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步骤
1. 患者取平卧位,如无尿潴留,可置入导尿管,注入生理盐水400ml,充盈膀胱,若膀胱充盈不佳或有下腹部及盆腔手术史及特别肥胖者,可用超声引导穿刺。
2. 选择耻骨联合上方两横指处作为穿刺点,应用长针头注射局麻药做皮下浸润麻醉,再用长针头垂直刺入膀胱抽吸出尿液以证实。
3. 在穿刺部位作1cm的皮肤切口,将膀胱穿刺套管针于皮肤切口垂直方向刺入,逐层通过皮下、腹直肌前鞘或腹白线,直到阻力突然落空,提示已进入膀胱,此时拔出套管针芯,可见尿液流出。此时再将套管针向膀胱内送入2~3cm,在套管内置入导管,拔除套管,丝线缝合皮肤切口并将导管固定于皮肤。
膀胱造瘘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1. 出血:多由于穿刺损伤膀胱前静脉或膀胱壁血管所致,一般较轻,多可自行止住。若血尿明显,则应分析出血原因,酌情应用止血药物,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术后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变化,必要时手术处理。
2. 膀胱痉挛和下尿路刺激症状:表现为外生殖器、会阴及耻骨上区疼痛,伴有尿频尿急等。主要是由于膀胱造瘘管刺激膀胱三角区及膀胱底部致膀胱痉挛。此时可给予解痉止痛药物,必要时调整膀胱造瘘管位置。
3. 腹腔脏器损伤:多发生在既往有下腹部手术史者,多见于肠管损伤。
4. 尿液引流不畅或外漏:多由于膀胱造瘘管因血块、脓苔阻塞或者引流管位置过深或过浅所致,也可能是术后膀胱痉挛导致尿液从导管周围溢出。给予膀胱冲洗或调整造瘘管位置,必要时更换导管。
5. 尿路感染和结石形成:与留置造瘘管时间有关,长期留置造瘘管及感染是继发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留置造瘘管期间应多饮水,保持造瘘管通畅,引流尿液清亮,可间断服用抗生素防治尿路感染,定期更换造瘘管及冲洗膀胱,以减少感染及结石形成的发生率。结石较小,一般附着于造瘘管上,此时可和造瘘管一并拔除,若结石较大,则应手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