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常用的尿流改道方式

来自  大家泌尿  2022-08-19

(一)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是最简单的不可控尿流改道方式,也被认为是最安全的一种尿流改道术式,但术后造口狭窄和逆行感染的风险较高。该术式适用于:①预期寿命短、有远处转移。②姑息性膀胱全切。③肠道疾病无法利用肠管进行尿流改道。④全身状态不能耐受肠道手术者。

 

(二)回肠通道术

回肠通道术是一种经典的不可控尿流改道术式,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低等优点。回肠通道术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尿流改道患者,至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但不建议用于:①短肠综合征患者。②炎症性肠病患者。③回肠受到广泛放疗辐射患者。该术式缺点是需腹壁造口,终身佩带集尿袋,影响生活质量。

 

(三)腹壁造口的可控性尿流改道

这类手术主要解决尿流改道后挂置尿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手术由去管状化的肠段制作高容量、高顺应性、低压力的储尿囊,输尿管与新膀胱抗反流吻合和可控性储尿囊输出道几部分组成。经过多年不断的手术改进,这类手术在抗反流和控尿两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变得更加持久有效和耐用。常用术式包括:可控回肠膀胱(Kock Pouch) 可控回结肠膀胱(Indianna Pouch)、可控回结肠膀胱(Mainz Pouch I 膀胱)和阑尾输出道的可控回结肠膀胱术(Penn Pouch)等。可控尿流改道患者需要经常导尿,因此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概率。此类手术技术较复杂、需要较长的肠管,且术后输出道脱套失去控尿功能等并发症也较多,因此现在比较少用。

 

(四)原位新膀胱术

原位新膀胱术式众多,根据所采用消化道的节段不同可分为原位胃新膀胱、原位回肠新膀胱、原位回结肠新膀胱和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还是采用回肠末段制作的回肠原位新膀胱。原位新膀胱术虽然手术难度大,但可以保留正常排尿习惯,避免了挂置尿袋对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活动的影响。近十来年,国际上许多较大的医学中心都将原位新膀胱术作为尿流改道的标准方式。原位新膀胱术的优势是解剖和功能方面最接近正常膀胱,不需要腹壁造口,保持良好的形象,提高生活质量。原位新膀胱术的不同形式包括Hautmann、T Pouch、Studer新膀胱、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等。构建原位新膀胱时应注意把握其原则:①低充盈压,去管折叠,接近球体。②容量适中,回肠约40cm,结肠约20cm。③输尿管吻合避免狭窄,减少反流。其中折叠、去管化作用的实现应做到新膀胱尽量接近球形,使储尿囊容量增加,充盈压从而降级,符合几何原理。目前原位新膀胱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男性和女性患者中,术前应对患者的尿道括约肌功能进行评估,但即使是较大的中心也较少应用于超过 80 岁的患者。

 

(五)经肛门排尿的可控性尿流改道

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是起源于19世纪初的最古老的尿粪合流的尿流改道术,虽然有逆行感染、高氯性酸中毒、肾功能受损等并发症,但由于没有更好的手术方式一直应用到Bricker手术问世。直肠膀胱乙状结肠会阴造口也属于这一类可控性尿流改道方法,它克服了尿粪合流的缺点,但由于新膀胱未去管状化,属于高压膀胱,尿失禁、逆行感染等并发症较多,未被广泛应用。目前应用较多的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Mainz Pouch Ⅱ),是根据可控膀胱的基本原理,利用以上两种术式的优点,又克服了所存在的不足,将部分乙状结肠和直肠去管状化,形成低压储尿袋,利用肛门控制排尿,可达到相对尿粪分流的效果,较好地解决了储尿、控尿和保护上尿路功能的问题。该手术适用于不能采用原位膀胱重建的患者。

 

来源:孙颖浩《吴阶平泌尿外科学》

下一篇
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
虽然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标准治疗方式,但是该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对于身体条件不能耐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或不愿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MIBC患者,可以考虑行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MIBC保留膀胱手术方式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和膀胱部分切除术。既往研究表明,单纯通过电切或者膀胱部分切保留膀胱的MIBC患者,其术后生存率低于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鉴于MIBC较高的淋巴结转移比例,考虑施行保留膀胱治疗的患者需经过细致选择,对肿瘤性质、浸润深度进行综合评估,正确选择保留膀胱的手术方式,并辅以术后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且术后需进行密切随访,必要时行挽救性膀胱切除术。   对于多数保留膀胱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可通过经尿道途径切除肿瘤,术后须密切复查,必要时需再次行TURBT术。但对于部分患者应考虑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肿瘤位于膀胱憩室内、输尿管开口周围或肿瘤位于经尿道手术操作盲区的患者,有严重尿道狭窄和无法承受截石位的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上尿路积水以及盆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相比TURBT,膀胱部分切除术有以下优势:第一,可以完整切除肿瘤所在部位的膀胱壁全层及邻近的脂肪组织;第二,可以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有利于准确的分期。对于有原位癌的患者,通常不推荐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目前保留膀胱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单纯TURBT 仅对少部分肿瘤局限于浅肌层、且对肿瘤基底再次分期活检阴性的患者可采用,但基底活检为pT0或pT1的患者中有一半会进展成浸润性膀胱癌而被迫行全膀胱切除,肿瘤特异死亡率占47%,因此不建议采用该方法。   TURBT联合外放射治疗 主要针对不适合膀胱癌根治术或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这组患者5年存活率为30%~60%,肿瘤特异存活率为20%~50%。   TURBT联合化疗 病理完全反应率可为8%~26%,对T3/T4使用顺铂为基础的化疗,其CR和PR 分别为11%和34%。3周期化疗后,通过膀胱镜和活检再次评估,如无残余病灶,则也要警惕有残余病灶存在的可能;如病灶仍存在,则行挽救性全膀胱切除。   TURBT 联合放、化疗  最大限度经尿道电切手术后,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放疗可使完全缓解率达到60%~80%,可使40%~45%的患者保留完整膀胱存活4~5年,长期存活达50%~60%(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相媲美)。如果联合治疗不敏感,则推荐早期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化疗  不到5%的肌层浸润型膀胱癌可通过膀胱部分切除达到治愈的目的。可使约 27%的患者避免全膀胱切除手术。   由于单一的治疗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保留膀胱的效果,所以目前保留膀胱的治疗多采取手术、化疗和放疗的三联综合治疗。该治疗方案的选择指征必须严格控制,而且患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才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有研究显示,TURBT术后辅以顺铂类化疗方案及放射治疗,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可以达到60%~80%,但是期间患者必须接受严密的观察,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45%~73%,10年总体生存率为29%~49%。   来源:孙颖浩《吴阶平泌尿外科学》  
202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