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干货 │ 尿道下裂

来自  大家泌尿  2022-04-18

临床分型和分类

 

目前多采用 Duckett 分型标准,即根据尿道外口所在位置的不同,将尿道下裂分为:①远端 -前尿道下裂:尿道外口位于龟头或阴茎远端,多呈裂隙状,一般仅伴有轻度阴茎弯曲,多不影响性生活及生育,是最常见的尿道下裂。②中段型尿道下裂:尿道口位于阴茎体部下方(腹侧),尿道外口可位于冠状沟到阴囊阴茎交接处之间的任何位置,常伴有阴茎下弯。③近端 - 后尿道下裂:尿道口位于阴茎阴囊交界部或会阴,常伴有阴囊分裂,阴茎发育不良并严重向下弯曲,严重者阴茎短小、弯曲并被包皮和阴囊遮盖,外生殖器酷似女性。

 

但病情的严重性与复杂性并不能仅靠尿道口位置来判断,因为术中皮肤松解后尿道口位置会发生变化。因此在综合阴茎长度,弯曲程度,阴茎头大小、形状及尿道板质量评估后,依据其严重性可分为轻度尿道下裂(阴茎头或阴茎部尿道下裂,没有相关的阴茎下弯畸形、小阴茎或阴囊异常)和重度尿道下裂(阴茎下部、会阴部尿道下裂伴有相关的阴茎下弯畸形和阴囊异常)。

 

image.png

 

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

 

患者主要表现为尿道口位置异常,尿流异常,容易尿湿衣裤,被迫下蹲排尿;常伴有阴茎向下弯曲,严重者无法完成正常性生活;严重者包皮在阴茎头部背侧呈帽状堆积,阴茎阴囊转位、阴囊裂开状;亦有伴发睾丸下降不全、睾丸鞘膜积液、腹股沟斜疝,少数患者可合并肛门直肠畸形。

 

尿道下裂是外生殖器畸形,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很容易确诊。确诊后尚需进一步检查有无伴发畸形,严重的尿道下裂需进一步进行泌尿系统检查,以除外其他泌尿系统畸形。当尿道下裂合并双侧隐睾时要注意有无性别异常。主要检查如下。

 

(1)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体形、身体发育、第二性征、双侧睾丸质地和体积、有无阴道。

(2)腹部超声(必要时 CT):确认睾丸的存在及位置。

(3)染色体核型分析及SRY、雄激素受体基因检查:确认其基因型及有无相关基因异常。

(4)尿 17- 酮类固醇测定:尿 17- 酮类固醇为睾酮代谢物,能从侧面定量测定睾酮水平。

(5)腹腔镜检查及性腺活检:CT 找不到性腺的情况下,寻找可能的性腺并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依据典型外观,即可做出诊断。但个别阴茎头、远端型尿道下裂因包皮完全覆盖阴茎头,需上翻包皮才能发现异位的尿道口。部分近端 - 后尿道下裂患者因阴茎较小而需与小阴茎、隐匿阴茎、性发育异常相鉴别。小阴茎系单纯阴茎短小,隐匿阴茎系阴茎因肥胖等因素隐藏于皮下脂肪中,两者并不伴有尿道开口位置异常,鉴别较为容易。性发育异常则不同,与部分近端 - 后尿道下裂患者的外观鉴别有些难度,需要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等辅助检查来区分。

 

治疗

 

手术是尿道下裂主要的治疗方法。除尿道口接近阴茎顶端、阴茎形态和功能完好的患者外,其他大部分患者均需手术治疗。

 

1. 手术时机

 

手术时机倾向于尽早,有学者推荐首次手术时间在出生后 6 ~ 18 个月,最迟应在学龄前进行。在此期间患儿阴茎发育缓慢,心理负担较轻。术前务必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手术的适应证、对外观的改善程度及可能的并发症。

 

2. 手术方式

 

手术包括阴茎弯曲矫正和尿道成形,尿道外口和阴茎头部的重建,以及阴茎体皮肤覆盖,以期尽可能恢复阴茎正常外形。多数尿道下裂可以通过一期修复。但对于阴囊型或会阴型尿道下裂,严重阴茎弯曲及小阴茎者,推荐二期修复术。

 

新尿道成形手术方法有很多,文献报道有 300 余种,目前尚无统一的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方法。针对不同程度的尿道下裂,常用术式有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TIP),游离移植物镶嵌式尿道成形术,加盖岛状皮瓣法,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法(meatal advancement and glanuloplasty incor-porated procedure,MAGPI),尿道口基底血管皮瓣法,皮瓣尿道卷管尿道成形术等,且各种改良方法不断被报道。但不论哪种方法,术后均应能够达到目前公认的治愈标准:①阴茎下弯完全矫正。②尿道口正位于阴茎头。③阴茎外观接近正常,患者可站立排尿,成年后能够完成正常性生活。

 

3. 并发症

 

术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尿道瘘、尿道狭窄、尿道憩室样扩张、阴茎头开裂等。尿道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公认的发病率为 15% ~ 30%,多发生在冠状沟及尿道吻合口处,一旦形成,建议 6 ~ 12 个月后进行手术修补。尿道狭窄是术后较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 10% ~ 20%;短段狭窄可尝试尿道探子、球囊扩张或冷刀、激光内切开,最主要的方法是尿道腔扩大成形术。尿道憩室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新尿道周围缺乏必要的支持组织,治疗关键在于减低尿道内的排尿阻力。阴茎头开裂常见于多次手术患儿及近端尿道下裂患儿,阴茎头直径小于 14 mm 也是危险因素;轻度开裂可不予处理,常用的修补方法包括TIP 手术或尿道 Inlay 式修补成形术。所有患者术后需随访至青春期后,以期早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术后一年,有报道多达 50% 的并发症需要再次手术。

 

小结

 

尿道下裂是男性泌尿系统最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对患者的排尿功能和心理有一定负面影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倾向于其系由多基因、多因素联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据典型的外观,多数可轻易做出诊断。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手术方法众多,尚无统一、规范术式,且对于手术医师心理素质、手术技巧有一定要求。手术并发症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但绝大部分是可以有效处理和解决的,常常需要再次手术,因此,术前务必充分沟通交流手术适应证、对外观的改善程度及可能的并发症。患者术后需随访至青春期后,以期早期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

 

 

 本文引自《现代男科学临床聚焦  第2版》

 

下一篇
泌尿外科手术后严重感染的预防与处理
肺部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手术前吸烟的患者应该严格戒烟两周以上;对于有呼吸道感染的择期手术患者,应在呼吸道感染治愈后再进行手术。术后应鼓励患者尽早下地活动,宣教患者咳嗽和排痰,对于术后痰液较多的患者应予以雾化吸入。对于术后早期有发热、咳嗽、咳痰的患者应常规进行胸片检查并留取痰液培养,并调整相应抗生素的应用。   ​ 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泌尿外科手术前应常规进行尿常规检查,如尿常规异常,则需进行尿培养检查,并在术前和术中应用足量抗生素。经皮肾镜碎石手术时如果穿刺入集合系统抽出脓样尿液,则应立即停止手术,留置肾造瘘管,直到系统治疗感染之后再行Ⅱ期手术。术后极早期(2小时)白细胞下降是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早期预警因子。术后应动态监测血白细胞变化来早期发现尿脓毒血症并进行积极地早期治疗,广谱抗生素早期使用及降阶梯使用可以预防感染中毒性休克的发生。对于导尿管相关性感染性菌尿,超过90%是无症状的,同时菌尿和脓尿的水平及发展趋势不能预测未来是否将发展为有症状的尿路感染,因此对于无症状的菌尿患者不常规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若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时,首先应对导管进行处理,推荐根据具体情况移除或更换导管,将去除的导管送培养检查,以指导抗生素的应用。     切口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基础。术中伤口冲洗可以清除切口中坏死的组织,减少细菌污染,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根据具体手术需要,预防使用抗生素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应在切皮前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此外,良好控制患者围术期血糖,增强患者自身抵抗力,加强患者术后营养等都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有效的方法。术后发现切口感染应及时拆除缝线,去除坏死组织和异物,彻底引流,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待感染控制后Ⅱ期缝合。     器官/组织间隙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泌尿外科手术后器官/组织间隙感染主要是术后渗液继发感染或者残余感染扩散所致。手术中应避免感染器官中内容物外溢污染手术区域。手术时应彻底止血,避免术后创面渗血积聚。清扫淋巴结时,应在淋巴结清扫根部结扎处理,减少术后淋巴漏。有脓液污染或渗血、渗液较多时,手术结束时应彻底冲洗,同时留置合适的引流管。围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积液继发感染形成脓肿。 多数术后器官/组织感染经治疗可以治愈,感染吸收,少数病例感染局限继发形成脓肿。感染初期应采用非手术治疗,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全身应用。如积液明显且不易引流时,可考虑超声或者CT引导下穿刺引流,多数患者可避免再次手术切开引流。如患者中毒症状明显,脓腔多发或有分隔,脓液浓稠等,可采取手术清创引流。根据脓肿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途径的手术切口。切开脓腔后,用手指探查脓腔,打通间隔,留置引流管持续引流。术后仍需全身应用抗生素。待脓液引流较少后,复查B超或CT证实脓腔吸收后方可拔出引流管。  
202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