:③体积:肿瘤的体积和重量越大,预后越差;④肿瘤细胞间变是预后不好的指标: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增多增粗、核分裂像增多是判断间变的指征;⑤有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分化特征是预后好的指征;⑥呈囊状结构者,预后良好;⑦大量横纹肌分化时,预后好;⑧产生黏液,预后不好;⑨DNA多倍性,对判断预后很有帮助,但尚无明确的结论。


来源:韩秀娟,巩丽,薛力,等.成人肾母细胞瘤1例及文献复习(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0,15(1):17-19.

 

下一篇
【干货】经皮肾镜取石术,临床应用要点
现今,经皮肾镜取石术(PNL)在上尿路结石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其临床应用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具体操作注意事项将有助于医师更好地治疗患者。1.适应证(1)所有需开放手术干预的肾结石,包括完全性和不完全性鹿角结石、≥2 cm的肾结石、有症状的肾盏或憩室内结石、体外冲击波难以粉碎及治疗失败的结石。(2)输尿管上段L4以上、梗阻较重或长径>1.5 cm的大结石;或因患肉包裹及输尿管迂曲、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无效或输尿管置镜失败的输尿管结石。(3)特殊类型的肾结石,包括小儿肾结石梗阻明显、肥胖患者的肾结石、肾结石合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或输尿管狭窄、孤立肾合并结石梗阻、马蹄肾并结石梗阻、移植肾合并结石梗阻以及无积水的肾结石等。2.禁忌证(1)一般禁忌证未纠正的全身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脏疾病和肺功能不全,无法承受手术者,及未控制的糖尿病和高血压者。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物者,需停药1~2周,复查凝血功能正常才可以进行手术。(2)其他禁忌证①盆腔游走肾或重度肾下垂者。②未接受治疗的急性尿路感染或伴有肾结核。③结石体积巨大,估计一定合理次数的PNL无法取净的鹿角形结石;鹿角形结石合并需要治疗而估计无法通过经皮肾镜有效纠正的肾脏解剖畸形者。④肾后型结肠。⑤潜在有肾脏肿瘤患者。⑥妊娠。⑦脊柱严重后凸或侧弯畸形、极肥胖或不能耐受俯卧位者,但可以采用仰卧、侧卧或仰卧斜位等体位进行手术。3.治疗方案和原则(1)PNL应在有条件的医院由有经验的医生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大小不同的通道和不同类型的器械进行手术。(2)开展手术早期宜选择简单病例,如:单发肾盂结石合并中度以上肾积水,患者体形中等偏瘦,没有其他伴随疾病。(3)复杂或体积过大的肾结石手术难度较大,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诊治,不排除开放手术处理。(4)合并肾功能不全者或肾积脓先行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待肾功能改善及感染控制后再二期取石。(5)完全鹿角形肾结石可分期多次多通道取石,但手术次数不宜过多(一般单侧取石≤3次),每次手术时间不宜过长,需视患者耐受程度而定。多次PNL后仍有直径>O.4 cm的残石,可联合应用ESWL。4.术前准备大多数肾结石都能通过经皮肾手术取出,但是,如果患者可以采用ESWL治疗,而PNL的预期治疗效果并不比ESWL好时,则应用PNL必须慎重。虽然PNL是一种微创手术,但它仍然有一定的侵入性和风险。所以,在决定使用这种治疗方法之前,必须对患者肾脏及其周围器官的解剖结构进行仔细的评估,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方法是,术前行超声或CT检查,充分了解肾脏及周围组织器官的结构,避免导致异位脏器的损伤。术前准备与开放手术大致相同。若尿培养有细菌存在,应该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即使尿培养阴性,手术当天也应选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必须充分地认识到手术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梗阻、降低结石对肾功能的损害;结石的残留在术前是难以预料的,残留的结石可以在术后结合ESWL和中药进行治疗;对于无意义的残石可以定期复查。应该强调必须将术中术后均可能会发生出血、周围器官损伤、情况严重时需中转开放手术、甚至需要行肾切除等情况以书面的形式告知患者及其家属。5.手术步骤(1)定位采用B超或X线C形臂机下定位。为了显示肾集合系统,可行逆行输尿管插管造影。若肾盏扩张明显,可在超声定位下直接穿刺目标肾盏;若超声定位只能显示肾盂,则可先作肾盂穿刺注入选影剂,以利于下一步在X线定位下穿刺目标肾盏。若使用CT定位,则直接向肾集合系统穿刺,不需要术中造影或逆行插管。(2)穿刺穿剌点可选择在12肋下至10肋间腋后线到肩胛线之间的区域,穿刺经后组肾盏入路,方向指向肾盂。对于输尿管上段结石、肾多发性结石以及合并输尿管肾盂的接合处(UPJ)狭窄需同时处理者,可首选经肾后组中盏入路,通常选11肋间腋后线和肩胛下线之间的区域作穿刺点。穿刺上、下组肾盏时,须注意可能会发生胸膜和肠管的损伤。(3)扩张肾穿刺通道可以用筋膜扩张器、Amplatz扩张器、高压球囊扩张器或金属扩张器扩张。但是,具体使用哪种扩张器以及扩张通道的大小,必须根据医师的经验以及当时具备的器械条件以及治疗费用等情况来决定。(4)腔内碎石与取石结石不仅能被直接取出,而且能够通过激光、气压弹道、超声、液电击碎后排出。带超声和吸引作用的弹道碎石器兼有气压弹道碎石、超声碎石以及同时吸出结石碎片的功能,使肾内压降低,尤其适用于体积较大的感染性结石患者。术中配合软性肾镜可减少多通道的使用,增加一期无石率。放置双J管和肾造瘘管较为安全,手术结束时留置肾造瘘管可以压迫穿刺通道、引流肾集合系统、减少术后出血和尿外渗,有利于再次处理残石,而且不会增加患者疼痛的程度和延长住院的时间。(5)术后是否留置肾造瘦管PCNL术后在下列情况下宜留置肾造瘘管:①结石残留;②需二期碎石;③术中大量失血;④尿外渗;⑤输尿管梗阻;⑥感染性结石引起的持续细菌尿;⑦孤立肾;⑧有出血体质;⑨拟经皮穿刺行介入溶石治疗。(6)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及肾周脏器损伤。如果术中出血较多,则需停止操作,并放置肾造瘘管,择期行二期手术。当肾造瘘管夹闭后,静脉出血大多可以停止。临床上持续的、大量的出血一般都是由于动脉性损伤所致,往往需行血管造影继而进行超选择性栓塞。若出血凶险难以控制,应及时改开放手术,以便探查止血,必要时切除患肾。迟发性大出血多数是由于肾实质动静脉瘘或假性动脉瘤所致,血管介入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是有效的处理方法。参考文献:那彦群,叶章群,孙光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版). 
2019-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