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探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解剖学发病机制

来自  申吉泓,李玲  2025-04-27

 

摘要

女性控尿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本文从解剖学层面分析静态的尿道解剖结构改变和动态的功能解剖学变化因素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中的作用。在SUI患者中,尿道自身的解剖学变化包括管腔黏膜萎缩,管壁弹性下降,尿道括约肌功能缺陷和功能尿道长度缩短;尿道周围支撑结构方面的变化包括膀胱颈支撑力减弱、吊床结构损伤、耻骨尿道韧带薄弱、肛提肌薄弱或功能障碍等;盆底神经的损伤在SUI的病理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动态功能解剖方面,本文分析了膀胱颈与提肌板互锁、尿道外括约肌与肛提肌互锁、尿道中后段与会阴体互锁,3个动态互锁机制。借由这些动态机制,静态结构得到了协调与支持,帮助维持正常的控尿功能,对这些互锁机制的分析能够帮助对SUI患者控尿问题机制的理解。总之,本文试图通过对女性控尿机制静态和动态因素的系统化分析,构建清晰的理论框架来为女性SUI的临床诊疗提供充实的理论基础。

 

静态尿道解剖结构

 

一、女性SUI发生的尿道自身解剖因素

 

①尿道管腔黏膜萎缩、管壁弹性下降

 

雌激素可作用于尿道黏膜下血管,促进其扩张充盈并且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和成熟,从而加强尿道黏膜的封闭作用。当雌激素水平低下时,尿道黏膜下血管减少导致黏膜血供不足、黏膜萎缩、尿道黏膜封闭作用减弱,易出现尿失禁。

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会使尿道黏膜纤维化、尿道黏膜萎缩、黏液分泌减少、黏膜下层血管减少、影响了尿道管腔的封闭作用,容易导致SUI发生。

 

②尿道括约肌功能缺陷

 

尿道的肌层由尿道平滑肌和横纹肌构成,横纹肌即尿道外括约肌。尿道平滑肌层由相对较小的平滑肌束包埋在致密的纤维弹性胶原组织中形成,在尿道黏膜和黏膜下层周围形成坚韧致密的管状结构,可分为两层。内层为紧贴黏膜下层以尿道管腔为中心是纵行排列的较厚的平滑肌纤维,其弹性收缩时纵行平滑肌肌束直径增大,有效缩窄了尿道管腔,增加了排尿阻力;外层为完全包绕尿道的环行平滑肌纤维,属于慢收缩型肌纤维,具有抗疲劳特性。较突出的内纵层和较小的外环层几乎包围了整个尿道,这种独特组织排列对控尿十分重要,当其收缩时,外层环形肌以内层纵行平滑肌为中心填充物产生持续张力,缩窄尿道管腔直径,维持静态尿道张力(图1A、B)。通过MRI对SUI女性尿道及周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当尿道括约肌总长度小于3.0cm时,这种功能尿道长度的减少可导致尿失禁并且与尿道括约肌功能缺陷相关。

 

③功能尿道长度变短

 

SUI发生的原因是膀胱内压超过了尿道压,尿道长度是维持尿道压力的必要条件,足够的功能尿道长度是女性控尿的关键因素。MACURA等和王延洲等研究发现,SUI患者在腹压增加时,膀胱颈和近端尿道向下移呈漏斗状导致功能尿道长度变短、尿道静水压降低、尿道阻力减少,虽然在正常控尿人群中也能观察到尿道漏斗状改变,但在SUI患者中这一现象的比例显著更高。在机械模型上,管腔有效长度越长,流体阻力越大,因而适当增加功能尿道长度,可增加尿道阻力,提高控尿能力。

 

二、女性SUI发生的尿道周围解剖因素

 

膀胱颈支撑结构薄弱

 

正常情况下,膀胱底接近水平,膀胱颈闭合。膀胱位于耻骨联合中下1/3交界处,通常高于耻尾线(耻骨联合下缘与尾骨尖连线)。近端尿道轴线与膀胱底水平切线所形成的膀胱尿道后角正常在90°~110°。当膀胱颈呈直角关闭时,近端尿道闭合性能最强,阻力最大。膀胱颈口支撑结构薄弱时,膀胱颈关闭不严,活动度增加,颈口下移,膀胱尿道后角常常增大甚至消失,控尿能力减弱,腹压增加时易发生尿失禁。

 

吊床结构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受损

 

阴道前壁及盆内筋膜、盆筋膜腱弓(ATFP),也称之为吊床结构。ATFP起于耻骨内侧缘,止于坐骨棘,是一条宽阔的带状腱膜结构。PIT等研究发现盆内筋膜和ATFP可以抑制阴道前壁和近端尿道向后侧运动,其作用像吊床的缆绳一样使尿道悬吊固定于阴道前壁,维持尿道和阴道的稳定性。阴道前壁两侧通过盆内筋膜与ATFP、肛提肌相连接,腹侧尿道通过致密的纤维组织与阴道前壁紧密相连。当肛提肌收缩时,可牵拉盆筋膜提拉阴道前壁挤压尿道后壁及膀胱颈,保持尿道膀胱颈位置,升高尿道压力,发挥控尿功能。如果此结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被破坏,导致膀胱、尿道、阴道等盆腔器官稳定性减弱,尿道活动度增加,则易导致尿失禁的发生。

 

耻骨尿道韧带薄弱

 

很多研究将耻骨尿道韧带描述为连接耻骨联合下缘和尿道侧壁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其主要的作用是把尿道悬吊固定于耻骨,在尿道高压区提供了一个“铰链”支持的作用,维持尿道在静息时和腹压增加时的稳定性。但有研究显示,在腹压增加时尿道闭合压的增加在膀胱内压增加之前,而且其数值大于膀胱内压,意味着有横纹肌的主动收缩参与尿道压的形成,而尿道周围的韧带所提供的被动支持不是主要控尿机制。

 

笔者更倾向于将这些组织描述为固定尿道的结构而非控尿结构,这些结构在控尿的过程中也很重要,虽然不参与主要控尿机制,但是可以维持尿道的正常位置。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在小鼠模型中,耻骨尿道韧带损伤或切除耻骨尿道韧带后,腹压增加时会导致尿失禁,以及为什么与尿道周围韧带断裂的患者相比,尿道周围韧带完整对称的女性患SUI的几率降低了87%。

 

肛提肌薄弱或功能障碍

 

肛提肌肌纤维主要由Ⅰ型肌纤维(慢收缩型肌纤维)和Ⅱ型肌纤维(快收缩型肌纤维)组成。Ⅰ型肌纤维可持续性收缩,像脊柱的“姿势肌”一样,这种持续张力性收缩将直肠、阴道远端、尿道中下段向耻骨方向挤压,关闭尿生殖裂孔,给尿道提供了弹性支持,维持尿道正常形态和位置;Ⅱ型肌纤维在腹压增加时能够迅速反应性收缩,与尿道外括约肌协同使尿道在盆膈位置处发生弯折,有效关闭尿道,发挥控尿功能。当肛提肌损伤、薄弱或者功能障碍时,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易发生尿失禁。

 

三、女性SUI发生的盆底神经解剖因素

 

盆底神经常因机械性外力(如经阴道分娩或第产程延长)导致神经纤维长时间受牵拉或压迫,进而发生缺氧性损伤。此外,在经阴道分娩过程中,如果会阴侧切的切口角度不当,也可能造成阴部神经分支的损伤。盆底神经损伤后,发生了神经-肌源性改变-神经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幅度减小,动作电位相对不应期延长,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其支配的肌肉也逐渐出现去神经支配改变,表现为肌肉萎缩、肌纤维数量减少、密度降低、肌纤维直径变小并伴有肌纤维类型比例的改变。盆底神经损伤后其支配的尿道平滑肌、括约肌、肛提肌发生去神经萎缩,收缩能力减弱,腹压增加时无法有效收缩来关闭尿道,维持尿道闭合压,容易导致尿失禁。

 

动态功能解剖结构

 

控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已知女性控尿由被动及主动机制共同参与,被动闭合机制类似于腹压传导,在生理上主要发生在近端尿道上,而神经介导的主动闭合机制在尿道远端2/3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功能状态下控尿的互锁机制,具体表现如下。膀胱颈与提肌板互锁提肌板多见于影像学描述中,指肛提肌后部肌群,由耻骨直肠肌、髂尾肌和耻骨尾骨肌肌纤维重叠组成,构成的最小肛提肌裂孔平面后缘,耻骨直肠肌在此平面向后环绕直肠形成肛门直肠角。

 

在静息状态下,膀胱和尿道靠盆内筋膜、阴道前壁、ATFP形成的“吊床”结构维持正常位置,肛提肌Ⅰ型肌纤维维持基础收缩状态保持尿生殖裂孔的闭合。当腹压突然增加时,来自腹腔的压力作用于膀胱和子宫体,进一步作用于膀胱内、膀胱底部及颈后壁,使其受力向后移位(由于脐正中韧带及纤维组织的牵拉,膀胱前壁及尿道前壁相对固定)。此时,肛提肌Ⅱ型肌纤维快速向前、腹侧收缩,提肌板向前上方移动,相互作用后使膀胱颈获得来自后下方通过阴道前后壁传导的提肌板支撑力,从而闭合膀胱颈,达到控尿的生理作用。

 

尿道外括约肌与肛提肌互锁

 

当腹压增加或终止排尿时,鉴于上文所提到的尿道外括约肌和肛提肌之间致密的纤维连接结构的存在,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将尿道向背侧挤压,同时肛提肌向前上方腹侧收缩,二者形成交错结构使尿道向前发生弯折,形成所谓尿道“膝”/“扭结”样结构,为中段尿道提供支撑并形成互锁,从而实现腹压增加时控尿功能的维持或排尿的终止。

 

尿道中后段与会阴体互锁

 

会阴体又被称为会阴中心腱,是位于阴道后壁与肛门之间的锥形纤维肌肉组织,从肌纤维角度由浅到深可被分为3层,分别为:

浅层:由腹侧的球海绵体肌、两侧的会阴浅横肌和背侧的肛门外括约肌组成;

中层:耻骨阴道肌从会阴浅横肌上方插入会阴体两侧,背侧包括了肛门外括约肌的远端及插入肛门内外括约肌肌间沟的耻骨肛门肌;

深层:达尿道中段水平,由肛门内括约肌和耻骨肛门肌向上延伸形成,有部分耻骨阴道肌纤维插入共同构成会阴体深层。

 

另外解剖还表明经过会阴体的肌肉其两侧连续性并未中断,形成“二腹肌”结构,使得肌肉在收缩时可将会阴体向上抬高并向腹侧牵拉。

 

当腹压突然增加时,肛提肌迅速收缩,其中耻骨内脏肌呈与水平面41°夹角向前上方收缩,由于肌纤维的连续性带动会阴体向前上方移位,支撑尿道中后段,从而增加尿道闭合压,发挥控尿功能。

 

文章来源:申吉泓,李玲.探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解剖学发病机制[J/OL].现代泌尿外科杂志,1-7[2025-02-11].

 

下一篇
尿路上皮癌抗体偶联药物临床应用安全共识(下)-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和控制
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和控制 一、皮肤黏膜系统不良反应   ADC药物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多见于EV治疗的患者,EV导致的皮肤反应发生率为47.3%,其中14.9%为严重皮肤反应。大部分皮肤反应在EV治疗第一周期即出现,少部分在后续治疗中发生。   应用ADC药物治疗期间应监测患者皮肤状况,同时关注有无口腔黏膜炎和结膜炎,对于1级和2级皮疹,可给予患者局部皮质类固醇外用,如卤米松乳膏或糠酸莫米松乳膏等,早晚各一次;还可配合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或依巴斯汀片等,单用一种或两种联合(早晚各一种)。对于覆盖10%~30%体表面积的2级皮肤反应应高度警惕,如给予常规治疗后病期进一步加重恶化,或发生覆盖30%以上面积的3级皮肤反应,应暂停使用ADC药物治疗,尽快就诊皮肤专科进行治疗直至皮肤状况改善或完全缓解,再考虑在药物支持情况下恢复ADC药物使用。若无激素使用禁忌证,建议3级皮患者尽早开始系统应用激素治疗,如口服泼尼松(或静脉点滴甲泼尼龙琥珀酸钠)0.5~1.25mg/(kg·d),根据皮疹治疗反应逐渐减量直至停。对于出现4级或复发性3级皮肤反应的患者,应当立即请皮肤专科医生诊治并永久停用ADC药物治疗。以EV为例的推荐管理流程。   二、眼部不良反应     眼部不良反应为应用EV需要特别关注的不良反应,EV导致的眼部疾病发生率约为18.6%,大多涉及角膜,这与角膜分布有药物作用的靶点Nectin-4有关,包括角膜炎、流泪增多及干眼症等。大多数情况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眼干,>3级者发生率0.7%。 使用EV治疗期间应监测患者的眼部状况,可考虑使用人工泪液进行干眼症预防。若眼部症状出现或未得到解决,应进行眼科评估。若眼科检查后显示有必要,可考虑使用局部类固醇药物治疗。对于有症状的眼部疾病,应考虑中断或减少EV剂量。   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①恶心呕吐   SG导致的恶心和呕吐发生率分别为60%和30%,膀胱癌队列患者使用T-DXd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51.2%和14.6%,RC48和EV发生比例较低,前者恶心和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9%和17.8%,后者恶心发生率为22.6%。对于恶心呕吐,可应用止吐药物进行预防。   ②腹泻 SG、T-DXd和EV的腹泻发生率分别为65%、31.7%和 24.3%,RC48则罕见发生腹泻。其中SG和T-DXd导致的腹泻尤其需要关注,主要与其载药SN-38和 DXd有关,包括早发性腹泻和迟发性腹泻。   早发性腹泻--可静脉或皮下注射阿托品。 迟发型腹泻一旦发生,需及时给予盐酸洛哌丁胺治疗。在出现粪便不成形、稀便或排便频率增多时即开始治疗,首剂4mg,之后每2h给予2mg,直至腹泻停止后12h,同时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不推荐连续使用以上剂量盐酸洛哌丁胺超过48h,因为有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的风险。   ③肝功能异常   转氨酶升高为ADC药物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部分伴有胆红素升高。肝功能异常绝大多数为轻到中度,经保肝对症治疗后多能快速恢复。若患者发生药物相关的>3级转氨酶升高,建议每周2次进行血生化检查;若患者在暂停用药28d后仍未恢复至常见不良反应评价标准,则建议停止治疗。应对使用上述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常规肝功能监测,并在发生肝功能异常时及时进行干预。   可考虑使用局部类固醇药物治疗。对于有症状的眼部疾病,应考虑中断或减少EV剂量。   四、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是ADC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贫血、血小板减少症,主要与偶联的细胞毒药物导致的骨髓抑制有关。   给药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血液学不良反应。在任意治疗周期的第1天,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500个/mm3;或任意治疗周期的第8天,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000个/mm3,应暂停使用SG。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时,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并完善病原学检查,同时考虑预防性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等升白细胞药物。   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可依据一般化疗药物处理原则进行,必要时给予输血和药物支持治疗。   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EV和RC48均有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EV报道的发生率为34.8%,RC48为68.2%,这与其偶联的微管蛋白抑制剂MMAE相关。SG在尿路上皮癌中报道的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5%。   在接受EV和RC48治疗过程中,应积极监测是否有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分为感觉神经病变和运动神经病变,感觉神经病变包括各种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感觉倒错及各种神经痛的症状;运动神经病变主要为四肢无力,严重者可出现站立不稳无法行走,甚至卧床。有条件的情况下,ADC用药前对于患者的安全评估建议包括触觉、温度觉、震动觉以及评估肌力,床旁进行四肢肌力检查。   当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时,可给予甲钴胺及其他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治疗;对于神经痛,可选择度洛西汀、普瑞巴林或加巴喷丁等对症治疗,并请神经内科协助诊治。   当治疗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2级及以上)时,如肢体无力、行走不稳,或因肢体麻木疼痛,经对症治疗后仍影响日常生活时,应暂缓ADC药物治疗; 如症状改善,患者能够生活自理时可考虑重新开始治疗,并调整ADC药物剂量至下一剂量水平; 若症状无明显改善应建议永久性停药。 ​ 周围神经病变一旦出现恢复时间较长,建议密切监测并及时进行减量或停药处理。   此外,EV 和RC48偶联的MMAE可能具有自主神经不良反应,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等表现,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一旦发生肠梗阻需暂时停药、灌肠通便,待肠道功能恢复后再继续给药。   六、呼吸系统不良反应   ADC药物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主要为肺部不良反应,T-DXd发生率最高,在泛瘤种中发生率为16.8%,在尿路上皮癌中为10.5%,3级及以上占1. 5%。其他3种ADC药物肺部不良反应在临床试验中均罕见报道,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但多为无症状或轻度。对于ADC药物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时,药物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会升高可能与ADC药物进一步激活体内的免疫反应产生协同作用相关。药物相关性肺损伤多表现为间质性肺病。   在接受ADC药物联合免疫治疗期间,如患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发热和/或任何新的恶化呼吸道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同时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具有ID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及时发现ID的证据可疑ILD患者应及时请呼吸科会诊并指导进一步治疗。   七、代谢系统不良反应    常见的代谢系统不良反应包括血糖升高、血甘油三酯升高。使用EV的受试者中约6.8%出现血糖升高,4.4%为3级或4级。在使用RC48治疗的患者中,15.0%发生血糖升高,22.4%发生血甘油三酯升高,均为轻度不良反应。   应在EV治疗期间密切关注基线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时血糖升高亦可发生于既往无糖尿病史的患者中,若血糖升高>250mg/dL(13.9mmol/1),应暂停治疗,并警惕出现血糖升高引起的酮症酸中毒。血糖降至13.9mmol/L以下,可考虑恢复同一剂量水平的ADC药物治疗并加强血糖监测和降糖治疗。RC48所导致的高血糖可参考以上原则进行处理。   药物剂量调整与停药原则 1级不良反应可继续用药; 2级不良反应大部分情况下可维持原剂量继续用药,部分不良反应如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及呼吸系统不良反应需暂停用药,待恢复至1级后继续用药; 3级不良反应,应及时暂停ADC药物治疗,在不良反应恢复至1级后给予减量治疗,部分不良反应,如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及反复发生的皮肤黏膜不良反应应永久停药; 4级不良反应或反复多次发生3级反应则应考虑停止治疗。   文章来源:毕兴,曹明,范晋海,等.尿路上皮癌抗体偶联药物临床应用安全共识(第2版)[J/OL].现代泌尿外科杂志,1-11[2024-12-26].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