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前列腺肉瘤病理特点

来自  大家泌尿  2023-02-22

1. 前列腺横纹肌肉瘤

 

前列腺横纹肌肉瘤:是一类具有横纹肌分化、原发于前列腺组织的肌源性肉瘤。前列腺横纹肌肉瘤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前列腺恶性肿瘤,发生于幼儿期至成年早期,平均诊断年龄为5岁,而在成人中,患者的诊断年龄从17岁到68岁不等,该肿瘤通常体积较大,表现为向前列腺周围扩张生长。

 

横纹肌肉瘤(图1)由原始的未分化的圆形-梭形细胞组成,无明显或仅有局灶性横纹肌肉瘤细胞分化,在组织学上可表现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梭形细胞或多形性横纹肌肉瘤,少数为腺泡状横纹肌肉瘤。胚胎横纹肌肉瘤主要由幼稚分化的小圆细胞及胞质较小的短小梭形细胞组成,部分胞质较红染,其中可见横纹肌母细胞;多形性横纹肌肉瘤细胞多型性明显,主要为大梭形细胞及带状细胞;腺泡状横纹肌肉瘤通过FISH试验可检测到特异性的染色体异位t(2;13)(q35;q14),t(1;13)(p36;q14),存在PAX3/7-FOXO1基因融合。

 

图1:前列腺横纹肌肉瘤(HE染色)

前列腺横纹肌肉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Vimentin、Myoglobin、Desmin、Muscle、Actin、MYF-4表达阳性,CK、CD34表达阴性,Ki-67指数>90%,有报道表明Myod1和Myogenin是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标志物。

 

2. 前列腺平滑肌肉瘤

 

前列腺平滑肌肉瘤:是一类罕见的恶性平滑肌肿瘤,表现为平滑肌分化。前列腺平滑肌肉瘤为成人前列腺最常见的肉瘤类型,患者大多分布于40-70岁,肿瘤大小在3~20cm,常取代整个前列腺并侵犯到前列腺外。

 

前列腺平滑肌肉瘤(图2)同其他部位的平滑肌肉瘤相似,从表现为中度异型性的平滑肌肿瘤到多形性肉瘤不等,且可能存在广泛的肿瘤组织坏死,其镜下细胞多呈梭形,分化较好的肿瘤细胞以长梭形为主,胞质丰富且嗜酸性红染,部分细胞可见有丝分裂,而分化差的细胞表现为多型性,核分裂象多,中到重度的核异型性,偶可见瘤巨细胞核,部分标本可见明显的平滑肌分化特征。前列腺平滑肌肉瘤与非典型平滑肌瘤的鉴别标准与其他器官相似,包括异型性、细胞结构、坏死情况和有丝分裂活动。

 

前列腺平滑肌肉瘤对平滑肌特异性肌动蛋白和波形蛋白有免疫反应,在一些患者中还存在有结蛋白、细胞角蛋白和S100的局部表达。免疫组化表现为 Vimentin、Desmin、Muscle、Actin阳性,Myoglobin、CK、CD34、PSA表达阴性。

 

图2:前列腺平滑肌肉瘤(HE 染色)

 

3. 前列腺间质肉瘤

 

前列腺间质肉瘤:是来源于前列腺特异性间质的肉瘤,患者发病年龄轻,半数以上的间质肉瘤患者发病于50岁之前。间质肉瘤表现为实性或部分囊性的界限欠清的前列腺实质性肿块,囊性变对应于相应的叶状型组织学构型,肿瘤直径2~18cm,切面灰白,灰黄,其中出血、坏死较常见。

 

在组织学上,间质肉瘤表现为间质过度增生伴或不伴有内陷的良性腺体,细胞密度增加,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和活跃的核分裂活性。组织构型上,双向型叶状肿瘤最为常见,表现为肉瘤样的间质伴有内陷的良性前列腺腺体形成类似于乳腺叶状肿瘤的分叶状结构,其他组织学构型包括席纹状、纤维肉瘤样及无结构的排列方式,偶尔肿瘤细胞可表现为上皮样或横纹肌样细胞表型。在实际诊断过程中,依据肿瘤细胞的异型性程度,核分裂象的多少及有无肿瘤性坏死,间质肉瘤通常分为高级别和低级别间质肉瘤,但是目前还没有严格界定低级别和高级别间质肉瘤的具体量化标准,一般来说高级别肉瘤具有中-重度的细胞异型性,明显升高的核分裂象和存在肿瘤性坏死。

 

前列腺间质肉瘤表达Vimentin、CD34及PR,不同程度表达SMA、Desmin及MSA,一般不表达ER、S100、c-kit。叶状型肿瘤中的上皮成分表达PSA。

 

4. 前列腺纤维肉瘤

 

前列腺纤维肉瘤:其细胞呈束状排列,部分区域可见席纹样结构,细胞核深色,核分裂象较多,偶可见泡沫样细胞。免疫组化常表现为Vimentin、 Desmin、αl-AT、αl-ACT和Lysozyme表达阳性。

 

5. 前列腺滑膜肉瘤

 

前列腺滑膜肉瘤:其表现为梭形细胞和卵圆细胞交织成束形成的类似纤维肉瘤,Vimentin表达阳性,Desmin及S100 表达阴性。与其他部位的软组织滑膜肉瘤相同,通过FISH试验也发现染色体异位t(x;18)(p11.2;q11.2)。

 

6. 前列腺骨源性肉瘤

 

前列腺骨源性肉瘤:其常表现为除梭形细胞和多型性细胞外,肿瘤还可见钙化的类骨质,上皮抗原、细胞角蛋白、Vimentin表达阳性。

 

7. 前列腺梭形细胞肉瘤

 

前列腺梭形细胞肉瘤:其组织中可包含有高级别上皮癌成分,Vimentin、Desmin、Muscle、Actin表达均为阴性,Ki-67指数2%。

 

来源:《前列腺疾病诊疗学》

下一篇
绝经期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
膀胱过度活动症病因不明,且在绝经期常合并其他疾病,治疗上需多种方法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联合治疗、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及针灸穴位治疗联合行为治疗等。   一. 一线治疗 行为治疗适合所有绝经期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指导、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以及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1)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绝经后女性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下降,对于不能或不愿主动盆底肌训练的妇女,可选择被动的盆底肌电刺激。(2)生物反馈治疗:通过置入肛门或阴道的阴道测压及肌电图仪等装置,当患者膀胱逼尿肌出现不稳定收缩或无抑制收缩时,这些信息由仪器记录膀胱活动,指导患者有意识地进行盆底肌训练,通过增强患者盆底肌肉锻炼意识和肌肉收缩的强度,使患者控尿能力得到增强。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与药物治疗疗效相当。(3)针灸疗法:针灸治疗被认为能增加脑脊液中内啡肽和脑啡肽,完成神经调节。有研究显示,在20个逼尿肌过度活动行针灸治疗的患者中,有77%患者症状改善。   二. 二线治疗 在绝经期妇女主要推荐的二线治疗是口服抗胆碱能药物和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以及局部使用雌激素。患者可能药物治疗时需考虑疗效、副作用成本等因素,选择速释剂型或缓释剂型制剂以及联合用药。   1.抗胆碱能药物:目前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一线用药,膀胱的逼尿肌层、黏膜层和突触前接头分布有胆碱能M受体,根据受体蛋白在基因中的表达,将M受体分为M1、M2、M3、M4、M5共5个亚型,在逼尿肌内主要分布有M2和M3型。选择性M受体拮抗剂的临床一线药物有托特罗定和索利那新、曲司氯胺,其他还包括奥昔布宁、丙哌唯林。目前多项研究表明,选择性 M受体拮抗剂治疗OAB有着较好疗效,但在绝经期女性中,该类的药物不良反应除了口干、便秘、胃肠动力障碍等外,还易发生认知损害如嗜睡、眩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胆碱能受体反而下降,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加,而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参与短时记忆的多个认知过程。据报道使用高选择性M3-受体拮抗剂索利那新未发现认知障碍。药物剂型有速释剂型和缓释剂型,其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缓释剂型较速释剂型明显减少。   2.雌激素治疗:目前不推荐口服雌激素替代治疗绝经期膀胱过度活动症,但有证据显示阴道局部使用雌激素可以改善阴道萎缩和绝经期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17β雌二醇25mg治疗12周后,明显减少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尿急、夜尿。   3.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其作用机制是与膀胱逼尿肌β3-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后,使膀胱逼尿肌松弛,促进膀胱舒张从而增加储存尿量,减少排尿次数,从而改善尿频尿急和尿失禁,尤其减少夜尿次数等症状。目前在临床上常用药物是米拉贝隆,为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提供了新的药物治疗方案,其片剂服用方便、剂量小、效果显著,副作用明显降低,能明显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安全剂量为25~50mg/d,可作为绝经期患者因M受体的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服药时的另一选择。   三. 三线治疗 一、二线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治疗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时:   1.A型肉毒素:BTX-A能阻止神经肌肉接头处胆碱能神经末端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阻断副交感神经冲动的传导,引起逼尿肌的麻痹从而抑制收缩。逼尿肌内注射BTX后多数患者在第3天感受到治疗效果,1周时能够达到高峰,其有效时间为6~9个月。   2.骶神经调节治疗:刺激部分多为S3骶神经,其原理是通过刺激骶神经所相对应的大脑区域,调节大脑皮质或皮质下的血液流动来降低尿频和膀胱充盈感。骶神经调节治疗的总体有效率约为70%~75%。   3.手术治疗:为患者最后的选择,手术创伤和并发症饱受争议,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方式有肠膀胱扩大术、自体膀胱扩大术、逼尿肌横断术和尿流改道术。
202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