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为5%~10%。传统的开放手术对人有较大创伤,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腔镜手术在很大程度上已取代传统开放手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成为临床上治疗肾结石及输尿管上端结石的主要方法。经皮肾镜碎石术经典体位为俯卧位,过程复杂,而且患者胸腹受压,手术时间长,耐受力差,不利于麻醉监测及抢救患者。我们运用“腰肋悬空”仰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1例铸型肾结石伴复杂基础疾病的患者。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57岁,2016年12月30日因“间断腰痛20余天”收入院,CT增强+三维重建提示“双肾结石伴积水,右侧输尿管多发结石”,患者平时体质一般,体重指数25.7 kg/m2,属于超重水平,有“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病史。
手术史
2015年4月7日行左上肺叶切除术;2015年5月行冠脉支架置入术;曾于外院行“左侧输尿管切开取石”。
【诊疗经过】
入院体检及各项术前常规检查未见绝对手术禁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Ⅲ级,诊断明确后行“右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取出结石3粒,最大直径约18 mm,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于1月后遵嘱入院治疗左肾铸型结石,腹部X线尿路平片(KUB)见图1。
图1:患者手术前后KUB图像,术前(A),术后3天(B)
仔细讨论该患者病情,充分评估手术风险,采取如图2“腰肋悬空”仰卧位左侧标准肾镜经皮肾镜碎石术。
图2:患者“腰肋悬空”体位
患者采用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先摆截石位,行左侧输尿管插管,留置F5输尿管导管。再将体位改为仰卧位,左侧肩部及臀部分别用3L盐水袋垫高,使左侧腰胁部悬空。此时,患者身体冠状面与水平成角约40°,再建立腰桥,并使患者左侧下肢伸直、背伸并稍内旋,对侧髋关节外旋、膝关节屈曲。用两条胶布呈“V”形交叉固定胸腹壁及骨盆。消毒铺巾后,在B超引导下,于11肋间与腋后线交点处穿刺目标肾盏。此时,一助手通过输尿管导管逆行推注生理盐水制造人工肾积水,另一助手按压同侧前腹壁,协助固定肾脏,以利于穿刺。当穿刺针尖进入目标肾盏,拔出针芯,见有清亮尿液流出,穿刺成功。随即置入斑马导丝,用筋膜扩张器从F8开始依次扩张F14,继续用球囊扩张至F24,后留置外鞘,再置入标准肾镜找到结石,用气压弹道系统将结石击碎冲出,较大结石用输尿管镜钳夹出。术毕,常规放置F5双J管,并留置肾造瘘管。
患者一次穿刺成功,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均无明显波动,手术时间为124 min,术中监测肾盂压范围为19~27 mmHg,低于肾盂灌注的安全压30 mmHg(1 mmHg=0.133 kPa)。
术后1天,肛门排气,精神状况良好,可流质饮食,肾造瘘管引出淡红色尿液,无发热、畏寒、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天,复查腹部正位平片未见明显残石(图1B)。术后7天,拔除肾造瘘管,未见明显出血。术后8天拔除尿管。术后9天顺利出院。
【讨论】
综合分析本病例,该患者曾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铸型结石,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若行传统俯卧位PCNL,极有可能诱发患者严重心肺疾病,遂采取“腰肋悬空”仰卧位,有效避免了俯卧位使患者胸腹受压带来的风险,术后复查基本无结石残留,Ⅰ期取石干净,手术安全有效。张林林等研究认为,标准PCNL具有手术时间短、清石效率高及感染率低的优点,临床效果优于微通道经皮肾镜,有研究表明标准通道能有效避免术中肾盂高压,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腰肋悬空”仰卧位操作的优点有:手术体位摆放简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肠管向中线移位,减少肠管损伤几率;穿刺通道与水平夹角小,结石易于冲出等。该病例较好地体现了“腰肋悬空”仰卧位PCNL的优点。
来源:颜昌智,唐猛,潘铁军,等.铸型肾结石伴复杂基础疾病1例报告(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7,22(11):89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