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泌尿外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来自  大家泌尿  2023-08-25

导尿术是在无菌条件下,将导尿管经尿道口插入至膀胱引出尿液的一种常用侵入性护理技术。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是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拔除导尿管48h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国外研究数据显示,CAUTI的发生率约为40%,居院内感染首位,我国学者发现80%的尿路感染与使用导尿管有关 。CAUTI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影响患者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一项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临床资料分析表明,泌尿外科患者的尿培养阳性率是医院最高的科室。

 

01CAUTI的发生机制

CAUTI的发生与发展是导尿管、细菌与宿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在插入导尿管和留置导尿管过程中的机械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尿道炎性反应和膀胱黏膜水肿,引起组织学和病理学改变,损伤膀胱免疫功能,在强烈炎症反应中,可导致细胞脱落、膀胱水肿和黏膜病变,甚至影响肾脏。此外,导尿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可导致持续的上皮刺激和炎症。尤其是导尿管不仅引起持续的炎症,而且干扰正常排尿和机械性损伤膀胱中的宿主防御功能,通过微生物的定植和繁殖,从而在泌尿系统内传播。最新动物研究表明,导尿管诱导的炎症可引起纤维蛋白原的释放并进入膀胱。由于持续的机械刺激,导尿管以及损伤引起纤维蛋白原释放积聚在膀胱,并在浓度增加的情况下易引起泌尿系统的病原体如大肠杆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定植和繁殖。因此,导尿管和相关炎症可改变膀胱内环境,为微生物的定植提供了机会。

 

02泌尿外科CAUTI的影响因素

 

装置因素

01导尿管留置时间

作为异物的导尿管若留置时间过长,易破坏膀胱内环境,损害尿道、膀胱收缩功能及黏膜屏障。同时导管表面为细菌定植和繁殖提供有利环境,细菌可沿导尿管上行导致感染的发生。林欣依等研究显示,导尿管留置超过10d的患者出现CAUTI的风险是留置时间在1d内患者的4.3倍。有数据表明,随着留置时间延长,感染率逐渐上升。留置3d内,CAUTI发生率在10%左右,留置7d的感染率为58.9%,超过10d则高达80%以上,若留置14d的CAUTI感染率接近98%。

02导尿管、尿袋更换时间

对于导尿管和尿袋更换时间在不同学者研究结论中大相径庭,尚无统一共识。苏美如等认为,过于频繁的更换尿袋会破坏导尿管至尿袋整个密闭引流系统,更换时导尿管末端、集尿袋连接处若操作不当或暴露于病房空气中易导致污染,增加感染率。但若长时间不更换导尿管和尿袋,患者尿液易出现浑浊、结晶,引起尿道梗阻,且易导致细菌在导尿管表面定植和繁殖,促使CAUTI发生。因此,许多学者探讨了更换留置导尿管和尿袋的最佳时间,开展循证护理实践。吉亚玲采用硅胶尿管,比较了2周更换组和4周更换组的尿培养阳性率和阻塞率,结果表明2周更换组的患者阳性率和阻塞率明显低于4周组。而刘杰的研究数据表明,每周更换1次集尿袋相比每天更换集尿袋的CAUTI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该研究样本量较小,建议开展进一步大样本研究对结果加以验证。在《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最佳护理实践专家共识》的CAUTI中也尚未明确具体的导尿管和尿袋更换时间。因此,未来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循证实践以探讨最佳的导尿管和尿袋更换时间。

 

患者因素

01年龄

已有多项研究证实老年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是CAUTI高发人群。鲁鑫等进行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是CAUTI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林欣依等研究表明,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发生CAUTI的危险性是60岁以下的2.4倍(OR=2.401,P=0.001),这与患者年龄越大,其免疫功能下降和器官退化越严重,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的能力也随之下降有关。此外,由于老年男性容易出现前列腺肥大,而老年女性盆底肌、尿道和阴道逐渐松弛,这些生理结构的变化也增加了感染的几率。 

02合并基础病

泌尿外科留置导尿管往往是泌尿系统疾病或病情危重患者,常伴有基础病,如结石、肿瘤、狭窄等,细菌在泌尿系统繁殖而引发感染。已有多项研究发现,糖尿病是CAUTI的危险因素之一,这可能与尿中葡萄糖为细菌提供养分以及患者免疫力下降有关。恶性肿瘤也被认为是CAUTI的另一诱因,主要与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使人体抵抗力下降而易于发生感染有关。但目前未见高血压、血脂异常、甲状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病等其他基础病对CAUTI的影响研究,未来可进一步扩大其他基础疾病病种的纳入。

 

来源:潘柳霖,高晓华,和宁,胡思莹-《泌尿外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
阴囊血管角皮瘤伴精索静脉曲张1例
【摘要】 中年男性阴囊皮疹伴瘙痒4年,阴囊左侧可见散在分布紫褐色粟粒大小椭圆顶丘疹,自行外用药物无效遂就诊于我科,行手术切除,完善病理检查,诊断为“阴囊血管角皮瘤伴精索静脉曲张”,为帮助临床早期诊断及保障良好预后,进行初步探究阴囊血管角皮瘤可能发病机制、特异临床表现、诊治经验及潜在危险。  【关键词】 血管角皮瘤;Fabry病;精索静脉曲张   患者信息 56岁,男性,因“外阴皮疹潮湿瘙痒4年” 就诊于我科,其阴囊左侧可见散在分布紫褐色粟粒大小椭圆顶丘疹,部分融合,皮肤浸润不明显,无破溃、部分集中分布,部分沿阴囊皮纹呈线状分布,质硬,压之不褪色,右侧散在分布色浅类似皮疹,阴囊皮肤潮湿泛红,无皮肤水肿、出血,见图1,全身皮肤未见相似皮疹,其他系统检查均为阴性,既往体健。患者自述瘙痒,外用激素药物效果不明显。行手术切除,完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阴囊血管角皮瘤”,术后定期换药,外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门诊随访中经泌尿外科检查发现右侧精索静脉曲张,彩超也证实了该诊断。1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手术切除部位完成拆线,愈合良好,无发红、溃烂、出血、感染,其他部位无新发类似皮疹,无阴囊潮湿等临床症状。   图1 阴囊紫褐色粟粒大小椭圆顶丘疹   病理表现 皮肤鳞状上皮过度角化及角化不全,局部乳头状增生,棘层不规则肥厚增生,局部基底细胞液化,真皮乳头层内小血管增生、扩张,间质少许淋巴细胞、红细胞浸润,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血管周围轻度炎症细胞浸润、弹性纤维断裂,见图2, CD34(+),分子病理:HPV6/11(-)。   图2 皮肤鳞状上皮过度角化及角化不全   讨论 血管角皮瘤为一种良性皮肤血管病,临床分型为阴囊和外阴血管角皮瘤、孤立或多发的血管角皮瘤、弥漫性躯体血管角皮瘤、肢端血管角皮瘤和局限性血管角皮瘤,本例为阴囊血管角皮常见于中老年人阴囊,少见于阴唇,为阴囊部位的多发圆顶丘疹,早期鲜红色,质软,后期发硬,紫色,疣状增生,偶有瘙痒,非真性血管瘤。该例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可明确诊断为阴囊血管角皮瘤。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在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常见的易导致静脉压升高的原因如疝气、附睾瘤、泌尿系肿瘤、创伤、血栓性静脉炎等均可诱发血管角皮瘤,有研究发现阴囊血管角皮瘤常伴发精索静脉曲张,常见精索静脉曲张均与血管角皮瘤出现在阴囊同侧,考虑为精索静脉曲张导致的同侧静脉压升高,该例阴囊双侧均有受累,但主要是左侧为甚,但患者却出现右侧精索静脉曲张,两种疾病之间的联系还要需进一步研究,也有研究质疑二者之间的联系,同时患者不存在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及致腹压升高的疾病,肿瘤指标均无明显异常。(2)有研究认为可能是静脉压升高、激素升高或者其他因素导致基因嵌合体出现,从而在遗传易感区域出现血管角皮瘤。该患者无类似皮损的家族史。(3)局部的慢性创伤(湿疹),睾丸区的皮质醇含量明显高于全身水平,血管畸形,恶性肿瘤放疗后诱发。该患者无明确的相似家族史,既往也未有湿疹、特应性皮炎病史,恶性肿瘤病史,外阴处也无摩擦、外伤史,不洁性接触史。该病应多与角化棘皮瘤、多发性微指状角化过度症进行鉴别。角化棘皮瘤发病年龄为20岁左右,首先出现一批红色斑点迅速变成丘疹,之后慢慢退化为明显火山口,常发生于曝光部位。多发性微指状角化过度症常发生在躯干及四肢近端数百个无症状的微小指状角化丘疹。该病例患者发病年龄不符,且发病部位仅为阴囊部位,红斑演变为丘疹后未出现退化现象,仅出现融合和新发相似皮损现象,可排除上述疾病。该例患者皮损病理血管内可见微血栓形成,患者体型肥胖,血脂升高,既往有高血压,需提防因血栓广泛形成导致的急性阴囊疼痛,若有出血,还需进行急诊手术,该例患者只是提及潮湿瘙痒感,无明显疼痛,故考虑择期完成手术切除。血管角皮瘤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排除潜在的诱因,完善常规血液检查、阴囊、腹腔超声、泌尿系CT排除如腹腔内产生压迫的肿瘤、泌尿系恶性肿瘤、精索静脉曲张、腹疝和弥漫性躯体血管角皮瘤Fabry病。广泛分布的血管角皮瘤是Fabry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早期形似紫癜或者顶端角化的丘疹,不易考虑为血管角皮瘤,Fabry病中内脏疾病常见,通常在40岁出现肾衰竭,心脏疾病等系统疾病导致死亡,虽Fabry病与血管角皮瘤的关系仍有待研究,但早期排除有助于保障预后。对于阴囊血管角皮瘤的治疗没有明确治疗指南,可行局部手术切除,局部液氮冷冻,局部注射0.5%油酸乙醇胺或0.25%十四烷基硫酸钠,外用冷却凝胶,CO2后使用小(6.35mm)光斑尺寸和500~635nm窄带IPL,进行脉冲染料585nm激光及长脉宽Nd-YAG1064激光治疗。对于皮损广泛或有手术禁忌症者,可考虑上述激光治疗。治疗过程中亦需对常见并发症如精索静脉曲张进行相关治疗。该例患者就诊于泌尿外科进行静脉曲张治疗,不主张手术治疗,建议其定期复查、饮食调节、阴囊托法等非手术治疗手段。若手术切除或激光烧灼后遗留创面过大可考虑植皮。该例患者无其他影响手术并发症及其他危险因素,结合患者意愿择期进行病损局部切除术,手术创面小,无明显出血,无需植皮,手术切口愈合后无相似皮损出现,未出现术后并发症,效果明显,建议患者定期复查阴囊超声。本例单侧阴囊血管角皮瘤伴对侧精索静脉曲张旨在提示对阴囊血管角皮瘤的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对临床上遇到相似临床表现的情况,能早期明确诊断,排除潜在隐疾。   来源:朱世豪、祝梦媛、贾雪松-《阴囊血管角皮瘤伴精索静脉曲张1例》
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