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非淋菌性尿道炎诊疗指南(2022版)—诊断

来自  大家泌尿  2022-09-07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流行病学史  

有不安全性行为、多性伴或性伴感染史,有与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密切接触史,少数患者也可通过贴身衣物、毛巾、坐便器或手接触传播。另外女性在分娩过程中也可将致病菌传染给新生儿。

 

临床表现:NGU潜伏期为1~3周。

男性NGU  

临床表现与淋病类似但程度较轻。常见症状为尿道刺痒、刺痛或烧灼感,少数有尿频、尿痛;体检可见尿道口轻度红肿,尿道分泌物多呈浆液性,量少,有些患者晨起时会发现尿道口有少量分泌物结成的脓膜封住尿道口(糊口现象)或内裤被污染;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或症状不典型,有近半数的患者在初诊时易被忽略或误诊,10%~20%患者可同时合并淋病奈瑟菌(NG)的感染口。

未经治疗或处理不当的NGU患者经常伴有并发症,常见的有:①急、慢性附睾炎:在40岁以下患有急性附睾炎的男性中,沙眼衣原体(CT)是主要的NGU病原体,生殖衣原体(MG)和解脲脲原体(UU)在附睾炎发生中的作用仍有待确定。②前列腺炎:出现膀胱刺激征,如尿频、尿痛,有时还会出现排尿困难等症状,慢性者可表现为无症状或会阴钝痛、阴茎痛咽;③精囊炎:NGU病原体可通过尿道蔓延至精囊,有研究表明MG和CT感染均可能导致精囊炎发生,其典型症状以血精为主。④男性不育:有临床研究显示CT、UU及MG可能影响精子运动,诱导抗精子抗体的产生,严重者或长期未治疗可导致输精管部分或完全梗阻,引起少精子症甚至梗阻性无精子症。虽然人型支原体(MH)能否引发NGU有争议,但有研究分析表明,MH被证明与男性不育有关。

 

女性NGU  

女性NGU可表现为尿道口充血、尿频,甚至排尿困难等泌尿系统症状;但女性NGU主要累及宫颈,近半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亦缺乏特异性,仅表现为宫颈的炎症和糜烂、分泌物增多,阴道及外阴瘙痒,下腹不适感。

 

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经母亲产道分娩时可感染CT或UU,引起结膜炎或肺炎。

 

实验室检查

 

样本采集 

①尿道拭子:清晨排尿前或排尿2h后从距离尿道口2~4cm内进行取材,有时亦可使用无菌钝刮匙。女性取材多自宫颈取分泌物:在窥阴器下将拭子伸入宫颈内1~2cm处缓缓旋转数周让拭子充分吸附分泌物,再旋转退出。②前列腺按摩液或精液:怀疑男性生殖道感染时留取。③尿液:一般仅适用于DNA和RNA检测方法,优点为无创、方便、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检测方法  

首先可以进行尿道分泌物涂片检查以及初段尿常规检查,检测多形核白细胞是否增多。另外针对不同的病原体有不同的检测方法,目前临床上考虑NGU的患者,主要检测UU、CT、MG及MH这几个常见病原体,对于以上常见病原体检测结果阴性或治疗后转阴,但患者症状持续存在的患者,推荐进行阴道毛滴虫(TV)、单纯疱疹病毒(HSV)、腺病毒(ADV)等病原体的检测。NGU病原体存在多样化,检测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湿片直接镜检法、培养法、免疫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湿片直接镜检法 

湿片直接镜检法是临床目前最常用的TV检测方法,其特点是快速、简便、直观、特异性高,但湿片法过于依赖检测人员的技术,且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敏感性仅有50%~60%。

 

培养法  

培养法目前常应用于UU、MH 及流感嗜血杆菌(HI)的检测。液体培养法是目前国内医疗机构进行UU及MH检测的主要手段,而且主要是使用培养液直接检测并同时进行药敏试验  。尽管液体培养法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不如分子生物学检测,也不能区分UU和微小脲原体(UP),但该方法能提供药敏试验,因此在临床上有较广泛的应用。HI多采用血琼脂培养基或MH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法在其他病原体检测上应用较少,CT细胞分离培养法一般仅作为其他方法的参考标准应用。MG培养困难,通常需要数周或数月才能培养出,传统的SP4培养基培养法及Vero细胞培养法均难以在临床应用。TV培养法诊断敏感性为75%~96%,特异性高达100%,但临床应用较少。HSV培养法技术复杂、耗时,对标本的运送、保存要求高,敏感性欠佳而不适合临床快速诊断。

 

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检测目前常应用于CT、ADV及HSV的检测。CT检测常用的免疫学方法有直接免疫荧光法(DFA)和酶联免疫法(ELA)及胶体金免疫法。其中DFA及ELA适用于检测CT高流行率人群,胶体金免疫法简单快速,但敏感性较差,抗原含量低时可出现假阴性  。ADV检测的免疫学方法有DFA。HSV由于普遍存在潜伏感染,血清抗体检测无法区分潜伏感染和活动性感染,所以临床应用受限。TV抗原检测敏感性为82%~95%,特异性为97%~100%。MG与某些微生物(如肺炎支原体)有很多交叉反应的抗原决定簇,故免疫学检测方法受到一定限制,免疫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低。

 

分子生物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在NGU病原体检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常应用于UU、CT、MG、UP 的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有DNA和RNA两大类。由于RNA在非病毒性病原微生物细胞中存在多拷贝,与以DNA为靶标的PCR等技术相比,其灵敏度和准确性更高,并且可以检测包括尿液在内的各种样本,且不同部位的样本结果一致性很好。研究表明,在男性患者中,尿液和尿道拭子RN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几乎可达100% 。另外,由于RNA只存在于活的病原体微生物中,所以RNA检测结果用于疗效判断较DNA检测更具有及时性,符合精准医疗的要求。检测UU、MH、MG均可以采用16S rRNA 保守区设计引物,采用核酸检测的方法还可以区分UU和UP。对于MG而言,检测其特异性DNA或RNA的核酸扩增试验(NAAT)是唯一可用的诊断方法。近年来有研究者报道了基于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和微流控芯片的生殖道支原体检测方法,可以同时对MG、UU、UP、MH四种生殖道支原体进行检测。NAAT已用于CT诊断并成为重要的检测方法,基于同步扩增检测技术(SAT)的RNA检测因其结果可以用于疗效判断而被推荐。在其他病原体检测方面,分子生物学检测也得到了研究和应用,ADV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包括普通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及LAMP 等。PCR和LAMP也已开始应用于TV的检测中,NAAT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5%,能用于临床批量检测,可作为体外诊断TV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的候选方法。应用于HSV检测的实时荧光PCR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速度快、全封闭反应等优点,可以给早期临床提供诊断依据,还可了解感染程度并指导临床用药。

 

检测结果解读  

①NGU的诊断,首先需排除NG感染。②NGU的诊断需结合尿道分泌物中多形核白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平均每视野≥5个(油镜10×100倍)为阳性,或者初段尿多形核白细胞平均每视野≥5个(高倍镜4×100倍)。③UU、MH为条件致病菌,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涂片等实验室检查来评估感染风险,确定是否需要治疗,CT、MG都是致病病原体,阳性结果都需要治疗,无论有无临床症状。

 

诊断标准 

NGU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由于NGU患者有20%~50%无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有时也较难确定,因此建议采用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鉴于现在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带来的耐药性增加,培养+药敏试验方法对于后续治疗仍然不可替代。

 

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以及临床表现中任一项者。

确诊病例:同时符合疑似病例的要求,以及实验室检查中任何一项者。

 

来源:中国医学会男科学分会,非淋菌性尿道炎诊疗指南(2022版)编写组.非淋菌性尿道炎诊疗指南(2022版)[J].中华男科学杂志, 2022,28(5):456-461.

下一篇
导尿术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①尿路感染。 常见原因包括:操作过程中不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选择导尿管型号不合适,造成导尿管插入不顺利而反复多次插管;导尿管留置后护理措施不当,造成泌尿系统上行感染。 处理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导尿管留置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必须符合灭菌要求;选择光滑和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根据尿道内径与尿管直径的相关联系选择合适的尿管,一般选择14F、16F、18F硅胶导尿管;加强导尿管留置后的护理,同时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留置尿管的相关知识宣教,鼓励其主动参与护理;清洁尿道口每日两次。普通集尿袋每日更换一次,抗反流集尿袋每周更换一次;尿袋及引流管位置应低于耻骨联合并避免挤压,防止尿液反流;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因导尿管受压、扭曲、堵塞等导致尿路感染;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鼓励患者多饮水,2000ml/d,控制尿液的pH在6.5~7.0,可预防感染;若已经发生尿路感染,条件允许应尽可能拔除导尿管,同时遵医嘱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做细菌培养。   ②血尿。 常见原因包括:操作不当导致的医源性尿道损伤;膀胱高度膨胀的患者导尿后放尿过快、过多,导致膀胱黏膜急剧充血,出现血尿;气囊回缩较差,拔管时致尿道黏膜损伤出血;导尿管意外脱出,损伤尿道黏膜。 处理原则:插入、拔出导尿管时,动作要轻、慢、稳、切勿用力过重,以免损伤尿道黏膜。留置导尿管时,见尿后再插入5~7cm,再向气囊注入生理盐水,防止膨胀的气囊卡在尿道内口,压迫尿道或膀胱颈部,造成黏膜的损伤。对膀胱高度膨胀且极度虚弱的患者,第一次放尿推荐200~400ml,间隔20~30分钟后再间断放尿,一次放尿不得超过1000ml。选择质量好的导尿管,如果出现气囊回缩较差,不可强行将导尿管拔出。患者翻身或离床活动时,固定好导尿管以防其脱出。患者出现血尿时,积极寻找原因,对症处理。   ③膀胱痉挛或挛缩。 常见原因包括:气囊对膀胱三角区压迫刺激,尿管部分阻塞,泌尿系感染等;长期留置尿管,使膀胱处于空虚状态,膀胱逼尿肌失用性萎缩,可导致膀胱挛缩。 处理原则:根据导尿管上注明的气囊容积向气囊内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间歇性夹管方式,训练膀胱反射功能,每3~4小时开放一次,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M-受体阻滞剂配合心理疗法,放松技巧,转移注意力,对缓解膀胱痉挛能起到一定作用。   ④拔管困难。 常见原因包括:尿管末端形成结石;气囊回缩不良,气囊体积增大;盲目拔管,导致尿道痉挛,拔管困难;气囊活塞失灵,导致气囊内液体不能抽出,引起拔管困难。 处理原则:留置导尿期间多饮水,以稀释尿液,冲洗膀胱,每月更换尿管一次;选择质量好的导尿管,留置导尿前仔细检查导尿管质量;遇气囊内液体抽不出时,使用拇指与示指将外露尿管拧搓数遍,然后将注射器插入气囊口部注入5ml气体后抽吸;如有结石形成,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输尿管镜碎石,待结石粉碎后再拔出尿管。   来源:孙颖浩《吴阶平泌尿外科学》
202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