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睾丸旁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伴睾丸扭转1例

来自  大家泌尿  2023-09-21

0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17岁,于2022年2月1日 因“右侧睾丸疼痛伴坠痛2d”为主诉入院。入院时患者右侧睾丸红肿,明显肿大,约8cm×5cm×5cm,质硬,睾丸、附睾界限不清,透光实验阴性,抬举试验阳性,睾丸附睾触痛阳性;左侧睾丸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显示:右侧阴囊壁增厚,约13mm;右侧睾丸回声欠均,外上方结构紊乱,可见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区,范围约68mm×46mm×31mm,内回声明显不均,似可见体积增大的附睾及精索回声,于右侧睾丸周围可见深约8mm的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血流及能量图显示:右侧睾丸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外上方低回声区内血流信号丰富。超声检查报告:右侧睾丸外上方低回声区,性质待定,考虑“恶性肿瘤?”;右侧睾丸扭转、阴囊壁水肿,周围少量鞘膜积液(图1A)。尿液分析+尿沉渣检查示:潜血(+++),蛋白质(+),红细胞246.40个/μl。血液分析:白细胞计数(WBC)15.61×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78.20%,淋巴细胞比例15.20%,嗜酸细胞比例0.10%,中性粒细胞计数12.21×109/L,单核细胞计数0.99×109/L,嗜酸细胞计数0.01×109/L;心肌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胎蛋白、凝血功能、术前八项等均无明显异常。

 

根据患者病情判断,目前症状只能经手术治疗缓解,且未见明显手术禁忌证,遂于入院当日行急诊手术,术式暂定为右侧睾丸探查+右侧睾丸切除+左侧睾丸固定术。患者全麻成功后,从右侧睾丸逐步切开皮肤、肉膜,见各层组织间炎症、水肿明显,粘连严重;游离睾丸鞘膜囊,纵行切开囊壁,见囊壁明显增厚,充血水肿;睾丸、附睾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探查见右侧精索逆时针旋转180度,睾丸、附睾及精索明显水肿、淤血、颜色发黑;将精索、睾丸、附睾复位,温盐水及利多卡因注射液湿敷30min,睾丸、附睾颜色无好转,术中超声检查提示右侧睾丸、附睾无血流(图1B),遂行右侧睾丸切除术,将睾丸、附睾及部分精索完整切除(图1C)。考虑到右侧阴囊内炎症反应明显,为避免左侧睾丸感染,暂不行左侧睾丸固定术。术后病理报告(部分):(1)肉眼观睾丸周围见一肿物,大小约9cm×7cm×5cm,切面实性灰白、灰黄色,质硬,界不清;(2)病理诊断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局部细胞间变,肿瘤浸润睾丸周围软组织、附睾及精索组织,局部浸润睾丸,可见脉管内瘤栓(CD34)及神经周围浸润(图1D、E、F)。患者于2022年2月7日出院后未再复诊,失访。

 

 

A:B超检查示:睾丸周围可见一低回声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箭头所示);

B:术中B超检查示:右侧睾丸生理位置发生改变,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提示扭转伴坏死;

C:术中切除物:可见右侧睾丸切面灰褐、灰红色,质地中等;睾丸周围肿物切面实性,灰白、灰黄色,质硬;

D:病理切片中可见肿瘤细胞(箭头所示)(HE染色,×400);

E:病理切片见局部肿瘤细胞间变,肿瘤细胞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箭头所示)(HE染色,×200);

F:病理切片见脉管内瘤栓,肿瘤周围血管内可见癌细胞浸润(箭头所示)(HE染色,×200)。

 

图1 病例的超声检查、术中切除物及病理结果

 

 

02讨论

 

 

横纹肌肉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它是由不同分化程度的间叶源性细胞组成,且恶性程度较高,其组织类型可分为胚胎性、腺泡状、多形性或间变性3个亚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可发生于头颈部、四肢等全身各个部位,其中眼眶是最常见的部位,但是生长在睾丸、附睾及精索的临床病例较为罕见,并且位于睾丸旁的发生率仅占所有阴囊内横纹肌肉瘤的7%。睾丸旁横纹肌肉瘤可通过淋巴途经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也可以通过血管途经进行转移,其中肝和骨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睾丸旁横纹肌肉瘤通常表现为阴囊内或腹股沟管内出现短时间增大的单侧无痛性肿块,或非特异性症状,如食欲下降、疲劳、体重减轻,出现睾丸疼痛和鞘膜积液的患者在临床上极为罕见,仅见个例报道。本文报道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单侧睾丸疼痛伴坠痛,且发病前并未发现阴囊内有无痛性肿块;其临床症状出现是由于肿物压迫了神经,且本身伴有睾丸扭转并部分坏死,可能还存在阴囊内炎症导致鞘膜积液的出现,因此,给疾病的诊断带来了一定干扰,极容易与单纯睾丸扭转、单纯附睾炎相混淆。

 

目前,超声检查是该疾病诊断的首选手段。但是睾丸旁横纹肌肉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容易与附睾炎、腺瘤样瘤和平滑肌瘤相混淆。本病例中超声二维声像图显示右侧睾丸生理位置发生改变,彩色多普勒血流及能量图显示血流信号消失,提示扭转伴坏死;右侧睾丸外上方可见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区,内回声不均,体积较大,其内可见扭转的精索组织,但血流信号丰富,与单纯睾丸扭转表现不符,倾向于考虑富血供恶性肿瘤(图1A、B)。有研究发现,男性生殖系统的横纹肌肉瘤表现为血流信号较丰富的实性高回声团块,但也有表现为低回声的报道。我们认为团块超声回声特征不足以作为横纹肌肉瘤的特异性表现。临床考虑为睾丸旁横纹肌肉瘤等恶性肿瘤时,仅依靠临床症状及超声表现,极易误诊,尤其当患者同时伴有炎症存在或睾丸扭转时,因此,病理学检查仍是诊断的“金标准”。

 

局限性睾丸旁横纹肌肉瘤一般预后较好,但年龄≥10岁、肿瘤直径>5cm、累及淋巴结往往预示着预后不良。目前,该疾病的治疗方式仍存在较大争议,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根据个体化病情予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辅助治疗。睾丸肿瘤可能直接影响生殖功能、损害精子质量,手术等治疗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生育力,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对生殖细胞的损伤更为显著。因为睾丸组织对辐射极其敏感,对侧的正常睾丸也会面临辐射损伤的风险,造成潜在的生育能力受损。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患者对治愈后长期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进行生育力保护逐渐成为个性化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临床医师应告知患者或未成年患者的父母治疗可能带来的生育力损害,与患者进行充分地沟通,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到生育力保护。目前,应用于临床的生育力保护手段主要有冷冻保存技术,如睾丸组织冷冻保存和精子冷冻保存等。

 

综上,本病例的诊疗过程提示,当患者存在睾丸疼痛且超声检查显示睾丸扭转伴睾丸旁血流丰富的团块时,不能忽略恶性肿瘤的存在可能;在临床实践中应进一步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以尽早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来源:张英檀、孙丽、李丽.《睾丸旁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伴睾丸扭转1例》[J].生殖医学杂志,2022,31(11):1598-1600.

下一篇
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专家共识
01 术前评估     1.1 肿瘤特征评估   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术中定位困难,与血管及集合系统关系复杂,术中肾动脉阻断时间更长,出血更多。本共识主要适应用肾肿瘤≤4cm、单发、单侧的肿瘤患者。术前需严格对肿瘤进行评估。强烈建议所有患者术前行CT或MRI增强检查,尤其是肾动静脉CT增强造影检查,以便了解肿瘤特征及肾脏血管的分布和走向。为了更加标准化地评估肾脏肿瘤,强烈建议使用通用的肾脏肿瘤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如R.E.N.A.L评分系统。有条件时,可根据术前CTA检查行肿瘤及血管三维重建,利用3D打印技术建立模型。建议根据术前影像学发现的肿瘤和集合系统的关系,选择行术前逆行留置输尿管导管。   1.2 术前一般情况评估及术前准备   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一般情况评估及术前准备基本同常规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术前是否行分侧肾功能检查目前尚无一致的推荐意见。建议术前采用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对合并症进行综合评估。     02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步骤和要点   2.1 手术路径   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的入路方式有经腹腔和经后腹腔两种,其各有利弊。路径的选择主要根据医师对腹腔镜技术的熟悉程度和习惯。一般肿瘤位于腹侧和腹外侧者首选经腹腔途径;位于背侧者选择后腹腔途径。部分内生型肿瘤需要在Brodel线切开,经后腹腔途径有一定的优势。   2.2 Trocar位置布局及机械臂选择(da Vinci Si)   Trocar的布局基于腹腔镜的三角原则,并根据机械臂的数目、机器人类型、解剖因素及手术医师的习惯布局,并与常规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基本相同。常规经后腹腔入路Trocar布局(右侧为例):患者取健侧卧位,腰部抬高,于腋中线髂嵴上约3cm处做12mm Trocar镜头孔、腋前线12肋缘下2cm处做机械臂1专用8mm Trocar 孔、腋后线肋缘下2cm处做机械臂2专用8mm  Trocar孔,于髂前上棘头侧5cm处做12mm辅助Trocar孔。经腹腔入路Trocar布局(右侧为例):患者健侧卧位,腰部抬高,于腹直肌外侧缘偏头侧2cm处做镜头孔、腹直肌外侧肋缘下1cm做机械臂1 Trocar孔、腹直肌外侧缘镜头孔尾侧端 8cm做机械臂2 Trocar孔,根据需要经腹直肌于镜头孔头、尾两侧建立1~2个辅助Trocar孔,另于剑突下建立5mm Trocar孔,置入持针器向上挑起肝右叶。   第三臂的使用应根据术中的需求及术者习惯应用。应用第三臂持续稳定地推挡腹膜或牵拉固定肾脏来保证手术区域清晰地暴露。    2.3 血管游离及阻断   根据肾血管阻断方式不同,分为肾蒂阻断、单纯肾动脉阻断、分支动脉阻断和无阻断4种。完全内生型肾肿瘤的寻找和切除难度较高,术中多选择肾动脉全阻断。一般情况下单纯阻断肾动脉即可,可不阻断肾静脉。对于贴近肾蒂的内生型肿瘤,必要时完全阻断肾蒂,以减少出血。分支阻断技术初步的结果显示对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远期结果还需进一步评估。最近荧光引导如da Vinci Firefly荧光成像技术的选择性肾动脉阻断获得了更好的早期肾功能结果。完全内生型肿瘤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中无阻断出血量大,不推荐采用。早期开放血流法缩短热缺血时间,能达到与零缺血类似的肾功能保护效果。   2.4 肿瘤定位方法   术中超声是目前最常用的术中影像技术,完全内生型肾肿瘤强烈建议采用超声定位,明确肿瘤位置、大小、深度、毗邻关系以及周围是否存在卫星灶等。机器人超声探头和腹腔镜超声探头均可根据术者习惯选用,但腹腔镜超声探头常需要对肾脏进行更多的游离及更有经验的助手配合。红外线荧光成像法的术中定位技术(如da Vinci Firefly成像技术)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术中定位及导航方法。在无术中超声及其他工具时,度尺法可辅助定位。另外,沿Brodel线纵形切开肾实质寻找、剥除肿瘤的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    2.5 肿瘤切除   阻断肾动脉(必要时同时阻断肾静脉)后,沿着定位标记,采用“开窗”或“去顶”方法剪开肾实质,向深面分离至肿瘤包膜用钝性和锐性结合的方法将肾肿瘤切除。小体积肿瘤,可选择距离肿瘤最近的肾实质切开,并沿肿瘤包膜切除肿瘤。直径较大的肿瘤最好楔形切开肾实质表面,找到肿瘤包膜后沿包膜行球冠状切除,有利于重建。跨越背腹两侧的大体积肿瘤,可以直接通过Brodel线纵行切开肾实质,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切缘正常组织的厚度无一致推荐意见,但需以肿瘤完整切除为基本原则。术中如遇肾髓质肿瘤供血血管,可夹闭或缝扎较大破损血管。检查手术创面有无肿瘤卫星灶,可疑部位送快速病理检查。   2.6 肾实质重建   内生型肿瘤切除时多数累及集合系统,采取2~3层的创面缝合方式进行重建,注意缝合出血点和破损的集合系统、关闭狭窄的腔隙和肾表面创缘。目前关闭创面的缝线和方法有很多。对于创面缝合我们建议采用双层缝合。第一层缝合底部创面,可用3-0倒刺线连续缝合;第二层缝合皮质使用2-0倒刺线行创面对合缝合,出针点拉紧后用Hem-o-lok固定。针对肾蒂血管裸露或靠近肾门无法闭合,采取裙边缝合方法或“V”形缝合技术。如果内层缝合后创腔仍较大,直接缝合会有困难,可填塞止血材料,采用衬垫修补法。   2.7 肾功能保护   研究认为,肾脏热缺血时间<20min、肾脏表面低温技术的肾缺血时间<35min、动脉冷灌注肾缺血时间<120min的情况下,肾脏损伤是暂时和可逆的,肾部分切术后肾功能无明显改变。肾脏降温技术可以保护肾功能,在预计肾缺血阻断时间较长的患者中可采用适当的低温保护措施。肾脏低温技术主要有3种:肾周围放置冰屑或冰水降温、逆行插管肾盂冰水降温及经肾动脉低温液体灌注降温。肾周冰水或冰屑降温操作简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降温保护措施。     03术后康复、随访   3.1 术后康复及并发症处理   患者术后康复治疗基本同常规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建议术后予以心电监护24h、连续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术后密切观察尿液和引流液量及性状,若怀疑出血或漏尿,及时检查血常规及引流液肌酐。术后出血、血尿及假性动脉瘤,血红蛋白及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先保守观察, 必要时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后漏尿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引流持续增多,可采取双J管置入术。建议根据患者康复情况,适时拔除导尿管及引流管,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及活动。   3.2 随访方案   术后随访方案基本同常规肾部分切除术的术后。随访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肾功能、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情况及心血管事件。目前尚无一致的随访策略。随访方案建议根据肿瘤复发风险分层工具如UISS或2003 Leibovich模型进行个体化推荐。低风险患者术后第6、18、30月时行胸腹部CT检查,中风险患者术后6、12、24、36月行胸腹部CT检查,3年后每年1次,5年后每2年一次。高风险患者术后3、6、12、18、24、36月行胸腹部CT检查,3年后每年1次,5年后每2年一次。怀疑神经症状者行头颅CT或MRI检查。     来源:崔心刚、肖广安、刘冰等.《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专家共识》[J].微创泌尿外科杂志,2023,12(1):8-12.
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