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负压技术在输尿管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1

来自  大家泌尿  2023-09-01

前言

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包括硬镜和软镜)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首选方法之一。负压技术在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中的联合应用,不但能够提高一期手术的结石清除率,而且能够显著降低肾盂内压力从而降低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发生率。国内泌尿系结石专家组经过充分讨论,并结合相关文献及此领域的热点问题,编写此共识。

 

负压技术

负压技术是指泌尿外科医师在行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中通过负压吸引方法降低肾盂内压力的技术,包括输尿管镜直接负压吸引、输尿管镜外插入输尿管导管连接负压吸引、带负压吸引的输尿管导入鞘等。该文重点探讨带负压吸引的输尿管导入鞘的应用规范,其不但能够降低肾盂内压力从而减少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发生,同时能够通过高灌注液体流量及负压吸引装置带走碎石粉末和激光产生的热量,提高一期手术的结石清除率,减轻高热对肾盂输尿管黏膜的损伤,减少输尿管狭窄的发生。

 

术前准备

负压技术联合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在术前检查评估、医务人员保障及科室条件保障、器械设备配置、适应证及禁忌证、术前感染控制、是否术前置管等方面与传统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无原则上差异,部分争议点经专家探讨如下。

术前检查评估

按上尿路结石的常规术前准备,此部分与传统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无差异,建议术前完善尿常规及中段尿培养。

医务人员保障及科室条件保障

开展负压技术联合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需要主治医师以上,熟练掌握输尿管镜手术操作技巧,开展初期医护团队应接受相关专业培训,科室需具备专业的结石诊疗团队和疑难患者MDT,能够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器械设备配置

手术医师应根据各自掌握的负压技术以及所在诊疗中心具备的负压技术设备,选择合适的带负压吸引的输尿管导入鞘及相应的负压器械设备配置。其他如导丝、激光光纤、套石网篮、输尿管内支架等与传统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中使用的器械设备相同。

适应症及禁忌症

负压技术联合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与传统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无差异。但联合使用负压技术,综合考虑结石大小、CT值、手术时间、患者基本情况等方面,可将适应证适当放宽至3cm以下的上尿路结石,特殊情况下可作为3cm以上的上尿路结石的替代治疗,如孤立肾、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等。

术前感染的控制

术前感染的控制与传统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无差异。建议对于按HALF分组的高危组、无症状菌尿组、发热组或者敏感抗生素治疗1周尿培养无法转阴的患者优先使用负压技术联合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以降低术后尿源性脓毒症发生的风险。对于术前合并急性感染的患者建议一期肾造瘘外引流或双J管内引流后,二期联合负压技术手术。

是否术前置管

术前不建议常规置管,但因带负压吸引的输尿管导入鞘若因输尿管狭窄,镜鞘之间液体流通受阻,灌注加大的同时负压无法吸引为负压技术的手术禁忌证,故建议对于术前有明确感染、输尿管狭窄、扭曲、结石体积较大或预计手术时间过长患者,可术前置管1~2周。

 

来源:陈斌、白培德.《负压技术在输尿管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3,38(8): 565-568.

下一篇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发生膀胱癌的危险因素研究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是累及肾盏及远端输尿管之间的恶性肿瘤新生物,发生率约占全部尿路上皮肿瘤的5% ,复发率高,若不及时干预,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手术是UTUC有效治疗方式,患侧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NU)联合膀胱袖口状切除术是现阶段临床公认的治疗UTUC的“金标准”。但仍存在15%~50%的UTUC患者于随访期间出现膀胱肿瘤的复发,不仅加重患者经济负担,部分患者甚至需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分析UTUC术后膀胱癌发生的相关因素尤为重要。鉴于此,研究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UTUC患者112例,给予UTUC患者RNU联合膀胱袖口状切除术,分析术后发生膀胱癌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为临床降低术后并发症几率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UTUC患者112例,本研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性78例,女性34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4.83±3.92)岁;肿瘤直径0.58~5.84cm,平均直径(2.63 ±0.49)cm;肿瘤位于右侧49例,左侧63例;病灶位于输尿管32例,肾盂80例;单发肿瘤80例,多发肿瘤32例。纳入标准:行CT检查可见输尿管或肾盂处出现明显占位;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术后均行规范化药物膀胱灌注化疗;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肿瘤细胞已发生远端转移;肝、肾、心、肺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病历资料不全;意识障碍,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RNU联合膀胱袖口状切除术,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为UTUC。术后前两年对患者每3个月复查泌尿系统超声、膀胱镜、CT及MRI检查,术后第3年每6月复查一次,之后每年复查一次。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7~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依据UTUC术后是否发生膀胱癌分为膀胱癌组(30例)及无膀胱癌组(82例),分析UTUC患者术后发生膀胱癌的单因素及多因素。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意义的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值(95%置信区间),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单因素分析:膀胱癌组肿瘤Ⅲ~Ⅳ期、肿瘤位置位于输尿管、G3分级、术前存在膀胱癌病史及输尿管镜检查史比率均高于无膀胱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病灶位置、肿瘤分级,术前膀胱癌病史、输尿管镜检查史是影响UTUC根治术后膀胱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表3。   讨论   UTUC是原发于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治疗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病理分级及分期。RNU联合膀胱袖口状切除术是现阶段治疗UTUC的重要术式,但仍存在小部分患者术后发生膀胱癌。目前,关于UTUC术后膀胱癌发生原因研究较多,但无法确定导致术后膀胱癌的主要因素,临床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探讨,以明确术后膀胱癌发生的相关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膀胱癌组肿瘤Ⅲ~Ⅳ期、输尿管位置肿瘤、G3肿瘤分级、术前存在膀胱癌病史及输尿管镜检查史发生率均高于无膀胱癌组,肿瘤分期、位置、分级,术前膀胱癌病史、输尿管镜检查史是影响UTUC根治术后膀胱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表明影响UTUC根治术后膀胱癌发生的因素较多,在临床干预中需予以重视,且需加强术后随访。究其原因可知:①肿瘤分期及分级是影响UTUC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指标,分期及分级越高,患者预后越差,远期生存率越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提高UTUC患者术后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②位于输尿管的肿瘤尤其是输尿管下端,被认为是UTUC患者术后膀胱癌高发的危险因素。输尿管肿瘤受到距离等因素影响更易播散入膀胱,加之受到尿流率的影响,尿流率越高,腔内压力越大,从而导致的机械性应激反应使得肿瘤细胞更易发生转移。因此,对于输尿管肿瘤患者术后需密切监测其复查结果,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降低膀胱癌发生率。③大量数据显示,术前合并膀胱癌的UTUC患者术后膀胱癌发生率>50%,而术前未合并膀胱癌的UTUC患者术后膀胱癌发生率为31.5%。由此可见,术前合并膀胱癌是UTUC患者术后膀胱癌发生的高危因素。由于患者自身合并膀胱癌,术中肿瘤细胞可随血液流动,大大增加术后膀胱癌发生率。故临床需重视术前合并膀胱癌的UTUC患者,并对其实施针对性干预。④现阶段,膀胱癌的复发机制在于癌细胞种植,行输尿管镜检患者将增加癌细胞脱落且种植于膀胱的风险。故在临床检查中不得将输尿管镜检查作为诊断UTUC的首要方法,可选择其他安全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式替代输尿管镜检查,从而降低术后膀胱癌发生的风险。 综上所述,肿瘤分期、位置、分级,术前膀胱癌病史、输尿管镜检查史是UTUC患者术后膀胱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诊断中可选择更加安全的检查方法,术后随访中需注意患者病情变化,主张早发现、早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来源:熊琰琰、张道秀、高丽娜-《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发生膀胱癌的危险因素研究》。
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