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干货 │ 特殊类型的包皮阴茎头炎

来自  大家泌尿  2023-07-10

​(1)糜烂性包皮阴茎头炎:主要见于包皮过长又不注意个人卫生的患者,由于包皮垢大量积聚刺激而发病,轻者仅为阴茎头和包皮内侧发红、瘙痒。较重者可见黄色、乳酪样、恶臭渗液,伴潮红、肿胀和包茎。阴茎头炎和包茎严重时可影响排尿。患处常可找到Vincent杆菌和螺旋体,后者应注意与梅毒螺旋体区别开。

 

(2)干燥性闭塞性包皮阴茎头炎:是发生于男性生殖器的硬化性苔藓。本病的发病率国内尚无准确数据,美国男性的发病率为0.07%,分布集中在8~10岁和30~49岁。病因不明,目前认为主要的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感染(伯氏疏螺旋体、人类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遗传、包茎、长期慢性刺激等,其中包茎被认为是该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儿童患者至少一半以上患有包茎。成人患者病变好发于阴茎头,尤其是尿道口周围的区域,特征性损害是无痛性、萎缩性色素减退斑,还渐侵及尿道口周围的阴茎头表面。早期阴茎头表面呈灰白色或乳白色,阴茎头和包皮内侧可出现粟粒大小扁平角化性白色丘疹,丘疹可逐渐融合成斑片并缓慢发生萎缩、硬化,包皮变硬,不能回缩,形成继发性包茎及尿道口狭窄。晚期呈羊皮样萎缩并有毛细血管扩张。一般无明显瘙痒或仅有轻度瘙痒,尿道口狭窄者,排尿会受影响。当阴茎头萎缩和变硬时,阴茎会出现勃起性疼痛和性交痛,包皮与阴茎头的正常生理结构与弹性遭受破坏,影响阴茎的勃起功能,造成性交困难。儿童患者的病变部位以包皮为主,包皮上出现白色硬化性瘢痕,并逐渐形成继发性包茎,常伴有阴茎头的硬化和萎缩。临床医生对本病的儿童患者往往认识不足,实际上儿童患者的临床过程更趋于严重化,确诊时80%已处于中晚期。

 

(3)坏疽性阴茎头炎:又称崩溃性阴茎头炎(phagedenic balanitis),是发生于阴茎头和包皮处的一种崩蚀性、溃疡性病变,临床少见,类型特殊,病情严重。主要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加上继发性感染所致,偶为性病性硬下疳、软下疳的并发症。患者可伴有糖尿病、免疫缺陷病或年老体弱等全身性因素。病程可呈急性或慢性,表现为包皮和(或)阴茎头疼痛性溃疡,质地稍硬似下疳,边缘隆起,基底为肉芽组织,易出血,溃疡面有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周围皮肤呈暗红色伴水肿,局部淋巴结肿大。溃疡会逐渐蔓延至阴茎体、阴囊、阴茎根、耻骨处甚至下腹部,可使阴茎发生坏死、脱落、终致残毁。

 

(4)假上皮瘤样角化性和云母性阴茎头炎:临床罕见,病因不明。有人怀疑本病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但尚无确定性证据,一般认为与包皮过长、长期未行包皮环切术有关,因为本病多发生于因包茎而在成年行包皮环切术的患者,多数患者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皮损发生于阴茎头,表现为疣状赘生物或硬化性角化性斑块,表面覆盖云母状痂屑,可出现溃疡、皲裂和裂纹。组织学表现为显著的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呈假上皮瘤样增生。临床和病理上需注意与疣状癌及银屑病鉴别。

 

(5)浆细胞性阴茎头炎:又称Zoon阴茎头炎、慢性局限性浆细胞性包皮阴茎头炎。临床少见,多见于中老年未行包皮环切术的患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局部刺激如包皮过长、摩擦、感染等因素有关。有学者认为皮损多发生于阴茎头受摩擦部位及包皮冠状沟的位置,由于阴茎头和包皮的表面紧密贴合,导致不能充分分离或洗护不当,因而造成此处长期受尿液和鳞屑的刺激而发病。临床表现为一片或多片经久不愈的局限性暗红色斑,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浸润明显,表面湿润或有少许脱屑,一般不形成溃疡,也无明显自觉症状。临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本病组织病理学改变具有特征性,表现为真皮乳头浆细胞的带状浸润,可见扩张的血管。临床上遇到中老年男性包皮、阴茎头部位长期持续性炎性红斑时,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发生,必要时及时做病理学检查。

 

本文引自《现代男科学临床聚焦  第2版》

下一篇
特殊PN的处理
双侧同时性肾癌PN 双侧同时性肾癌多见于遗传性肾癌,占肾恶性肿瘤的1.3%,若一侧肿块为恶性,另一侧同样为恶性的概率达84%~95%。双侧肾癌患者需在同时或短时期内处理双侧病变,相较异时性双侧肾癌更复杂,因此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患者全身情况的评估需要更为慎重。目前对于双侧肾癌手术方式及时期的选择尚无相关临床指南。 专家共识推荐:双侧肾癌手术应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主,可根据患者全身状况及肿瘤情况,采用同时或分次手术。分期手术比一期手术安全,二期手术可以在一期手术后1个月进行。如考虑分期PN时,可先处理技术简单一侧,再处理技术复杂一侧;由于首次手术术后瘢痕将肾脏固定于原位无法上抬,在行对侧手术抬高腰桥时可能会使前次手术的一侧肾脏发生缺血性损伤,因此分期手术时第一次采取经腰部切口,第二次可采用经腹入路。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PN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PN多采取保留肾单位的方法。但下列情况可考虑肾切除:当整个肾脏完全被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 RAML)所替代;孤立的肿瘤体积巨大或位于肾门行肾部分切除的风险太大;生长速度类似恶性肿瘤,且术中冷冻病理报告不能排除恶性的肿瘤;少部分RAML患者并发自发性破裂出血,瘤体出血后,组织充血水肿,瘤体与肾组织界限模糊不清,只能行肾切除术,特别是行选择性动脉栓塞失败因而需要行肾切除来控制出血的患者。一般情况下,手术切除不适用于双侧、多发性或融合性RAML病灶。而在手术切除或栓塞治疗后,肿瘤仍有可能继续生长或复发。 专家共识推荐:对于明确排除恶性可能的RAML,由于不需要完整切除肿瘤,如主要为脂肪成分,可采用吸引器进行吸出;对于脂肪成分较少,血管平滑肌成分较多的RAML,可采用剜除或PN。   重复肾畸形半肾切除术  重复肾畸形为双肾盂畸形,是一种由于胚胎期输尿管芽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发病率0.8%左右。重复肾畸形常伴有输尿管或肾脏的其他畸形,常见的有输尿管开口异位、输尿管开口囊肿、上半肾发育不良、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等。一般无症状的重复肾畸形不需要手术治疗,当出现并发症如重度肾积水或反复发作的泌尿系统症状时,可采取半肾输尿管切除术。手术的基本原则为分离重复肾动静脉并切断,游离重复输尿管,将重复肾及输尿管一并切除。半肾输尿管切除术后如果残存的肾单位仍具有分泌尿液的功能,则尿液容易通过受损的集合系统外渗,形成尿性囊肿。重复肾上、下半肾间通常有明显的分界线,术中正确分离重复肾界面、处理肾血管和留存肾创面是关键。术前可预留输尿管导管,术中注入亚甲蓝协助可明确留存半肾集合系统的完整性。重复输尿管有时粘连紧密,可向下牵拉重复输尿管形成张力,紧贴重复输尿管壁进行分离。 重复肾血管供应往往复杂,常有变异,术前行肾脏CTA或MRA检查可帮助了解重复肾上、下半肾血供情况。术中应仔细辨认上、下半肾供应血管,避免漏扎或误扎;较细的血管可直接用超声刀处理,较粗的血管则用Hem-O-lock阻断。术中操作应尽量轻柔,器械分离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对另一半肾血管过度牵拉造成剩余肾功能损害。对难以完整切除的重复肾,需用超声刀尽可能完全剥离集合系统黏膜,以免残留的肾盏分泌尿液致肾周尿囊肿形成。采用张力均匀的可吸收自封缝线并用Hem-O-lock固定,可显著缩短缝合时间;创面喷洒止血胶,既利于确切止血,又利于术后肾脏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专家共识推荐:重复肾畸形半肾切除术的手术操作应严格按照“吴阶平泌尿外科学”或“Campbell泌尿外科学”手术操作步骤进行。为避免术后尿性囊肿 的形成,应在术中尽可能完全剥离肾盂黏膜,紧密缝合创面。   来源:肾部分切除术安全共识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