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自1895年首次描述直肠膀胱、乙状结肠腹壁造口术后,Renede、kroening、Dorsey等相继在临床上将此手术进行推广应用,国内华西医院报道例数较多,20世纪90年代德国缅因兹大学附属医院对直肠贮尿囊进行了去管化改良,本术式的优点是尿粪分流,缺点是乙状结肠腹壁造口患者需佩戴集便袋。
(二)手术适应证
膀胱功能丧失或膀胱全切术后。
(三) 术前准备
1. 500ml生理盐水灌肠,直立位保留1小时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测试。
2. 结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疾病。
3. 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和爽)准备肠道,不主张机械灌肠。
(四)手术过程
于膀胱直肠上方约15cm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横断乙状结肠,参照Mainz Ⅱ术将乙状结肠和直肠各10cm倒U形折叠,浆肌层缝合固定,去管化,全层缝合乙状结肠和直肠切口内侧壁形成贮尿囊后壁,输尿管吻合于后壁,2~3cm黏膜下隧道形成抗反流机制,放置F6输尿管双J导管,F26管自肛门引出,双侧输尿管与贮尿囊抗反流式吻合;乙状结肠腹壁造口;经尿道放置22~24F双腔气囊导尿管至盆腔最低位作为腹腔引流管。
(五) 术后处理
1. 术中术后均不需要留置胃肠减压管,术后普食。
2. 10~14天将肛管与双侧输尿管双J导管一并拔除。
(六) 并发症
本术式直肠贮尿囊经去管化改良后贮尿囊内压力明显降低,发生反流性逆行感染的概率明显降低,但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和尿失禁的并发症与Mainz Ⅱ手术相似。
来源:《吴阶平泌尿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