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

来自  大家泌尿  2023-03-01

操作步骤

 

    1. 患者取平卧位,如无尿潴留,可置入导尿管,注入生理盐水400ml,充盈膀胱,若膀胱充盈不佳或有下腹部及盆腔手术史及特别肥胖者,可用超声引导穿刺。

 

    2. 选择耻骨联合上方两横指处作为穿刺点,应用长针头注射局麻药做皮下浸润麻醉,再用长针头垂直刺入膀胱抽吸出尿液以证实。

 

    3. 在穿刺部位作1cm的皮肤切口,将膀胱穿刺套管针于皮肤切口垂直方向刺入,逐层通过皮下、腹直肌前鞘或腹白线,直到阻力突然落空,提示已进入膀胱,此时拔出套管针芯,可见尿液流出。此时再将套管针向膀胱内送入2~3cm,在套管内置入导管,拔除套管,丝线缝合皮肤切口并将导管固定于皮肤。

 

膀胱造瘘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1. 出血:多由于穿刺损伤膀胱前静脉或膀胱壁血管所致,一般较轻,多可自行止住。若血尿明显,则应分析出血原因,酌情应用止血药物,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术后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变化,必要时手术处理。

 

    2. 膀胱痉挛和下尿路刺激症状:表现为外生殖器、会阴及耻骨上区疼痛,伴有尿频尿急等。主要是由于膀胱造瘘管刺激膀胱三角区及膀胱底部致膀胱痉挛。此时可给予解痉止痛药物,必要时调整膀胱造瘘管位置。

 

    3. 腹腔脏器损伤:多发生在既往有下腹部手术史者,多见于肠管损伤。

 

    4. 尿液引流不畅或外漏:多由于膀胱造瘘管因血块、脓苔阻塞或者引流管位置过深或过浅所致,也可能是术后膀胱痉挛导致尿液从导管周围溢出。给予膀胱冲洗或调整造瘘管位置,必要时更换导管。

 

    5. 尿路感染和结石形成:与留置造瘘管时间有关,长期留置造瘘管及感染是继发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留置造瘘管期间应多饮水,保持造瘘管通畅,引流尿液清亮,可间断服用抗生素防治尿路感染,定期更换造瘘管及冲洗膀胱,以减少感染及结石形成的发生率。结石较小,一般附着于造瘘管上,此时可和造瘘管一并拔除,若结石较大,则应手术处理。

下一篇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临床实践指南:肾癌(2023.V3)更新解读
高危局限性肾癌的辅助治疗       高危局限性肾癌在术后通常需要进一步辅助治疗降低复发风险。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为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药物(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培唑帕尼、阿昔替尼)在高危局限性肾癌的辅助治疗中的效果尚有争议。有研究对多个结论不同的临床试验(STRAC、ASSURE、ATLAS、PROTECT) 进行荟萃分析发现,TKI药物辅助治疗对无病生存时间(DFS) 及总生存时间(OS)未产生显著影响,而且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帕博利珠单抗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药物,可在体内靶向阻断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蛋白(PD)-1,从而修复T细胞的肿瘤免疫应答。KEYNOTE-564采用帕博利珠单抗单药辅助治疗肾切除术后的中高危局限性透明细胞型肾癌,或肾切除术和转移灶切除术后的M1期透明细胞型肾癌。随访至第24个月时,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组及安慰剂组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7.3%和68.1%,有显著差异。根据以上临床试验的结果,目前新版指南已明确将帕博利珠单抗推荐用于含有4级成分伴/不伴肉瘤样变的Ⅱ期透明细胞型肾癌,或Ⅲ期透明细胞型肾癌病人,去除了旧版指南中的临床试验选项。由于目前Ⅲ期非透明细胞型肾癌术后辅助治疗无公认的有效手段,且相关药物临床试验仍在进行,故新版指南在定期监测的同时,也建议病人可考虑参与临床试验。   复发或Ⅳ期肾癌的治疗       寡转移病灶的局部治疗包括完整切除转移灶、放疗及消融。完整切除肺、肝脏、胰腺等受累器官的转移病灶可改善转移性肾癌的OS、肿瘤特异性生存(CSS),放疗可以起到控制局部症状的作用,消融可有效缩小转移灶。复发或Ⅳ期肾癌如果疾病出现进展,新版指南认为,在可行的情况下,仍可对转移灶进行手术切除;若无法手术,则可考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或消融。       复发或Ⅳ期透明细胞型肾癌后线治疗的首选方案中的仑伐替尼联合依维莫司推荐等级在新版指南中从1级降到了2A级。在一项Ⅱ期随机临床试验中纳入了既往接受过抗血管生成TKI药物治疗的转移或不可切除的晚期肾癌病人,与依维莫司单药治疗相比,仑伐替尼联合依维莫司显著延长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OS。由于同在首选方案中的卡博替尼及纳武利尤单抗的证据来源均为Ⅲ期随机临床试验,证据等级更高,故将仑伐替尼联合依维莫司推荐等级降为2A。       一项Ⅲ期随机临床试验TIVO-3 纳入了既往接受过超过两种全身治疗药物的转移性透明细胞型肾癌病人,替沃扎尼组的PFS显著长于索拉非尼组,OS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近期有研究采用质量调整的无疾病或毒性症状生存时间(Q-TWiST)分析方法对比了两种药物的差异,替沃扎尼组平均Q-TWiST为15.04个月,显著优于索拉非尼组的12.78个月,提示替沃扎尼为病人带来生存获益的同时,兼顾了生活质量。由于更多证据的支持,新版指南在复发或Ⅳ期透明细胞型肾癌后线治疗的其他推荐方案中替沃扎尼推荐等级升为1,而在旧版指南中推荐等级为2A。       新版指南在复发或Ⅳ期非透明细胞型肾癌的其他推荐方案中新增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卡博替尼,推荐等级为2A。一项开放Ⅱ期临床试验纳入了两组非透明细胞型肾癌病人,第1组为乳头状、无法分类的或易位性肾癌病人,第2组为嫌色细胞肾癌病人,这两组病人均接受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卡博替尼治疗。平均随访时间13.1个月,第1组病人客观反映率(ORR)为48%,PFS为12.5个月,OS为28个月。第2组病人对药物反应较差,较早即停止入组。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卡博替尼可作为乳头状、无法分类的或易位性肾癌的一线或后线治疗方案。       新版指南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列为复发或Ⅳ期非透明细胞型肾癌的用于特定情况的治疗方案,推荐等级为2B。Checkmate920是一项Ⅲ/Ⅳ期临床试验,纳入了52例晚期非透明细胞型肾癌病人。所有病人接受4个周期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治疗,然后采用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总治疗时间≤2年或至疾病进展。经过至少24.1个月的随访,ORR为19.6%,平均PFS为3.7个月,平均OS为21.2个月。另外还有一项正在进行的Ⅱ期临床试验SUN-NIFORECAS采用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治疗既往未接受治疗的晚期非透明细胞型肾癌,其治疗结果拭目以待。   肾髓质癌的治疗   肾髓质癌是一种少见且预后较差的肾脏恶性肿瘤,常采用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其中,吉西他滨联合阿霉素对肾髓质癌治疗有一定的反应率,但既往研究质量不高,治疗方案中掺杂有其他抗肿瘤药物。近期一项回顾性研究探讨了吉西他滨联合阿霉素治疗肾髓质癌,16例病人的部分缓解(PR)率为18.8%,PFS为2.8个月,治疗后OS为8.1个月。另外,新版指南还新增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用于治疗肾髓质癌。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10例既往接受过多种治疗方案的肾髓质癌病人,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后2例病人病情达到PR,7例病人肿瘤负荷降低,PFS为3.5个月,治疗后OS为7.3个月,提示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对既往接受过多种治疗方案的肾髓质癌也有一定效果。
202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