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临床实操】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

来自  大家泌尿  2021-09-01

1992年Gagner率先报道了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LA),同年Gaur介绍了侧位腹膜后肾上腺切除,尽管操作空间小,但更安全,侵袭性更小,避免了腹膜的刺激和肠道的损伤。随着操作者技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出现,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 RLA)逐步显示出其明显的优势,并已成为肾上腺手术治疗的“金标准”。

 

手术要点及体会

 

1、三点穿刺通道的良好与否是手术顺利进行的第一步。第一个Trocar选点不能靠后,以免造成术中对肾的过分挤压。第二个Trocar不能离髂嵴太近,以免不易观察肾上腺上极及上动脉。第三个Trocar不能太靠近腹侧,以免引起腹膜损伤。三个Trocar在腔内不能太近,以免影响操作与观察。

 

2、肥胖患者腹膜外脂肪较多,在切开肾周筋膜前,将腋前线Trocar位置往上的腹膜外脂肪剔除便于观察与操作。

 

3、掌握好肾上腺“小空间”与肾周“大空间”的关系。肾上腺区的空间很小,不便于操作,我们可借用肾周的“大空间”,即纵行分开肾周筋膜,将肾周脂肪囊加以游离,就可间接地扩大肾上腺区的“小空间”,这一点对于大体积的肾上腺肿瘤切除更为重要,必要时可将整个肾周筋膜全部切开。

 

4、切开肾周筋膜后,不要急于寻找肾上腺,应将肾周脂肪囊整块从膈下向下分离,这样较易寻及肾上腺。切不可盲目在脂肪堆中寻找,否则极易损伤肾上腺血管,引起出血。可寻找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切除术中两个重要的相对无血管区位置及定位标志来实施肾上腺的定位与游离,大大提高手术效率及安全性。

 

5、肾上腺质脆易出血,游离时尽可能避免钳夹肾上腺组织,造成腺体破裂、渗血。应尽量寻找间隙将肾上腺挑起,这样可减少腺体的撕裂。

 

6、肾上腺中央静脉的正确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应该在游离清楚后用钛夹或Hem-o-lok处理。在处理血管前,一定要充分游离一定长度的血管。尽量少留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免在下一步游离的过程中受牵拉造成钛夹或Hem- o-lok松动或脱落。

 

7、对于不太大的肾上腺肿瘤,假如有一定的腹腔镜操作技术的话可将肾上腺上动脉、中动脉、下动脉和中央静脉分别予以钛夹钳夹而暂不切断,这样可以利于这几根血管将整个肾上腺“帮助”术者“固定”于操作空间,易于进行肾上腺游离。最后依次切断下动脉、中央静脉、中动脉和上动脉。最终离断腺体标本。我们体会这样有利于用有限的操作器械提高手术效率。

 

8、嗜铬细胞瘤常常瘤体较大,表面血管丰富,肾周筋膜内往往有粘连,游离时需锐性、钝性相结合,由易到难,尽量避免用力挤压瘤体。

 

9、嗜铬细胞瘤手术中应严密监察生命体征、心电及血气的变化。必要时停止注气,等稳定后再开始手术。

 

10、皮质醇患者体质肥胖,寻找肾上腺困难,应遵循从膈下向肾上腺内侧方向寻找的顺序,不可在脂肪堆中盲目寻找。加之腹膜较薄,容易受损,操作更应小心。

 

1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腺瘤位于上极或下极可行肾上腺部分切除,离断时可直接用超声刀,必要时加用钛夹或Hem-o-lok处理。

 

12、对瘤体较小的肿瘤,若不能分清肿瘤还是腺体,或怀疑是肾上腺结节状增生,宜行肾上腺全切除术。

 

13、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大部切除,宜保留左侧肾上腺下极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后腹腔镜下解剖性肾上腺切除术的关键技术是空间定位、沿着正确的解剖平面寻找、分离肾上腺以及重要血管的处理。

 

来源:郭应禄.《泌尿外科内镜诊断治疗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下一篇
【干货】泌尿造口患者术后评估及护理
术后评估   1、了解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情况、麻醉情况。   2、评估造口情况:明确造口位置、类型、造口的颜色、形状,大小、尿色、尿量、造口周围皮肤等。   3、了解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疼痛,观察面色、末梢循环、静脉穿刺情况。   4、心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造口的接纳程度。   5、手术并发症的评估:切口敷料情况,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引流量。   6、评估患者呼吸功能状况,取安全舒适体位,吸氧。   7、评估胃肠功能状况,根据术后恢复状况制订合理膳食计划。   8、患者对造口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自我护理能力。   9、镇痛泵、皮肤压疮等情况。   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注意伤口和盆腔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早期发现出血倾向,引流袋应24小时更换1次,准确记录各引流管的引流量。   体位与活动:   按术后常规护理,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取半坐卧位,以利于引流。ERAS实施术后6小时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四肢,并每隔2~3小时协助翻身1次;术后第2天即可鼓励患者自主床上活动并协助坐于床旁,无头晕、心悸可扶于床旁走动。掌握活动强度,避免过度增加腹压的活动,以防肠造口黏膜脱出。   饮食与输液:   根据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制订饮食计划,先进食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嘱多饮水,以产生自然冲洗的作用,多进食新鲜水果和蔬菜,防止大便干燥,以免排便困难使腹压增高,引起手术切口继发性出血和尿漏。根据病情适当控制输液速度,保持水、电解质平衡。ERAS实施早期进食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一般做法为:术后12小时患者可首先试饮30ml水,如患者无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可在术后24小时逐渐增加进食量至正常饮食。   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接受自我形象改变的认识,并学会自我管理造瘘袋。通过宣传教育、生活护理以及取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护理行为影响患者对疾病认识与评价,调整心理状态。   呼吸道管理:   鼓励患者深呼吸、帮助患者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必要时雾化吸入等。   舒适护理:   术后常留置多根引流管,限制了患者的自由活动,加强管道护理,防意外脱管。观察镇痛泵固定情况,术后持续规律镇痛有利于快速康复。   造口护理:   1、检查记录造瘘口颜色、形状、大小,注意有无缺血坏死、变色、输尿管回缩、造口周围皮肤是否异常。使用经过验证的分类工具检测并发症。   2、妥善固定好输尿管单J管,保持尿液引流通畅。定时挤捏疏通单J管,防止血块堵塞、尿液反流。观察造口袋内输尿管支架管引流尿液色、量、性状。双侧单J管每日引流出1500~2000ml尿液,术后第1天颜色可呈淡血性,第2天转至黄清。   3、造口袋更换:患者更换造口袋时注意固定好输尿管支架管,防止脱出。换袋时间以早晨起床后或进食饮水后2小时为宜,以减少换袋过程中尿液流出,影响造口袋粘贴效果。术后2~3天可更换造口袋,以后每周1次。出现造口袋与皮肤粘贴不紧或袋子有损坏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换。更换操作按除袋、清洗、测量造口大小、剪孔、粘贴的顺序。第2次更换时由家属参与,护士指导。第3次更换时由患者参与。在此过程中,评估患者及家属换袋技巧的掌握情况。并运用自理理论帮助患者掌握换袋的技巧,直到实现自我护理。   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   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属于高风险手术,围术期并发症可达28%~64%,围术期的死亡率为2.5%~2.7%,主要死亡原因有心血管并发症、败血症、肺栓塞、大出血等,因此,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做好康复指导、尽早翻身拍背、辅助排痰、预防下肢深静脉形成等,对预防和减少膀胱癌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自护能力至关重要。   1、出血:观察腹部体征,有无腹胀,腹痛等情况,观察生命体征、尿量、引流液颜色、引流量。   2、感染: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热痛及体温的变化。有无脓尿、腰酸、腰痛等症状。术后由于尿液经常浸润腹壁的皮肤,容易引起切口的感染和坏死。且由于腹壁造口术后人体缺乏抗尿液反流的作用,潮湿的局部环境利于细菌的滋生,因此术后需要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   3、肠梗阻和肠瘘:腹腔引流量未见减少,且引出物浑浊,则有吻合口瘘的可能。或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情况应考虑肠梗阻。   4、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泌尿外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①患者术后如无禁忌,应尽早进行肢体的主动或被动活动。病情允许时早日下床活动。   ②指导合理饮食:多饮水,进食低脂、清淡、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防止便秘。   ③保护血管:避免同一血管反复穿刺;避免在下肢和瘫痪肢体穿刺,尽量缩短深静脉留置的时间,戒烟。   ④注意观察下肢血液循环。   来源:黄健.《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