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干货 │阴茎异常勃起的高危因素

来自  大家泌尿  2023-08-28

药物因素

药物因素是成人缺血型阴茎异常勃起最常见的原因。

01血管活性药物

罂粟碱、酚妥拉明及前列腺素E等,这些药物使得缺血型阴茎异常勃起的发生率明显增加(5%~21%)。国内报道34.5%的阴茎异常勃起源于血管活性药物的海绵体注射,其中以使用罂粟碱或复合型血管活性药物的发生率最高,但类似情况在国外仅占5%,而注射前列腺素E1引起者少见,仅占1%。

02藻酸双酯钠

袁亦铭等研究发现静脉注射藻酸双酯钠后,可使阴茎海绵体局部血液黏滞状态改变,海绵体内出现高凝状态,导致缺血性阴茎异常勃起。

03精神类及抗抑郁药物

酚噻嗪类(氯丙嗪、奋乃静等)、利培酮、奥氮平、氯氮平、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剂及曲唑酮类药物均可诱发阴茎异常勃起。

04毒品及酒精类

滥用可卡因、大麻及大量饮酒容易诱发阴茎异常勃起。

05麻醉药物

如局部或经鼻腔应用可卡因可诱发阴茎异常勃起。

06高血压病药物

肼屈嗪、胍乙啶及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酚苄明及哌唑嗪)等药物均可诱发阴茎异常勃起。

07其他药物

如雄激素制剂、PDE5i。国外研究发现大剂量使用睾酮也会引起阴茎异常勃起,还有使用他克莫司及蝎子毒素引起阴茎异常勃起的病例报告。

 

血液系统疾病

阴茎异常勃起与血液疾病密切相关,常见病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及镰状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成人阴茎异常勃起的常见原因,可能是患者血液中异常的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多或直接浸润海绵体,造成静脉回流障碍所致;镰状细胞性贫血是儿童缺血型阴茎异常勃起的最常见原因,镰状红细胞导致阴茎白膜下小静脉阻塞,阴茎静脉回流障碍导致阴茎异常勃起的发生。其他血液疾病,如地中海贫血、血友病及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均可引起血液黏滞性过高,引发阴茎静脉回流受阻而导致阴茎异常勃起。

 

血栓性因素

血栓性因素与阴茎异常勃起密切相关。有报道发现应用肝素及华法林的血液透析患者停用药物后,患者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容易诱发阴茎异常勃起。此外,高脂血症、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有较强的血栓形成倾向,也容易诱发阴茎异常勃起。

 

神经系统疾病

梅毒所致神经系统感染、脑肿瘤、癫痫、酒精中毒及脑脊髓损伤等均有可能影响勃起中枢神经而导致阴茎异常勃起。脑脊髓损伤(特别是高位脊髓损伤)也可引起阴茎异常勃起,椎间盘突出症、腰脊髓狭窄及极少数椎管狭窄或肿瘤压迫椎管的患者(马尾压迫综合征)可发生阴茎异常勃起。

 

麻醉

全身麻醉及区域性麻醉(硬膜外麻醉或脊髓麻醉)都可诱发阴茎异常勃起。

 

盆腔及生殖系统肿瘤

原发或继发于外生殖器及盆腔器官的肿瘤浸润海绵体或压迫盆腔血管或阻碍阴茎静脉回流,引起阴茎异常勃起,如膀胱癌、前列腺癌、尿道癌、阴茎癌、肾癌及乙状结肠肿瘤等。

 

外伤

由阴茎或会阴部外伤,以及阴茎海绵体内药物注射针刺引起,多为非缺血型(高流量型)。

 

特发性

没有明确原因所致的阴茎异常勃起称特发性阴茎异常勃起,多为缺血型阴茎异常勃起。

 

本文引自《现代男科学临床聚焦  第2版》

下一篇
泌尿外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预防策略
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留置导尿管的指征:(1)部分外科手术围术期:美国健康促进研究所(IHI)最新公布的导尿管留置指征表述为泌尿外科或其他毗邻结构的外科手术,而非全部的外科手术都需要留置导尿管,在这方面护士的认知和行为水平尚未更新和改变,导致对CAUTI的知信行水平较低。(2)若手术预计时间较长或手术期间大量输液以及术中监测尿量也可留置导尿管。(3)急危重症患者需要每小时评估尿量。(4) 急性尿潴留、尿道梗阻。(5)用于促进临终患者的舒适感。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指征, 每天均需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以减少患者导尿管的留置时间,降低CAUTI的风险。且在导尿管插入、留置和日常护理过程中尤其注意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增强无菌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避免医源性因素造成CAUTI的发生。   选择合适导尿管,妥善固定装置 秦杰等发现,导尿管型号的选择对CAUTI的发生有一定影响。若导尿管的型号偏大有可能损伤患者尿道,而且偏大水囊与导管会增加对膀胱的刺激,同时在面积方面也为细菌的定植和繁殖提供更大的机会;如果导尿管偏小,则易引起导尿管滑脱和漏尿。因此,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十分重要。但目前临床上对于导尿管型号的选择并无统一标准和规定,未来可以对导尿管型号的选择进行有关研究,以明确年龄、性别、病情、患者身体状况、尿道情况、既往插尿管史、尿液pH值等不同因素下,导尿管型号选择的科学依据。在导尿管材质选择方面,临床上普遍使用硅胶材质的导尿管。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研发,已有抗菌药物涂层导尿管和生物材料涂层导尿管应用于临床。国外实验表明,银合金和呋喃西林涂层的导尿管对降低CAUTI的发生率有积极作用,但呋喃西林有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加。抗菌肽涂层的新材料导尿管被证实有较强的抗生物膜性和抗菌效果,但还在研制阶段,需大量动物实验和人体应用验证效果。选择合适导尿管后,应妥善进行导尿管的内固定和外固定。胡明明等发现,从大腿上方固定相比大腿下方固定更能减少CAUTI发生率和漏尿发生率。朱菱采用改良传统固定方法,即使用透明敷料、加压固定胶带及细边带进行固定导尿管外端,结果显示改良法组患者的CAUTI发生率显著低于高举平台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可采用改良和优化的导尿管外固定方法,兼顾安全和舒适度。另外,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建议不要频繁更换导尿管,以免破坏密闭引流系统,增加与外界微生物的接触。   加强教育培训,研发智能系统 护士是陪伴患者身边时间最长的医护人员,对CAUTI的认知-态度-行为在患者康复中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大量研究均表明,护士对CAUTI的知信行水平较低,亟待提高。因此,应多方面建设继续教育平台,鼓励泌尿外科护士积极参与有关学术会议,加强临床护士对CAUTI理论知识学习,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和理念,提高认知水平。强化护士预防CAUTI的意识,提高其积极性和责任感。此外,CAUTI作为一项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应提高护士对其预防的认识和评估能力。同时提高护士参与留置导尿管决策过程,充分发挥主观积极性。姜文彬制定有针对性的CAUTI预防培训方案,对493名临床护士每月开展1次培训(为期9个月),发现培训后护士预防CAUTI的知信行水平都显著提高,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提醒系统是近年来新研发的平台,可通过计算机人机交流和图表智能提醒医护人员,避免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以降低CAUTI的发生率。国外应用电子拔管智能提醒系统较为广泛,在美国的医疗机构使用率约50%。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较少,李小青等将由医生主导的导尿管拔管评估监测联合提醒系统应用于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结果显示电子拔管智能提醒系统可减少患者导尿管留置时间,明显降低CAUTI感染率。刘瑶等进行的Meta分析同样证实这一结论。建议我国学者借鉴国外成熟的电子拔管智能提醒系统,研发适合我国国情和医疗环境的本土平台,为预防和降低CAUTI发生率助力。   来源:潘柳霖,高晓华,和宁,胡思莹-《泌尿外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
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