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年在观察和总结睾丸病理与临床的关系时,发现了几个须要解释说明或提醒注意的地方,供读者参考。
第一,睾丸生精功能存在“不平衡”现象,即睾丸内不同区域生精小管的功能状态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同一根生精小管不同节段的生精功能也可存在明显差异,这种情况在睾丸炎或克尼格征(简称克氏征)导致的无精子症患者中尤其常见,也出现于其他原因导致的无精子症病例中,是显微取精术成功获取精子且获精率优于传统活检方法的病理基础。然而,生精“不平衡”可能导致我们误判睾丸功能,难以通过单点甚至多点活检准确评估睾丸完整的生精情况。
第二,不同的活检方法本身也可能导致病理结果的差异。如果采取切开活检、小切口活检,贴白膜剪取睾丸组织后送病理检查,那么在切片中反映的就是手术创面内若干个生精小管某一节段的生精情况;如果是细针穿刺活检,实际上可能只抽提出几根,甚至仅一根生精小管,制作成病理切片后虽然能看到许多个生精小管的截面,但实际上只反映某几根,甚至仅一根生精小管在不同节段的功能,若以这些截面去计算Johnson评分来推测整个睾丸的情况,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同样可以理解,在实施显微取精手术时,有生精活性的组织大部分被提取用于辅助生殖,送病理检查的往往是术中判别为非活性或生精活性差的组织,而且这些组织是在术中成块剪取、成团夹取,抑或单点抽提,都将影响其病理结果的含义。研究者如果无法结合病理取材时的详细描述,或不能对上述举例有充分理解,将在研究睾丸病理时产生很大困惑,或得出有偏差的观察结果。
第三,睾丸组织固定的方法差异或病理科医师的技术和经验差异也可能对准确研究睾丸病理造成困难。目前国内仍有不少医院使用甲醛固定睾丸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并依此评估生精功能,这类切片将明显增加鉴别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的难度,也不利于评估生精阻滞的具体阶段,导致病理报告不准确。病理切片中的许多重要信息也常常被忽略,比如间质细胞是否增生,生精小管是否存在管壁的透明样变性,一些病理科医师甚至缺乏准确辨认精子的经验,这使研究者难以将睾丸病理结果与其他重要的疾病信息形成有效联系。
第四,生精低下、生精阻滞、唯支持细胞综合征是最常见的生精功能障碍的病理分类(三分类法),少数文献会把生精小管硬化、克氏征甚至隐睾和不同类型的Y染色体微缺失作为一个单独的分类,去研究各自的临床特征并探讨相应的治疗方法。然而,传统的三分类法未必能准确概括睾丸病理所见,因为很多无精子症患者睾丸发生的是混合病变,可以在同一张病理切片中看到两种、三种病理改变,甚至混杂有正常生精功能的生精小管,这就要求研究者的描述、分类、总结和思考更加细致。在研究睾丸病理时,应注意是否存在以上干扰,以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
本文引自《现代男科学临床聚焦 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