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导尿术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来自  大家泌尿  2022-09-06

​①尿路感染。

常见原因包括:操作过程中不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选择导尿管型号不合适,造成导尿管插入不顺利而反复多次插管;导尿管留置后护理措施不当,造成泌尿系统上行感染。

处理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导尿管留置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必须符合灭菌要求;选择光滑和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根据尿道内径与尿管直径的相关联系选择合适的尿管,一般选择14F、16F、18F硅胶导尿管;加强导尿管留置后的护理,同时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留置尿管的相关知识宣教,鼓励其主动参与护理;清洁尿道口每日两次。普通集尿袋每日更换一次,抗反流集尿袋每周更换一次;尿袋及引流管位置应低于耻骨联合并避免挤压,防止尿液反流;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因导尿管受压、扭曲、堵塞等导致尿路感染;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鼓励患者多饮水,2000ml/d,控制尿液的pH在6.5~7.0,可预防感染;若已经发生尿路感染,条件允许应尽可能拔除导尿管,同时遵医嘱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做细菌培养。

 

②血尿。

常见原因包括:操作不当导致的医源性尿道损伤;膀胱高度膨胀的患者导尿后放尿过快、过多,导致膀胱黏膜急剧充血,出现血尿;气囊回缩较差,拔管时致尿道黏膜损伤出血;导尿管意外脱出,损伤尿道黏膜。

处理原则:插入、拔出导尿管时,动作要轻、慢、稳、切勿用力过重,以免损伤尿道黏膜。留置导尿管时,见尿后再插入5~7cm,再向气囊注入生理盐水,防止膨胀的气囊卡在尿道内口,压迫尿道或膀胱颈部,造成黏膜的损伤。对膀胱高度膨胀且极度虚弱的患者,第一次放尿推荐200~400ml,间隔20~30分钟后再间断放尿,一次放尿不得超过1000ml。选择质量好的导尿管,如果出现气囊回缩较差,不可强行将导尿管拔出。患者翻身或离床活动时,固定好导尿管以防其脱出。患者出现血尿时,积极寻找原因,对症处理。

 

③膀胱痉挛或挛缩。

常见原因包括:气囊对膀胱三角区压迫刺激,尿管部分阻塞,泌尿系感染等;长期留置尿管,使膀胱处于空虚状态,膀胱逼尿肌失用性萎缩,可导致膀胱挛缩。

处理原则:根据导尿管上注明的气囊容积向气囊内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间歇性夹管方式,训练膀胱反射功能,每3~4小时开放一次,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M-受体阻滞剂配合心理疗法,放松技巧,转移注意力,对缓解膀胱痉挛能起到一定作用。

 

④拔管困难。

常见原因包括:尿管末端形成结石;气囊回缩不良,气囊体积增大;盲目拔管,导致尿道痉挛,拔管困难;气囊活塞失灵,导致气囊内液体不能抽出,引起拔管困难。

处理原则:留置导尿期间多饮水,以稀释尿液,冲洗膀胱,每月更换尿管一次;选择质量好的导尿管,留置导尿前仔细检查导尿管质量;遇气囊内液体抽不出时,使用拇指与示指将外露尿管拧搓数遍,然后将注射器插入气囊口部注入5ml气体后抽吸;如有结石形成,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输尿管镜碎石,待结石粉碎后再拔出尿管。

 

来源:孙颖浩《吴阶平泌尿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