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Ahlberg首次报道精索静脉造影,主要用于诊断临床上不典型的精索静脉曲张,并作为隐睾症的术前定位。对于典型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通过精索静脉造影可进一步了解病因、指导手术,也可同时栓塞治疗。
1981年Narayan通过对30例男性不育症患者行双侧精索静脉造影,证实81%的患者合并有精索静脉曲张。因此,对所有找不到原因、无内分泌变化的不育症患者行精索静脉造影检查是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
精索内静脉造影的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在局麻下采用Seldinger’s 法,经皮做股静脉插管至上段精索静脉。插管成功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管塑形是否合适,而塑形的依据是血管的解剖情况。由于大多数人的精索静脉解剖基本相似,故可以预先行导管塑形,以减少术中塑形耗时和反复插管的损伤。
研究发现,90%的左侧精索内静脉开口与下腔静脉间距约4cm,与左肾静脉直径约1cm,三者之间呈直角相交;而90%的右侧精索静脉直接开口于下腔静脉前侧壁,两者以锐角相交。所以有人将F6~F7导管,左侧塑成“丁”字形或将前端塑成两个直角弯曲,右侧塑成小钩型或为两个150°的弯曲,借助下腔静脉壁的压力,将导管推入精索静脉内。
对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先行肾静脉造影,其目的在于观察肾静脉有无回流受阻及精索静脉反流情况。肾静脉造影每次用造影剂20ml。肾静脉造影后,将导管送入精索内静脉,头高45°以上,行精索内静脉造影,每次用造影剂10ml 左右。为了保护睾丸功能,阴囊部尽量少曝光,测量数据以毫米计算。
精索静脉造影的表现:
①证实静脉血回流。在精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均可见造影剂从左肾静脉回流至精索静脉直达蔓状静脉丛。
②测量精索静脉直径。在一组127例报道中,精索静脉直径随曲张的严重程度而增大,并发现左侧精索静脉曲张同时存在右侧精索静脉曲张13例。亚临床精索静脉曲张(0度):精索内静脉直径3.61mm。精索静脉曲张:轻度(I级)5.36mm;中度(Ⅱ级)5.83mm;重度(Ⅲ级)7.93mm。
精索静脉造影性左侧亚临床精索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各家的报道可达20% ~50%。这一高百分比,一方面在于X线检查技术;另一方面在于临床触诊的结果。静脉造影证实精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必须要见造影剂逆行性回流直达蔓状丛,这样才符合精索静脉曲张的病理生理相关性。另一观点是医源性精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由于选择性精索静脉插管所致。Cohaire等坚决反对这种方法,要求只有在造影过程中精索静脉近端有造影剂显示时才准施行。
本文引自《精索静脉曲张与男性不育症 马全福 2020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