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聚多卡醇联合NBCA栓塞治疗双侧精索静脉曲张1例

来自  大家泌尿  2023-09-08

患者情况

男,23岁,间断双侧阴囊疼痛伴坠胀感6个月;既往体健。查体:站立位下于阴囊表面可见纡曲、扩张的静脉团。实验室检查:精液量1.80ml,精子总活力38.43%,前向运动力31.63%,精子浓度10.33× 106/ml,精子总数37.47×106 。超声:双侧精索静脉明显纡曲、扩张,最宽内径左侧3.7mm(图1A)、右侧3.2mm(图1B);诊断:(Ⅱ度)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VC)。经股静脉入路行双侧精索静脉栓塞术。于局麻下穿刺右侧股静脉成功后,以5F Cobra导管超选择左侧精索静脉,造影确认诊断后,将微导管送入左侧精索静脉远端,再次造影明确精索静脉曲张位置(图1C);按1:4比例将1%聚多卡醇2ml与空气配置成泡沫硬化剂,经微导管向曲张静脉内注入2ml硬化剂,再向左侧精索静脉主干内注入1ml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与3ml碘油混合物加强栓塞(图1D);复查造影确认栓塞效果满意后,以同法栓塞右侧精索静脉。术后患者双侧阴囊疼痛伴轻度水肿,予对症治疗1周后缓解。术后3个月复查实验室检查显示精液质量提高;复查超声见双侧VC消失。

 

讨论

VC为男性不育症的最常见病因,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约10%~15%,而在男性不育症患者中高达35%~40%,且多见于左侧;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阴囊疼痛、坠胀感及进行性睾丸功能减退。NBC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接触组织、血液后可快速固化形成聚合物,与周围组织紧密粘合;应用时可根据目标血管直径配制不同浓度,以调控其凝固时间。采用泡沫硬化剂进行栓塞是目前治疗VC的一线方法,遇精索静脉主干较宽时,常需联合以弹簧圈进行加强栓塞,而一旦弹簧圈移位、脱落,可造成严重的医源性肺动脉栓塞。本例以较高浓度NBCA替代弹簧圈,用于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时对静脉主干进行加强栓塞,获得了满意效果。

 

图1  NBCA联合聚多卡醇栓塞双侧VC  

A、B.二维超声声像图示左侧VC(A)及右侧VC(B);C.栓塞前造影图示左侧VC(箭);D.以聚多卡醇栓塞曲张的左侧精索静脉、再以NBCA加强栓塞静脉主干后复查造影显示VC已消失

 

来源:钱朝庆,刘淼,朱恩全,何园,李发旺,陈坤前.聚多卡醇联合NBCA栓塞 治疗双侧精索静脉曲张1例[J/OL].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下一篇
放射性膀胱损伤的预防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上
放射治疗是盆腔肿瘤常用的治疗方法,膀胱是盆腔肿瘤放疗的重要危及器官,盆腔肿瘤放疗后可出现急性或慢性的放射性膀胱损伤,最典型的表现为膀胱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肿瘤治愈率的提高,提高肿瘤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目标,放疗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成为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有多种新型药物用于放射性膀胱损伤的预防与治疗,这些药物的临床使用缺乏规范指导。中国肿瘤放射治疗联盟汇集国内专家,制定了本指南,旨在规范放射性膀胱损伤的临床实践,造福肿瘤放疗患者。   定义及临床表现 放射性膀胱损伤是指盆腔肿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直肠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和肛管癌等)接受放射治疗而导致的各种膀胱放射性损伤,其中放射性膀胱炎最常见。以放疗开始3个月为界限,可将其分为急性放射性膀胱损伤和迟发性放射性膀胱损伤。急性放射性膀胱损伤发生在放疗过程中或放疗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排尿困难、血尿和疼痛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多数患者为轻度,自限性的,放疗结束或停止后逐渐缓解。少数患者会持续到放疗结束后3个月。迟发性放射性膀胱损伤多发生在放疗后6个月-20年,平均潜伏期约为3年。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出血,轻者可表现为膀胱镜下血尿或轻度肉眼可见血尿,严重者可因出血导致贫血而需要反复输血,甚至危及生命。血尿所致的血凝块可导致尿潴留、尿路梗阻。血尿可伴有疼痛、尿频、尿急、尿失禁和膀胱容积下降。严重的放射性膀胱损伤可致膀胱瘘,如膀胱阴道瘘和膀胱直肠瘘等。   分级标准 放射性膀胱损伤的分级可使用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织/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ROTG/EORTC)急性和迟发放射损伤分级标准或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ROTG/EORTC急性损伤分级标准适用于放疗开始1-90d内发生的辐射损伤,90d后发生的损伤使用迟发损伤分级标准(表1)。CTCAE目前更新至5.0版,放射性膀胱损伤常用的不良事件评估包括血尿、非感染性膀胱炎、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失禁、尿潴留、膀胱痉挛、膀胱穿孔和尿瘘等。   风险因素 放射性膀胱损伤的发生风险与放疗总剂量、分次剂量和膀胱受照剂量体积相关。放疗的总剂量越高,膀胱局灶性损伤、血尿和溃疡风险越高。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高身体质量指数、腹部手术病史是危险因素。手术、术后后遗症和化疗可加重迟发性放射性膀胱损伤。同步治疗和个体的放射敏感性也是放射性膀胱损伤的发生风险因素。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放射性膀胱损伤的诊断缺乏金标准,主要是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膀胱镜、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盆腔放疗史是诊断放射性膀胱损伤的必要条件,需要收集患者放疗时间、放疗剂量分割、放疗技术以及膀胱接受的剂量。建议患者行全身体检检查,并进行细致的盆腔体格检查。 行尿常规、尿培养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如有泌尿系统感染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其他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肾功能,如需与肿瘤进展相鉴别可查肿瘤标志物。 对于肉眼可见血尿的患者可行膀胱镜检查,放射性膀胱损伤内镜下可表现为膀胱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病变区黏膜血管扩张、紊乱,走行迂曲,可呈怒张或团簇状;可见黏膜下出血,部分患者膀胱黏膜可见散在或弥漫性出血点、溃疡或坏死灶,部分患者可见炎性肉芽组织,以膀胱后壁及三角区为主。根据膀胱镜下的表现,放射性膀胱损伤可分为3类:(1)炎症为主型,主要表现为水肿、黏膜苍白和溃疡;(2)出血为主型,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和黏膜下出血;(3)混合型,同时有炎症和出血为主型表现。 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有助于鉴别上尿路出血或盆腔肿瘤复发进展。 鉴别诊断 (1)泌尿系统感染: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常伴有发热,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尿白细胞升高,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清洁尿培养检出病原体可确诊。需要注意的是,放射性膀胱损伤常合并泌尿系统感染,会加重放射性膀胱损伤的症状。 (2)肿瘤复发或进展:可压迫或侵犯膀胱,导致尿频、尿痛、血尿,以及出现膀胱瘘。可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鉴别,必要时行活检病理学检查。 (3)药物性膀胱损伤:主要是化疗药物,常见的有全身化疗药物二甲磺酸丁酯、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柔红霉素、紫杉醇、卡铂以及膀胱灌注化疗药物阿霉素、表柔比星、丝裂霉素C等。药物性膀胱损伤典型表现为血尿,可伴随尿频、尿急、盆腔疼痛,可通过相关药物应用史及膀胱镜表现鉴别。   来源:王伟平、张福泉、袁双虎等.《放射性膀胱损伤的预防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3,30(4):187-193.
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