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国际尿石症联盟冲击波碎石指南》解读

来自  大家泌尿  2023-03-01

术前患者评估

 

尿液分析和尿培养敏感性试验

 

    指南建议在SWL术前进行尿液分析和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如果存在菌尿或脓尿(尤其是亚硝酸盐试验阳性),应在SWL前根据尿培养药敏试验,对患者进行治疗。在SWL手术当天进行尿液分析,以排除潜在的尿路感染。

 

SWL术前影像

 

    指南强调腹部X线平片(KUB)和超声检查足以评估SWL指征选择。但是指南也认为NCCT成像是最为精准的结石诊断影像,可准确测定结石负荷、结石密度、皮肤至结石的距离、尿路扩张程度以及肾实质的形态学状态。此外,增强CT可提供有关结石位置和肾脏集合系统解剖结构的详细信息,尤其是在肾盏憩室和实质钙化等复杂病例的鉴别应用。

 

术前用药

 

抗生素预防和尿路感染治疗

 

    指南建议尿培养阳性患者,应根据尿培养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生素;无菌尿患者,无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于放置肾造瘘管者,有必要进行抗生素预处理;而留置支架者,偶尔也需要使用抗生素,但是并非常规。对于菌尿风险较高的患者,如长期留置导管或感染性结石,应给予抗生素。

 

抗血栓治疗患者管理

 

    SWL被归类为出血风险较高的手术,SWL术前应中断抗血栓治疗,以减少出血的风险。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建议停用口服抗凝药物,只有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高的患者,才需要桥接。抗凝治疗停止的时间主要取决于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Acenocoumarol)的INR值,以及直接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埃多沙班)的肾功能(表1)。口服抗凝治疗可在 SWL 后48~72h重新开始。

 

    对于单纯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应在SWL前7~10d停用阿司匹林。对于血栓形成风险低的患者,应在SWL前停止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7~10d,替格瑞洛3~5d,氯吡格雷5d,普拉格雷7d)。对于中高血栓风险患者,应推迟SWL手术,直到血栓风险较低。抗血小板治疗可在SWL后48~72h后重新开始。

 

围手术期补液

 

    指南推荐肾结石SWL之前给予利尿剂(呋塞米),在SWL治疗期间持续输注0.9%氯化钠溶液,可以提高结石碎石效率。结石周围的液性环境有助于更好地SWL。

 

表1:术前停止抗凝治疗的常用时间

 

预置支架

    指南不推荐SWL术前常规预置输尿管内支架,支架置入既不会增加SFR,也不会减少SWL术后对辅助治疗的需求。此外,输尿管内支架常导致下尿路症状(LUTS)。然而,有证据表明,内支架置入可降低SWL术后输尿管石街发生的风险。对于直径>20mm或结石表面积>200~300mm2的结石,SWL术前可考虑置入输尿管内支架。

 

术中镇痛和麻醉

    SWL治疗需要有充分的镇痛。非留体抗炎药(NSAID)、阿片类药物均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全身麻醉是SWL的安全选择,可以提高SWL的靶向性。全身麻醉是婴幼儿或极度焦虑患者的首选策略。此外,包括视听或音乐分散注意力在内的补充治疗在降低SWL期间的镇痛需求和患者焦虑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在SWL治疗过程中吸氧,可以避免某此止痛药诱发的低氧饱和度。

 

患者体位、结石定位和监测

 

患者体位

 

    指南首推患者采用舒适稳定的仰卧位。若为台下位波源碎石机,治疗输尿管远端结石和盆腔内结石时,可采用俯卧位。荟萃分析表明,对于输尿管下段结石,仰卧位SWL对比俯卧位可以提高SFR。肾脏呼吸移动或患者移位,会致结石移出冲击波焦点,从而导致碎石效率降低,因此稳定舒适的患者体位,对于取得较高的碎石效果至关重要。

 

结石定位

 

    指南推荐X线或超声作为SWL术中结石定位手段。在SWL治疗过程中,由于目标结石可能会在术中发生移位,治疗过程中需反复确认结石位置,每300~500次冲击后,需要重复定位1次或使用超声持续监视。

 

辐射管理

 

    治疗期间应考虑透视时间、距离、模式设置和屏蔽,实现ALARA原则,以减少患者的辐射暴露。减少辐射剂量的措施包括间歇性透视、使用准直器、减小辐射场、设置剂量水平、脉冲透视,以及操作人员培训等。

 

治疗参数

    指南建议优化冲击波治疗参数的设定。推荐冲击频率为80~90次/min,并应用“步进式增能技术”逐级提高能量。“间隙休息法”主要应用于肾结石SWL,冲击100~500次,暂停3min,然后使用临床剂量的冲击波,既有利于提高碎石效率,又可减少肾出血的发生率。单期冲击次数不超过2000~4000次。糖尿病、年龄>65岁、肾功能受损或肾积水患者,尤其是小儿患者需适当降低冲击波的次数。

 

碎石策略

    指南推荐无气泡耦合,对于实现良好和高效的能量传输非常重要。有证据表明,耦合区域含有2%的气泡时,SWL碎石效率则降低20%~40%。此外,应避免冲击波路径中有肠道积气。

 

 辅助治疗

 

药物排石治疗

    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可改善SWL术后的结石排出。多数随机对照试验和几项荟萃分析证实,SWL治疗肾、输尿管结石后,使用α受体阻滞剂可促进结石排出。另外,使用α受体阻滞剂也可以减少对额外止痛药的需求。但是α受体阻滞剂的类型与排石率无关。

 

体位排石疗法 

 

    机械叩击和利尿联合应用,可以促进SWL术后碎石的排出,并提高SFR。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械叩击、利尿、体位倒置(PDI)和体外物理振动排石(EPVL)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助于SWL术后的碎石排出,尤其是对于肾下盏结石。

 

SWL复治间隔

 

    指南推荐肾结石SWL复治间隔不应少于1~2周。然而对于输尿管结石,可以术后次日复碎。

 

输尿管镜术

 

    输尿管镜术被视为SWL术后持续存在的梗阻性结石碎片的治疗选择。多发结石碎片嵌顿在输尿管黏膜中,通常与后续发展的输尿管狭窄有关。对于SWL抵抗的肾结石,输尿管软镜碎石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清石率评估

    KUB和超声检查足以评估SWL的术后SFR,而低剂量CT可提供最准确的无石状态信息。术后评估结石清除的时间节点应为SWL术后2~3个月。

 

来源:吕建林,钟文,曾国华.《国际尿石症联盟冲击波碎石指南》解读[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3,38(02):81-85.

下一篇
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手术技巧
手术技巧   01 经腹膜后途径手术时,应制备尽可能大的腹膜后腔,切开肾周筋膜时,切口尽可能要高并且要足够大。准确辨认腰肌、隔肌、后腹膜返折等重要的解剖标志是避免损伤腹膜、胸膜的关键。   02 解剖性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技术要点包括:(1) 有序地在3个相对无血管层面内分离肾上腺;(2) 在手术的最初时间内快速找到肾上腺从而为后续的分离提供更好的解剖定位。   03 正确进入3个相对无血管层面的关键是要辨认一些重要的解剖标志。如在肾周脂肪囊和肾周筋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内充填着稀疏的白色网状组织,这些白色网状组织是指引进入潜在间隙的重要标志。   04 进入无血管解剖区时,结合使用钝性、锐性分离,可保持术野清晰和安全。用超声刀能有效处理位于潜在分离层面内的小血管以及肾上腺的小血管,有利于减少出血和保持术野清晰。   05 术中对肾上腺上动脉条带区的处理时机的选择比较重要。该条带犹如一个天然牵引器可上提牵拉肾上腺,一般建议在处理完肾上腺静脉后再离断该条带比较合适。   06 对于肾周脂肪比较薄、稀疏的患者,在进入第一个分离层面后很容易找到肾上腺。第二个分离层面不用游离,接下来直接沿肾上极实质表面作为第二个分离层面进行分离,向上直到肾上腺的外侧面。   07 肾上腺组织质地较脆,易破裂出血,分离时可钳抓肾上腺周围脂肪,动作要轻柔。术中应尽量避免直接钳夹肾上腺组织或瘤体,以免造成肾上腺组织破裂出血或瘤体破裂造成肿瘤细胞种植。   08 肾上腺中央静脉清晰暴露后用钛夹或Hemo-lok夹闭后离断。右侧肾上腺中央静脉很短,常常小于1cm,其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右后壁,分离时易撕裂引起大出血,分离时要特别小心。   09 充分利用肾上腺及肾脏周围的潜在解剖间隙,在相对无血管层面内进行分离,解剖层次清楚,术中出血少,术野清晰。这不仅有利于术中对肾上腺病变部位及范围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为选择肾上腺的切除方式,即全切或次全切除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提高手术效果;同时也显著减少了邻近器官的损伤。但如果采用其他分离途径,不显露肾上腺全貌而直接仅仅切除肿瘤,就失去了术中对病变进行判断的机会,从而有可能影响术后效果。   10 在嗜铬细胞瘤探查及切除肿瘤时,应根据病情、肿瘤的大小、部位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和术者的经验合理选择开放性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过程中,减少手术操作对肿瘤的刺激,避免产生大量儿茶酚胺而导致高血压危象的发生,是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由于对瘤体的挤压可导致肿瘤内儿茶酚胺大量快速进入体循环中,从而引起血压急剧上升。因此,术中要与麻醉医师充分沟通交流手术进展情况。如术中出现血压急剧上升,应暂停手术操作,并可用硝普钠和酚妥拉明行控制性降压,避免血压急剧升高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肿瘤血管被结扎后,血中儿茶酚胺浓度骤减,此时会引起全身血管床扩张,有效循环血量迅速减少而导致血压下降,部分患者血压会降至90mmHg以下,甚至测不出。此时应及时降低麻醉深度,停用所有降压药物,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必要时应用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升压治疗,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来源:《吴阶平泌尿外科学》
202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