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放射性膀胱损伤的预防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上

来自  大家泌尿  2023-09-06

放射治疗是盆腔肿瘤常用的治疗方法,膀胱是盆腔肿瘤放疗的重要危及器官,盆腔肿瘤放疗后可出现急性或慢性的放射性膀胱损伤,最典型的表现为膀胱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肿瘤治愈率的提高,提高肿瘤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目标,放疗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成为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有多种新型药物用于放射性膀胱损伤的预防与治疗,这些药物的临床使用缺乏规范指导。中国肿瘤放射治疗联盟汇集国内专家,制定了本指南,旨在规范放射性膀胱损伤的临床实践,造福肿瘤放疗患者。

 

定义及临床表现

放射性膀胱损伤是指盆腔肿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直肠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和肛管癌等)接受放射治疗而导致的各种膀胱放射性损伤,其中放射性膀胱炎最常见。以放疗开始3个月为界限,可将其分为急性放射性膀胱损伤和迟发性放射性膀胱损伤。急性放射性膀胱损伤发生在放疗过程中或放疗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排尿困难、血尿和疼痛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多数患者为轻度,自限性的,放疗结束或停止后逐渐缓解。少数患者会持续到放疗结束后3个月。迟发性放射性膀胱损伤多发生在放疗后6个月-20年,平均潜伏期约为3年。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出血,轻者可表现为膀胱镜下血尿或轻度肉眼可见血尿,严重者可因出血导致贫血而需要反复输血,甚至危及生命。血尿所致的血凝块可导致尿潴留、尿路梗阻。血尿可伴有疼痛、尿频、尿急、尿失禁和膀胱容积下降。严重的放射性膀胱损伤可致膀胱瘘,如膀胱阴道瘘和膀胱直肠瘘等。

 

分级标准

放射性膀胱损伤的分级可使用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织/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ROTG/EORTC)急性和迟发放射损伤分级标准或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ROTG/EORTC急性损伤分级标准适用于放疗开始1-90d内发生的辐射损伤,90d后发生的损伤使用迟发损伤分级标准(表1)。CTCAE目前更新至5.0版,放射性膀胱损伤常用的不良事件评估包括血尿、非感染性膀胱炎、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失禁、尿潴留、膀胱痉挛、膀胱穿孔和尿瘘等。

 

风险因素

放射性膀胱损伤的发生风险与放疗总剂量、分次剂量和膀胱受照剂量体积相关。放疗的总剂量越高,膀胱局灶性损伤、血尿和溃疡风险越高。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高身体质量指数、腹部手术病史是危险因素。手术、术后后遗症和化疗可加重迟发性放射性膀胱损伤。同步治疗和个体的放射敏感性也是放射性膀胱损伤的发生风险因素。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放射性膀胱损伤的诊断缺乏金标准,主要是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膀胱镜、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盆腔放疗史是诊断放射性膀胱损伤的必要条件,需要收集患者放疗时间、放疗剂量分割、放疗技术以及膀胱接受的剂量。建议患者行全身体检检查,并进行细致的盆腔体格检查。

行尿常规、尿培养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如有泌尿系统感染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其他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肾功能,如需与肿瘤进展相鉴别可查肿瘤标志物。

对于肉眼可见血尿的患者可行膀胱镜检查,放射性膀胱损伤内镜下可表现为膀胱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病变区黏膜血管扩张、紊乱,走行迂曲,可呈怒张或团簇状;可见黏膜下出血,部分患者膀胱黏膜可见散在或弥漫性出血点、溃疡或坏死灶,部分患者可见炎性肉芽组织,以膀胱后壁及三角区为主。根据膀胱镜下的表现,放射性膀胱损伤可分为3类:(1)炎症为主型,主要表现为水肿、黏膜苍白和溃疡;(2)出血为主型,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和黏膜下出血;(3)混合型,同时有炎症和出血为主型表现。

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有助于鉴别上尿路出血或盆腔肿瘤复发进展。

鉴别诊断

(1)泌尿系统感染: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常伴有发热,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尿白细胞升高,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清洁尿培养检出病原体可确诊。需要注意的是,放射性膀胱损伤常合并泌尿系统感染,会加重放射性膀胱损伤的症状。

(2)肿瘤复发或进展:可压迫或侵犯膀胱,导致尿频、尿痛、血尿,以及出现膀胱瘘。可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鉴别,必要时行活检病理学检查。

(3)药物性膀胱损伤:主要是化疗药物,常见的有全身化疗药物二甲磺酸丁酯、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柔红霉素、紫杉醇、卡铂以及膀胱灌注化疗药物阿霉素、表柔比星、丝裂霉素C等。药物性膀胱损伤典型表现为血尿,可伴随尿频、尿急、盆腔疼痛,可通过相关药物应用史及膀胱镜表现鉴别。

 

来源:王伟平、张福泉、袁双虎等.《放射性膀胱损伤的预防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3,30(4):187-193.

下一篇
负压技术在输尿管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3
特殊病例的应用   马蹄肾结石:带负压吸引的输尿管导入鞘联合软镜碎石取石术治疗马蹄肾肾结石具有结石清除率高、术中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孤立肾上尿路结石:对于孤立肾上尿路结石,负压技术联合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结石清除率高,尽量减少患者排石的风险,术后无石率高、并发症低,可作为孤立肾上尿路结石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 嵌顿性输尿管结石:对于嵌顿性输尿管结石,特别是合并中重度肾积水,若考虑采取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建议联合负压技术,提高结石清除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高灌注流量及负压吸引,减少激光直接损伤输尿管及热量损伤,避免术后输尿管狭窄发生。 输尿管结石:对于输尿管石街,建议联合类似组合式硬管镜等负压技术处理,不仅同步碎石清石、显著提高手术效率,而且有效降低反复异物钳取石导致的输尿管损伤、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处理 负压技术联合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在术后是否留置双J管、术后并发症处理及智能病房护理、术后结石清除率疗效评估、术后随访及结石预防等方面与传统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无原则上差异,但存在部分争议点经专家探讨形成如下共识。   术后是否留置双J管:负压技术联合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术后常规留置输尿管支架管1-2周后拔除,对于结石已完全清除干净、无输尿管损伤、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可不留置支架管或短期留置输尿管导管1-2天后直接拔除。可使用α受体阻滞剂减缓留置支架管相关刺激症状。 术后并发症处理:负压技术联合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术后并发症处理方法等同传统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虽然负压技术可降低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发生,但因为手术时间的延长以及手术适应证的扩大,临床医师仍需警惕术后脓毒症的发生。围术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有条件的科室可配备个体化智能病房护理,能够有效帮助护士及医师早期预警尿源性脓毒症的发生。联合负压技术术后应密切注意输尿管石街的发生,术中应尽可能取出结石碎屑以减少发生的概率,术后若发生可采用药物排石、ESWL、二期手术等治疗。 术后结石清除率及疗效评估:术后1天行KUB评估结石残留情况及输尿管支架管位置,术后1个月可首选KUB或非增强CT平扫(NCCT)评估结石清除率。负压技术联合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结石清除率定义为残留碎石直径应小于4mm。 术后随访及结石预防:术后应对每位患者常规行结石成分分析以推荐结石预防策略,对于泌尿系结石患者均需行代谢评估分析,特殊结石成分患者必要时需进一步行基因检测等。推荐术后6个月、之后每年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有无结石复发或有无远期并发症发生。   来源:陈斌、白培德.《负压技术在输尿管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3,38(8):565-568.  
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