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前列腺穿刺活检并发症、处理及结果预测

来自  大家泌尿  2023-06-14

并发症及处理

 

出血

前列腺穿刺术后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血尿、血便、前列腺局部血肿及远期血精等。前列腺穿刺术后出血量一般较少,无需特别处理。对于少数合并痔疮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引起较严重的血便或血尿,应引起重视。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术后常规用手指压迫穿刺点并填塞纱布压迫止血,可减少穿刺术后出血的发生。穿刺术后出现轻度血尿和血便,嘱患者多饮水即可,血尿、血便一般在穿刺次日消失。血尿严重者可留置导尿管或三腔尿管持续膀胱冲洗,酌情应用止血药物。

 

感染

前列腺穿刺术后感染是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最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1%-7.0% 。前列腺穿刺术后感染表现为生殖系及全身感染,前者包括前列腺炎、精囊炎和附睾炎等,全身感染表现为发热等。穿刺术后当天可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次日多可恢复正常。

经直肠前列腺穿刺后常规给予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极少数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者,穿刺后可能出现严重感染,应适时调整或选择敏感抗生素。

 

尿潴留

前列腺穿刺术后约有6%-25%的患者会发生急性尿潴留,有明显排尿困难或大体积前列腺合并严重下尿路症状的患者更易发生。一旦发生,留置尿管并口服α受体阻滞剂即可缓解症状。

 

迷走神经反射

前列腺穿刺可能会导致患者过度紧张和不适,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约1.4%-5.3%。主要表现为头晕、出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恶心呕吐、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当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时,应立刻停止操作,并将患者调整为头低脚高位,适时给予静脉补液,多可缓解症状。穿刺前给予局麻镇痛可有效预防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前列腺穿刺结果预测

 

01年龄

从50岁开始至80岁,随着年龄段的增长,穿刺阳性率逐渐提高。

 

02PSA

PSA与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PSA升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显著增加。另外PSA水平与肿瘤的分期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03PSAD

PSAD=血清PSA值/前列腺体积。PSAD有助于鉴别增生与早期前列腺癌,而与PSA相关指标相结合,有利于前列腺癌的检出和诊断。

 

04前列腺体积(PV)

前列腺体积越小,穿刺阳性率也就越高。前列腺体积与前列腺穿刺阳性率呈负相关,前列腺体积<30ml,穿刺阳性率为39.1%;30-50ml,阳性率为21.7%;>50ml,阳性率为9.3%。

 

05直肠指检

直肠指检是筛选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方法,直肠指检结果与前列腺癌诊断率及病理分级有相关性,但仅在部分PSA水平患者中影响肿瘤检出率。

 

06PCA3

PCA3作为前列腺癌的一种特异性基因,在诊断前列腺癌以及进一步识别高危前列腺癌方面,有着较好的预测性能。在接受重复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可疑患者中,尿PCA3评分在预测活检结果方面优于血清PSA测定。PCA3在诊断前列腺癌过程中对预测前列腺活检结果有较高的诊断效率,但有一定漏诊率,不适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不能单独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07前列腺健康指数(PHI)

PHI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以及检测,能够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前列腺组织活检。在前列腺癌监测方面,PHI优于fPSA和tPSA,改善了对高危和具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的预测,对于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08mpMRI

mpMRI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前列腺癌的最佳影像学技术,灵敏度为85%-90% ,特异度为88%-100%。mpMRI技术的进步可以在诊断前列腺癌的基础上对可疑病灶进行精确的定位,为可疑病灶提供靶向穿刺。

 

09评估量表

 

基于“欧洲前列腺癌随机筛查研究”人群的前列腺癌风险计算器(ERSPC-RC)被用于预测前列腺穿刺结果,但尚未得到多中心验证的适合中国人的量表。

 

前列腺穿刺结果与前列腺癌的局灶治疗

前列腺癌局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护神经血管束、括约肌、尿道等结构的前提下,利用微创的方式选择性地消减肿瘤。局灶治疗在前列腺穿刺发现的单灶性或单侧小体积前列腺肿瘤(肿瘤占前列腺体积5%-10%)患者中较为有效,通常通过穿刺结果结合mpMRI等手段评估筛选适合的患者,治疗能起到短期控制肿瘤进展,且具有不良反应小的优点。前列腺癌局灶治疗适应证:患者预期寿命≥10年;Gleason评分≤3+4。但是,由于缺乏局灶治疗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或外照射治疗(EBRT)等根治性治疗手段的中长期肿瘤学结果比较数据,以及治疗后较高的肿瘤复发率等原因,局灶治疗仍不能确切地作为主动监测或根治性治疗的替代方案,因此不建议将局灶治疗作为标准治疗的一部分。

 

来源:傅强、 韩邦旻、刘振湘等. 前列腺穿刺活检专家共识[J].中华男科学杂志,2022,28(5):462-470.

下一篇
包皮整形手术中特殊情况处理
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包皮整形手术 新生儿是否应行包皮环切术目前仍存在争议,不仅取决于医学原因,还与宗教、文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相关。关于新生儿包皮环切术,既不向家长夸大其作用,也不夸大其危害,不提倡新生儿期间手术,但对于因宗教原因要求手术者,因手术本身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应酌情考虑。小儿包茎可采用钝性剥离分开、气囊扩张法、手法松解法等行保守治疗,使小儿包茎到成年后均自行演变成包皮过长。但新生儿如合并阴茎畸形如隐匿性阴茎、尿道下裂等,则应禁止行包皮环切术,考虑在完成相关畸形矫正的前提下对包皮进行相应的整形手术。儿童期及婴幼儿期进行包皮整形手术的目的在于早期去除病理性包茎对龟头、阴茎体及尿道发育的影响,避免造成不可逆损伤。 相关数据显示,出生后1年包皮狭窄环可退至冠状沟下方的比例约为50%,3岁时约为89%,6-7岁时男孩包茎比例为8%,而到16-18岁时仅1%。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进行包皮整形的手术时机尽量移至成年后,由成年人根据自己的感觉和要求选择是否进行包皮环切手术。但美国是特例,也是唯一一个对大多数新生儿行包皮环切手术的国家。美国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1999-2010年美国新生儿期包皮环切率的比例在55.8%-59.1%,可有效降低性传播疾病和泌尿道感染的发生。   隐匿性阴茎的包皮整形手术 隐匿性阴茎是泌尿外科和男科的常见疾病,也是最为常见且必须正确认识的阴茎畸形之一,最容易与包皮疾病相混淆,也被认为是包皮环切手术的禁忌证。因此,临床上要正确区分包皮过长或包茎与隐匿阴茎,如草率诊断为普通包茎而行包皮环切术,致使其束缚阴茎,或由于术后包皮不足给进一步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切不可单纯进行包皮环切手术。阴茎显露不良(包括隐匿阴茎、埋藏阴茎、蹼状阴茎和瘢痕束缚阴茎等)如在儿童期进行手术,可有效去除对阴茎体的束缚,阴茎体在青春期发育时可以得到充分发展,阴茎外形得到二次重塑。也有临床工作者认为,对于成年轻度隐匿阴茎患者,阴茎勃起后可正常显露,对疲软状态下阴茎外观无明显要求,根据患者意愿和实际情况而酌情选择行包皮狭窄环的切除,但注意应保留足够的包皮外板。   合并硬化性苔藓样变(LS)的包皮整形手术 男性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是一种慢性、隐匿性进展的疾病,其中包茎被认为是该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包皮切除手术是其基本治疗措施,同时也可以提高诊断效率,其主要适应于病变局限在包皮或侵犯龟头但尚未形成严重瘢痕的患者。对于此类患者,手术切除包皮病变部位,有利于阴茎头部外露并保持干燥,减少了尿液刺激,轻度病变可能会在数月内恢复正常,使得病程发展得到控制、症状得到缓解。   包皮过短的包皮整形手术 包皮过短指由于外伤、烧伤或手术等原因造成阴茎包皮过短或皮肤缺失,使得阴茎勃起后包皮皮肤牵拉过紧,导致性生活时疼痛难受,无法完成性交等。目前较为多见的情况为包皮环切手术或隐匿性阴茎手术时切除过多包皮所引起的后遗症。轻度包皮过短在包皮环切术后早期较为多见,当时可不必急于手术治疗,予以密切观察。由于阴茎皮肤具有一定弹性和延展伸缩性,部分患者可随着局部瘢痕软化和阴茎勃起牵拉,皮肤过短可逐渐缓解并得到代偿,症状也会随之自行减轻或消失。严重的包皮过短或经观察半年以上仍不能自我改善症状或获得代偿者,须行补充阴茎皮肤组织的手术整形,如局部皮瓣Z形减张,一期或分期的阴囊皮瓣转移法,游离皮片移植等。   包皮阴茎头粘连的包皮整形手术 包茎反复炎症感染或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可导致包皮阴茎头粘连。严重者很难完全恢复阴茎头的结构特点,治疗效果欠佳,因此早期治疗包茎是预防的关键。包皮龟头严重粘连手术较为复杂,应同时兼顾阴茎外形和功能。因受术者多为学龄前儿童或因粘连导致手术较为复杂,故建议采用麻醉方式进行手术较好,最好能选择全身麻醉。手术采用钝性或锐性分离,可以顺行或逆行分离包皮,彻底松解包皮龟头粘连,剪除瘢痕化内板组织,修复冠状沟、尿道外口及系带,从根本上恢复阴茎头部生理外形及功能。   来源:现代泌尿外科杂志-包皮整形术安全共识
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