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肾的血液循环建立后,由于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水、钠潴留,血尿素氮增高引起的渗透性利尿,术中使用甘露醇和利尿剂,以及供肾因为低温保存而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等原因,约60%的患者出现多尿现象,每小时尿量可达500ml以上。多尿期大量电解质会随尿液丢失,及时有效地维护水、电解质平衡至关重要,若处理不当,会引起电解质紊乱、严重脱水或因补液过多而发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补液总量】
在肾移植围术期,护士在观察和输液速度调节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补液时,需要严格把握”量出为入”的原则,同时需要考虑体表蒸发、呼吸蒸发和肠道排出等的不显性失水以及尿量、引流量、第三间隙造成的液体减少、术中血容量的丢失等显性失水。
有研究认为当尿量小于200ml/h时,补液量等于尿量;尿量为200~500ml/h时,补液量等于尿量的70%;尿量大于500ml/h时,补液量等于尿量的50%。还有研究认为:当24小时尿量小于5000ml时候,24 小时出入量应相对平衡,出入量之差控制在500ml左右;当24小时尿量>5000ml时出入量之差控制在1000ml左右。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视患者血压、心率和中心静脉压测量结果灵活掌握补液量。
准确记录出入量是保证正确补液的依据,在多尿期,需要记录每小时出入量,每8小时小结一次,每24 小时总结一次,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在患者多尿期期间,应使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尽量匀速输入,保证患者体内体液平衡。
【补液种类】
肾移植术后多尿期患者需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在输液种类上主要为:葡萄糖溶液、乳酸钠林格液、0.9%氯化钠注射液。肾移植术后早期,需要每日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肌酐、尿素氮、钾、钠、钙等化验,必要时随时检测,以了解患者肾功能、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根据患者需要,给予氯化钾、葡萄糖酸钙、浓氯化钠注射液和碳酸氢钠注射液静脉输入。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补液成分。也有研究认为补液种类多,操作会相对繁琐,频繁换液和加药可能会增加液体污染的危险,患者血糖波动也会较大,提出可以采用复方果糖电解质注射液代替葡萄糖进行补液治疗,可以解决肾移植术后患者因大量使用激素冲击和机体应激造成的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增高等问题。
【保证输液通路及尿管通畅】
患者多尿期一路静脉通路通常不能满足输液需要,为保证补液顺利进行,维持出入量平衡,通常建立两个以上的静脉通路,所有通路均采用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留置针,在保证大量补液和治疗的同时,方便病情变化的处理。
尿量能反映肾脏血流灌注和组织灌注情况,也是补液的依据,保证尿管通畅、预防堵塞是记录尿量的前提。定时挤压尿管预防管路打折,一旦发现堵塞及时给予处理。可以选择采用精密储尿器测量尿量,保证记录准确性。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肾移植术后大量补液,速度与量掌握不好,易发生入量不足或过多。在补液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口渴、眼球凹陷、皮肤无弹性、静脉萎陷等入量不足表现;是否出现球结膜水肿、四肢远端水肿、双肺水泡音等入量过多表现,应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利尿剂。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口渴、乏力、腹胀等低钾、低钠血症的临床表现,是否出现手足麻木、抽搐等低钙血症的表现。
【少尿或无尿患者的护理】
肾移植术后出现少尿或者无尿,应及时通知医师,与医师共同查找原因并及早处理。术后发生少尿或无尿的原因与血容量不足、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后性梗阻、急性排斥反应等有关,应逐一排查。如患者术后出现少尿,需严格控制入量,避免造成容量负荷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衰。患者在少尿或无尿期体内的钾排泄障碍,易发生高钾血症,应严格限制含钾液体及食物的摄入,避免因高血钾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肌无力、心前区不适等高钾血症表现,观察心电图变化,必要时联系血液透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