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干货 】 如何鉴别OAB和间质性膀胱炎

来自  2019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2019-11-29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和间质性膀胱炎(IC)是临床中女性的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往往因为尿频、尿频等泌尿系统症状而就诊,常很难快速鉴别两种疾病。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杜岳峰教授对二者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回顾,并总结鉴别要点。


膀胱过度活动症相关知识回顾


1.定义


2002年国际尿控协会(ICS)对OAB定义为:OAB是一种常见症状,具有以下特征:①尿急症;②伴有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③通常伴随尿频和夜尿;④无感染或其它明显病因。


故OAB的诊断特点是:症状是诊断基础,需排除其它疾病确立诊断,一种综合征可作为独立的诊断。


2.特点


(1)OAB三大特点:①尿动力学上:逼尿肌过度活动,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②无明确的病因;③OAB是膀胱储尿期的症状。


(2)OAB影响的人群特点:①40岁以上患者中16.6%有OAB的症状;②随年龄增长,OAB患病率增高;③OAB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相当。


3.病因


OAB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有以下四种:


(1)逼尿肌不稳定:由非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2)膀胱感觉过敏:在较小的膀胱容量时即出现排尿欲;


(3)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


(4)其他原因:如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


但是,逼尿肌异常收缩导致OAB是公认的最重要机制。


4.诊断


OAB(5%~23%)虽是一个独立的征候群,但在临床上有许多疾病也可出现OAB症状,容易被忽视。很多患者有储尿期症状,也可有其他症状。同时,患者多有可寻病因,并已有诊断,如前列腺增生症、尿路结石、尿路感染、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等。临床上,遇到OAB患者要注意鉴别是原发性病因或症状性OAB。


 

(1)OAB快速筛选


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症状评估表(OABSS)是高效实用的OAB诊断评估工具,可通过三个简单问题,快速筛选OAB:


①排尿频繁;


②当突然有排尿感时,很难控制住;


③漏尿,因为控制不住。


患者只要具有以上1项症状,就可能患OAB。


(2)OABSS定量诊断标准


基于OABSS量表,当问题3(尿急)的得分≥2分以上,且整个OABSS得分在3分以上,就可诊断为OAB。


OAB患者严重程度分级:


①3≤OABSS≤5,轻度OAB;


②6≤OABSS≤11,中度OAB;


③OABSS≥12,重度OAB。


需特别注意,尿急是OAB的核心症状,无尿急这一主诉不能确诊OAB。


间质性膀胱炎相关知识回顾


1.定义


(1)定义演变


1808年,美国费城Philip Syng Physick最早首先将其描述为一种膀胱“溃疡性炎症”。


1836年,美国费城医生Joseph Parrish首次将其记录在教科书中,描述为不明原因的慢性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以及盆腔疼痛综合征。


1987年,美国NIDDK为了将此类疾病诊断进行标准化,用于临床试验,以便准确评估其治疗疗效,首次将该病命名为间质性膀胱炎(IC),其中包括2项包含标准,18项排除标准。


2002年,基于美国NIDDK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标准在内容、临床实用性的不足,为进一步统一标准,ICS将之改名为疼痛膀胱综合征(PBS)。


2008年,欧洲间质性膀胱炎欧洲研究学会(ESSIC)定义为膀胱疼痛综合征(BPS):基于与膀胱相关的慢性盆腔疼痛、压迫感或不适而诊断,同时至少伴有一种其他尿路症状,如持续急迫排尿感或尿频;作为症状的原因易混疾病必须被排除在外;其他器官症状的存在以及认知、行为、情感和性症状应予以陈述。


(2)ESSIC对BPS的分型标准


BPS可大体区分为两种亚型:①3C型BPS:是一种具有严重损害性的炎症,可导致小容量纤维化膀胱或上尿路梗阻;②非溃疡型BPS:不会出现3C型的临床进展。


二者区别:包括临床表现(症状)、年龄分布(年龄)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生物标记),借此可进行非侵入性鉴别并与治疗反应对应。


(3)2010ICI版BPS定义


ICI在ESSIC的基础上对BPS的定义进一步修改,并提出了BPS新的诊断标准:即出现与膀胱有关的疼痛、不适,同时伴有至少一种其他泌尿系症状(如尿频、尿急),并能排除其他泌尿系疾病,就可以诊断为BPS。


(4)目前基本的共识


IC/BPS是症状诊断,具有长病程、渐进性发展两大临床特征。


①本质:是一种慢性器质性病变,有其疾病的病因和发生、发展过程。其症状的产生是膀胱壁组织发生病理、形态和膀胱储尿功能改变的结果。因此,国际尿控学会仍然保留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


②特点:IC/BPS的炎症部位在粘膜下层膀胱壁内,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常阴性;随着病情发展,IC/BPS可产生瘢痕挛缩和膀胱容量减少等病理形态学改变。


③不足:其发生的病因及机制仍不明了。


2.病因及机制


可能的病因及机制包括:①膀胱上皮通透性屏障的损害;②过敏或自身免疫过程;④顽固性微生物感染;④膀胱神经分布改变;⑤膀胱缺血(可能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类似)。


3.诊断


目前临床应用的IC/BPS诊断方法主要为排除法,诊断的主要依据为临床表现、尿液分析,以及水扩张状态下的膀胱镜检和活检。


 

部分IC可进行特殊的辅助检查来确诊:


(1)压敏式测针测压盆底肌:约87%的患者有盆底肌功能障碍;


(2)考夫曼指尖触摸灵敏度测试:配合视觉模拟量表评估疼痛和敏感度的等级;


(3)钾离子试验:存在假阳性


(4)光镜下细胞计数:以逼尿肌细胞内肥大细胞数量与黏膜内肥大细胞数量之比(>0.75有诊断意义),或者电镜下观察激活的肥大细胞占肥大细胞总数的比例;


(5)尿流动力学、尿液分子标记、膀胱活组织检查。


鉴别要点


从以上特征可见OAB和IC两者皆病因不明,属于基于症状、排他性诊断,治疗效果不稳定,很难鉴别。但OAB是以尿急为核心的症候群,男女发病率相当,治疗以症状控制为主。而IC/BPS具有长病程、渐进性发展两大临床特征,膀胱壁组织发生病理、形态和膀胱储尿功能改变,有相对特征性的水扩张下膀胱镜检和活检表现,女性发病率远多于男性。因此,IC/BPS可以表现出症状性OAB,但IC/BPS基于膀胱区疼痛、不适为核心症状,治疗以症状控制结合GAG的修复为主。


来源:2019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下一篇
【病例】术后反复血尿,一探究竟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多次出现血尿,开放性探查亦未找到病因,如何进一步治疗? 病例资料 73岁男性,因梗阻性尿路症状接受盐酸坦索罗辛和非那雄胺治疗3年,但患者依然多次出现严重血尿,遂入院治疗。 经影像学检查排除尿路感染,为查明病因拟行膀胱镜检查。 术前查凝血、血红蛋白均无明显异常。 诊疗经过 膀胱镜检查发现出血部位起源于前列腺窝,并观察到膀胱颈静脉充血。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切除前列腺组织约55 g,送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前列腺增生。 术后1天,患者出院。 4天后,患者因肉眼血尿再次入院。行膀胱镜检查,清除血块后在前列腺窝未发现动脉出血及明显活动性出血。 4~5天后,患者再次出现血尿,治疗再次使用膀胱镜清除血块,检查中未发现任何活动性出血。 随后,患者又经历了2次出血,输注48个单位红细胞和13袋新鲜冷冻血液。为查明出血部位,考虑行开放性探查术,但未发现任何活动性出血。为治疗出血,术中结扎膀胱颈前列腺的动脉供应。但本次治疗后,血尿依然每隔4~5天复发。 为查明病因,进一步检查。最终对盆腔血管进行血管造影时发现,阴部内动脉有一个假性动脉瘤(图1)。经皮动脉栓塞假性动脉瘤后,血尿立即停止。 图1:盆腔血管造影 患者在手术后5天出院。随访6个月,患者无任何症状。 讨论 阴部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通常与外科手术有关。本例患者,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出现复发性肉眼血尿,经膀胱颈和前列腺窝的内镜和开放式止血干预治疗后均无效。最终,使用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阴部内动脉假性动脉瘤,随后对假性动脉瘤的动脉供血行血管栓塞术治疗,术后患者血尿消失。 在文献中,有一些前列腺术后阴部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报道,其表现为晚期复发性血尿。例如,Celtikci等报道了1例79岁的患者,因前列腺增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患者出现大量血尿,多普勒超声和血管造影显示一个起源于右侧阴部内动脉的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线圈栓塞治疗成功。Beckley等人在机器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应用微线圈治疗阴部内副动脉假性动脉瘤迟发性出血。Jeong等人的研究中,563例(0.7%)患者共有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出血,CT血管造影显示所有病例均有活动性出血,所有患者均经动脉栓塞成功治疗,无其他额外治疗,术后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栓塞治疗是前列腺术后出血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 学习要点 1.出血是前列腺外科手术(例如经尿道切除术)中的已知并发症,但在手术时是可以控制的。 2.前列腺动脉供血中的血管损伤,如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非常少见。 3.开腹手术很难治疗假性动脉瘤,而血管内手术是处理该并发症的一线治疗方法。 4.血管造影术有助于前列腺切除术后难治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5.动脉栓塞术是前列腺术后出血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Behkam Rezaeimehr, Mona Modanloo, Mahdi Davoodi et al. Angioemboliziation of Internal Pudendal Artery for Treatment of Long Lasting Gross Hematuria Aft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Urology Journal/Vol 16 No. 5/ September-October 2019/ pp. 517-518.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