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

来自  大家泌尿  2022-08-18

虽然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标准治疗方式,但是该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对于身体条件不能耐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或不愿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MIBC患者,可以考虑行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MIBC保留膀胱手术方式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和膀胱部分切除术。既往研究表明,单纯通过电切或者膀胱部分切保留膀胱的MIBC患者,其术后生存率低于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鉴于MIBC较高的淋巴结转移比例,考虑施行保留膀胱治疗的患者需经过细致选择,对肿瘤性质、浸润深度进行综合评估,正确选择保留膀胱的手术方式,并辅以术后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且术后需进行密切随访,必要时行挽救性膀胱切除术。

 

对于多数保留膀胱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可通过经尿道途径切除肿瘤,术后须密切复查,必要时需再次行TURBT术。但对于部分患者应考虑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肿瘤位于膀胱憩室内、输尿管开口周围或肿瘤位于经尿道手术操作盲区的患者,有严重尿道狭窄和无法承受截石位的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上尿路积水以及盆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相比TURBT,膀胱部分切除术有以下优势:第一,可以完整切除肿瘤所在部位的膀胱壁全层及邻近的脂肪组织;第二,可以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有利于准确的分期。对于有原位癌的患者,通常不推荐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目前保留膀胱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单纯TURBT

仅对少部分肿瘤局限于浅肌层、且对肿瘤基底再次分期活检阴性的患者可采用,但基底活检为pT0或pT1的患者中有一半会进展成浸润性膀胱癌而被迫行全膀胱切除,肿瘤特异死亡率占47%,因此不建议采用该方法。

 

TURBT联合外放射治疗

主要针对不适合膀胱癌根治术或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这组患者5年存活率为30%~60%,肿瘤特异存活率为20%~50%。

 

TURBT联合化疗

病理完全反应率可为8%~26%,对T3/T4使用顺铂为基础的化疗,其CR和PR 分别为11%和34%。3周期化疗后,通过膀胱镜和活检再次评估,如无残余病灶,则也要警惕有残余病灶存在的可能;如病灶仍存在,则行挽救性全膀胱切除。

 

TURBT 联合放、化疗 

最大限度经尿道电切手术后,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放疗可使完全缓解率达到60%~80%,可使40%~45%的患者保留完整膀胱存活4~5年,长期存活达50%~60%(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相媲美)。如果联合治疗不敏感,则推荐早期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化疗 

不到5%的肌层浸润型膀胱癌可通过膀胱部分切除达到治愈的目的。可使约 27%的患者避免全膀胱切除手术。

 

由于单一的治疗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保留膀胱的效果,所以目前保留膀胱的治疗多采取手术、化疗和放疗的三联综合治疗。该治疗方案的选择指征必须严格控制,而且患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才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有研究显示,TURBT术后辅以顺铂类化疗方案及放射治疗,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可以达到60%~80%,但是期间患者必须接受严密的观察,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45%~73%,10年总体生存率为29%~49%。

 

来源:孙颖浩《吴阶平泌尿外科学》

 

下一篇
良性前列腺增生诊疗及健康管理指南—药物治疗
对于仅偶有轻度尿频或夜尿的早期BPH患者,可以采取定期检查观察配合健康教育等措施,包括改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等。随着疾病症状的加重,药物治疗是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的首要干预措施。本文主要介绍化学类药物分类。   α受体阻滞剂     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主要为既能缓解尿路症状又较少产生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高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   α1受体阻滞剂治疗后数小时至数天即可改善症状且不影响前列腺体积和血清PSA水平,但采用IPSS评估症状改善常规推荐在用药4~6周后进行。连续使用α1受体阻滞剂4~6周无明显症状改善时,可以考虑更改剂型、剂量,或不同类型α受体阻滞剂。其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头痛、乏力、困倦、体位性低血压、异常射精等。体位性低血压更容易发生在老年、合并心血管疾病或同时服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中。   注意事项:服用α1受体阻滞剂的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时可能出现虹膜松弛综合征。因此建议在白内障手术前停用α1受体阻滞剂,但是术前多久停药尚无明确标准。   5α还原酶抑制剂   5α还原酶抑制剂是一类通过抑制5α还原酶的活性、减少双氢睾酮生成的药物,是治疗雄激素依赖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也是目前能够缩小前列腺体积的主要药物。目前已经应用的5α还原酶抑制剂有甾体和非甾体两类。   甾体类化合物均拥有甾体的四环结构,代表药物为氨杂甾类的非那雄胺、度他雄胺和雄甾烯酸类的依立雄胺。非那雄胺抑制Ⅱ型5α还原酶,度他雄胺可抑制I型和Ⅱ型5α还原酶(双重阻滞剂),依立雄胺为强效非竞争性Ⅱ型5α还原酶抑制剂。目前研究认为非那雄胺和度他雄胺在临床疗效方面相似,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前列腺体积,减轻LUTS,依立雄胺在国内音译为爱普列特,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非甾体类5α还原酶抑制剂大多源自于模拟甾体结构,即去除甾体结构中的一个或多个环,并加以进一步的结构修饰,应用较少。   5α还原酶抑制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ED、射精异常、性欲低下和其他如男性乳房女性化、乳腺痛等,对于较年轻BPH患者或者性功能需求较高的患者,谨慎应用。   注意事项:5α还原酶抑制剂能降低血清PSA的水平,对前列腺癌发生率的影响暂无确定性临床证据,有充分临床证据证实的是服用6个月以上可使PSA水平减低50%左右。对于应用5α还原酶抑制剂的患者进行PSA筛查时应考虑药物对于PSA的影响。   M受体拮抗剂   M受体是毒蕈碱型受体的简称,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可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M受体有5种亚型,其中M2和M3在逼尿肌中占主导地位,M2亚型含量较多,但M3亚型在健康人膀胱收缩功能上更为重要。M受体拮抗剂可缓解逼尿肌过度兴奋,降低膀胱敏感性,从而改善BPH患者的储尿期症状。目前常用的针对M2和M3受体的非选择性M受体拮抗剂为托特罗定、奥昔布宁等,选择性M3受体拮抗剂主要有索利那新。   M受体拮抗剂的不良反应包括口干、头晕、便秘、排尿困难和视物模糊等,多发生在用药2周内和年龄>66岁的患者,与分布在其他不同器官M受体的亚型有关,选择性M受体拮抗剂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注意事项:多数研究显示残余尿量>200ml时M受体拮抗剂应慎重应用,逼尿肌收缩无力时不能应用,尿潴留、胃潴留、窄角性青光眼以及对M受体拮抗剂过敏者禁用。   5型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   PDE5抑制剂可增加细胞内环磷酸鸟苷含量,从而降低逼尿肌、前列腺和尿道平滑肌张力。目前已批准他达拉非5mg,每日1次,用于男性LUTS治疗。几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服用PDE5抑制剂可显著降低IPSS、减轻LUTS,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单独应用PDE5抑制剂治疗BPH缺乏长期随访研究,亦无其与控制前列腺体积和疾病进展的相关报道,因此目前PDE5抑制剂治疗BPH的推荐等级相对较低。   注意事项:近期有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3个月)或卒中(<6个月)、心肌功能不全、低血压、血压控制不佳,或明显的肝/肾功能不全等使用禁忌的患者不建议服用PDE5抑制剂。   β3受体激动剂   β3受体激动剂可选择性激动膀胱的β3受体,使逼尿肌舒张,增加储尿容量和排尿间隔,不影响膀胱排空,减少急性尿潴留的情况发生,与安慰剂相比,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症状。   注意事项:β3受体激动剂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头痛及鼻咽炎等,因此β3受体激动剂禁用于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且服药期间应监测血压。   来源:中国医学会男科学分会,良性前列腺增生诊疗及健康管理指南编写组.良性前列腺增生诊疗及健康管理指南[J].中华男科学杂志, 2022,28(4):356-365.
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