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颈挛缩诊治专家共识-诊断

来自  大家泌尿  2023-10-11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药物治疗失败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首选术式,其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为膀胱颈挛缩(BNC)。经TURP治疗后患者出现BNC症状约占2.2%~9.8%,部分研究发现BNC患者可能高于这个比例,高达15.8%。同时,在接受TURP等干预措施后产生的医源性狭窄疾病患者约占41%,BNC的发生会降低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如何诊断术后BNC的发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下文主要阐述TURP术后BNC的诊断方法。

 

 

1、病史

 

采集病史有助于明确BNC病因,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采集重点应当包括既往所接受的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术后排尿通畅程度及变化情况等。

 

 

2、临床症状

 

TURP术后BNC症状因术前诊疗、患者自身状态,术中操作、技术、经验差别,术后护理、复查等情况不同,往往会造成不同的结局。其中,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膀胱功能减退、尿液排出困难等情况。

 

2.1、尿液排出障碍

 

术后发生BNC,患者常表现为排尿不畅、尿液分叉、纤细、最大尿流率减小、尿滴沥等尿动力学减弱、排尿障碍症状。尿液排出与尿道通畅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术前长期留置尿管导致的尿道感染、术中不当的电切镜插入、术后再次插入尿管对创面的刺激和拔出尿管后的炎性粘连均可导致尿道感染、炎症、肿胀,进而引起BNC。经TURP治疗后,患者的术后创面瘢痕组织过度生长、创面愈合不完全也会造成BNC的发生,其诱因可能与TURP术中电灼范围及电流强度,患者吸烟、罹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有密切关系。有研究发现,部分逼尿肌功能较弱的患者发生BNC的风险更高,这也许与创面瘢痕没有被排尿期间的液压力充分扩张导致瘢痕增长有关,也可能与TURP术中环切时对周围括约肌造成一定的损伤、术后重新置入尿管而导致肌肉收缩障碍或瘢痕组织的二次损伤有关。需要注意的是,瘢痕组织的形成对于BNC的形成至关重要,故在TURP术中操作时需注意电切范围、电流大小、出血点等;术后应注意尿路感染的发生,及时采用抗炎及瘢痕生成抑制药物,以避免发生炎症和增大瘢痕组织。

 

2.2、血尿

 

TURP术后形成血尿与术前感染、未使用抗炎类和抗雄激素等药物、手术操作等因素而造成的继发性出血密切相关。术前已有相关感染的患者在术后往往因切除处感染而产生血尿,同时因存在感染因素而导致腺体充血也会在压力的作用下使术后形成血尿。术前采用抗炎类药物以对抗感染的发生及使用非那雄胺或氟他胺抗雄激素进行预处理可有效减少出血,以减少形成血尿,同时在术后采用抗炎类药物减少术后感染也可明显缓解因感染造成的血尿。手术操作不当而导致包膜穿孔和静脉窦开口也是术后血尿的形成因素,出血量取决于腺体大小和切除重量。因使用的技术、操作不同,造成的术后血尿也会因人而异。BNC患者形成血尿并不是一定的,是创面愈合情况、手术后损伤、患者个人状况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同时结合其他检查进行鉴别诊断形成血尿的原因。

 

2.3、其他症状

 

因BNC导致的尿液排出障碍可继发泌尿系统相关疾病,例如尿路感染、逆行性射精、上尿路积水、肾功能减退等。因术后未能及时发现BNC,通常继发性疾病产生时患者才会进行相关治疗,会导致BPH的复发、更严重的泌尿系统疾病等情况,这往往会忽视BNC是导致相关泌尿系统疾病的诱因,故针对患者术后随访显得尤为重要且要密切监测患者术后创面恢复情况。

 

 

3、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对于TURP术后BNC患者的诊断是不可或缺的。临床上常见的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诊断BNC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极高的“价值”信息。

 

3.1、影像学检查

 

作为常用的辅助检查方式,影像学检查一直是检测疾病发生、进展情况的首要辅助诊断方法。影像学检查在术后BNC瘢痕形成的诊断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经直肠超声检查显示高回声斑点时,可反映出TURP术后瘢痕的形成。同时结合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发现前列腺颈部尿道管腔明显变窄时,可更准确地动态识别BNC的情况。术中所造成的意外损伤、受损部位是否在前列腺颈部附近或瘢痕形成的大小等细节情况,通过磁共振成像、CT检查,也能够及时地反映出膀胱颈部解剖结构是否改变、BNC的长度,可达到动态监测、评估BNC患者的目的。

 

3.2、膀胱镜检查

 

膀胱镜在TURP术后评估BNC患者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金标准”作用,相比于影像学检查,内镜更直观、有效,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鉴别诊断其他前列腺疾病。膀胱镜可直接观察到BNC患者狭窄部位的瘢痕生长、狭窄程度等情况,通过对发生狭窄的部位做出判定,便可鉴别诊断是否为BNC所引起的狭窄。但膀胱镜检查会造成狭窄处的二次损伤,加剧BNC的严重程度,因此,膀胱镜的使用仍有一定局限性,需要结合影像学评估使用。

 

3.3、实验室检查

 

作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辅助评估指标,实验室检查的多项检查均可对TURP术后BNC患者辅助诊疗,例如尿液分析、尿培养、血细胞分析、血尿素氮、肌酐、葡萄糖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及其相关指标可有效地对TURP术后BNC患者进行评估,并可监测提示炎症的发生、术后感染、并发症等。其中,血细胞分析中炎症指标的升高,尿液分析中红细胞、白细胞个数升高,尿培养、血培养菌落情况是否为阳性对于术后感染、炎症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诊断价值。当出现血尿时,“尿三杯”实验也可以辅助诊断BNC以区别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同时,血清电解质、乳酸、血尿素氮、肌酐等指标的改变也能够辅助BNC的诊断。

 

3.4、症状量表

 

通过患者自评症状量表可评估目前BNC主观症状,也可在干预后评估干预效果。国内常用的症状量表包括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法(患者自测过去1月内的LUTS来评估患者排尿困难程度,0~7分为轻度,>7~19分为中度,>19~35分为重度),其他常用量表还包括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男性性健康问卷等。此外,目前唯一通过临床验证的尿道狭窄手术患者主观评分问卷可用于评估因尿道狭窄接受手术的男性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对手术的总体满意度。

 

 

来源:良性前列腺增生专业防控联盟专家组.《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颈挛缩诊治专家共识》[J].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23,3:1-9.

下一篇
尿道成形常见术式
​(1)尿道口前移龟头成形术(MAGPI):   该术式1981年首次公开介绍,应用于冠状沟型尿道下裂,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的特点,时至今日,MAGPI及其改良术式在龟头型尿道下裂的修复中还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但是,该术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最常见的便是尿道口回缩,因此在患者选择上要严格把关。   (2) Mathieu(Flip-Flap)术式:   该术式适用于冠状沟及尿道外口位于阴茎体前1/3的远端型尿道下裂,同时要求轻度或无阴茎下弯。该术式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尿瘘,皮瓣血运及术者操作技巧对手术结果影响较大。   (3)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TIP/Snodgrass):   此术式原本用于远端型尿道下裂,但近年来也被应用于近端型尿道下裂。但该术式对阴茎下弯的程度要求较高,因此尽量选择那些无阴茎弯曲或是轻微阴茎弯曲的患者进行此手术。该术式操作简便,形成尿道易成活,同时可保留尿道板,故为大量手术者所推崇。但又因为保留尿道板,故有部分患者的新尿道无法达到阴茎头顶端,同时尿瘘也是一个主要的并发症。   (4)阴茎皮管法尿道成形术(Thiersch-Du-play):   该术式将阴茎腹侧皮条包裹导尿管缝合成尿道,故又称为tubularized urethral plate术式。其优点是操作简便、尿道血供好,缺点是术后易出现尿瘘,其次是尿道狭窄。有研究认为与TIP相比,Duplay术式尿瘘并发症率较高,但尿道狭窄要少于TIP术式。   (5)带蒂包皮管状皮瓣尿道成形术(Duckett):   该术式适用于那些阴茎背侧包皮较多,同时合并阴茎中重度弯曲需要切断尿道板进行阴茎伸直的患者。该术式采用带蒂包皮皮瓣,故术后血运较好,尿瘘机会较少。但国外学者长期随访表明,吻合口狭窄是该术式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学者认为5年后吻合口狭窄甚至达到50%。   (6)加盖岛状皮瓣法(OIF):   该术式适用于尿道板发育好,尿道外口位于中后段及阴茎阴囊型的尿道下裂患者。该术式也保留了尿道板,因此尿瘘及尿道狭窄的发生率均减少,但是该术式对术者操作要求较高,耗时较长。   (7)游离组织瓣尿道下裂修复术:   该术式适用于尿道缺损较长的近端型尿道下裂及复杂型尿道下裂(即经受多次失败手术的患者)。一般来说常用的材料有膀胱黏膜和口腔黏膜,两者各有优缺点。膀胱黏膜存活能力强,取材量大,而口腔黏膜创伤较小,取材方便。两种方法看似相似,但复杂程度、术后效果及并发症上都有很大不同,总的来说,口腔黏膜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故较为被手术者所接受。     来源:《吴阶平泌尿外科学》
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