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癌栓分级
开放手术时代较常用的分级方法是Mayo分级,在机器人手术时代,以目前应用较多的“301分级”系统为例,其具体分类如下:右肾静脉癌栓为0级;左肾静脉癌栓根据是否超过肠系膜上动脉分为0a及0b级;下腔静脉癌栓分级如下:Ⅰ级:第一肝门以下;Ⅱ级:第一肝门与第二肝门之间;Ⅲ级:第二肝门至膈肌水平;Ⅳa级:膈肌以上但未入右心房;Ⅳb级:右心房癌栓。
术前评估及术前准备
术前影像学评估
超声 超声检查是癌栓初诊和动态监测的主要手段,可判断癌栓的大小、长度、下腔静脉梗阻程度以及是否合并血栓。对于Ⅲ~Ⅳ级癌栓,术前和术中经食道超声可明确癌栓与心房入口及第二肝门的关系;对于Ⅳb级癌栓,超声心动图可明确癌栓对回心血量及心脏功能的影响。超声造影有助于判断静脉壁侵犯,对于癌栓与血栓的鉴别也具有重要作用。
CT/MRI CT/MRI用于明确肾肿瘤分期及下腔静脉癌栓分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90%。术前可通过CT/MRI评估癌栓长度、直径、是否合并血栓、静脉壁侵犯及下腔静脉梗阻程度和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以指导手术决策。此外,CT/MRI可进一步评估区域淋巴结、肾上腺和其他实质器官情况,有助于临床分期。MRI在鉴别癌栓与血栓以及静脉壁侵犯方面比CT更有优势。基于CT或MRI的三维重建主要用于直观显示肾肿瘤的解剖及毗邻,侧支循环及血管壁侵犯情况,协助制定手术策略。
下腔静脉造影 下腔静脉造影可判断下腔静脉梗阻程度及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可用于下腔静脉离断术的术前评估与决策。
术前系统治疗
由于缺乏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针对癌栓的术前系统治疗尚存在争议,患者的生存获益尚不明确。目前采用术前系统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癌栓高度,降低手术难度,但是靶向治疗癌栓降级率相对有限,术前靶免联合治疗有望提高缩瘤率和癌栓降级率。术前系统治疗的潜在风险包括治疗期间肿瘤进展及治疗后增加肿瘤及癌栓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其对于手术难度的影响尚无定论。
术前抗凝方案
肾癌伴静脉癌栓合并血栓发生率为23.4%,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心端血栓形成可致癌栓分级升级,同时近心端血栓脱落是围手术期肺栓塞的主要原因。术前抗凝治疗的目的是减少血栓形成相关不良事件的发 生,但是目前尚无针对癌栓的围手术期标准抗凝治疗方案,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治疗指南建议将低分子肝素作为肿瘤相关血栓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抗凝治疗和凝血功能监测可作为术前准备的措施。血尿是癌栓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抗凝治疗可能加重血尿,因此,术前是否采用抗凝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
术前肾动脉栓塞
机器人癌栓手术前是否行肾动脉栓塞尚有争议。术前肾动脉栓塞目的是减少术中出血、缩小肿瘤体积、降低癌栓高度等。但是,有研究表明,术前肾动脉栓塞并不能改善围手术期结果或提高生存获益,甚至增加肾梗死综合征及其他脏器意外栓塞的风险。一般认为,对于巨大肿瘤、淋巴结包绕肾血管以及左侧癌栓难以在术中首先控制肾动脉等情况可选择术前肾动脉栓塞。推荐手术当天进行肾动脉栓塞,减少患肾梗死周围组织水肿导致的剧烈疼痛及手术难度的增加。
术前下腔静脉滤网的放置
术前是否需要放置下腔静脉滤网存在争议。多数专家认为放置滤网可能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故不推荐常规放置。
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对复杂的癌栓病例,建议组织多学科讨论,在综合各学科意见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MDT模式可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提高诊治效率,推荐应用。
来源:马鑫、何志嵩、马潞林等.《机器人肾癌伴静脉癌栓切除术专家共识》[J].微创泌尿外科杂志,2023,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