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病例】铸型肾结石伴复杂基础疾病1例

来自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8-12-13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为5%~10%。传统的开放手术对人有较大创伤,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腔镜手术在很大程度上已取代传统开放手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成为临床上治疗肾结石及输尿管上端结石的主要方法。经皮肾镜碎石术经典体位为俯卧位,过程复杂,而且患者胸腹受压,手术时间长,耐受力差,不利于麻醉监测及抢救患者。我们运用“腰肋悬空”仰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1例铸型肾结石伴复杂基础疾病的患者。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57岁,2016年12月30日因“间断腰痛20余天”收入院,CT增强+三维重建提示“双肾结石伴积水,右侧输尿管多发结石”,患者平时体质一般,体重指数25.7 kg/m2,属于超重水平,有“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病史。


手术史


2015年4月7日行左上肺叶切除术;2015年5月行冠脉支架置入术;曾于外院行“左侧输尿管切开取石”。


【诊疗经过】


入院体检及各项术前常规检查未见绝对手术禁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Ⅲ级,诊断明确后行“右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取出结石3粒,最大直径约18 mm,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于1月后遵嘱入院治疗左肾铸型结石,腹部X线尿路平片(KUB)见图1。

图片1_副本.png

图1:患者手术前后KUB图像,术前(A),术后3天(B)


仔细讨论该患者病情,充分评估手术风险,采取如图2“腰肋悬空”仰卧位左侧标准肾镜经皮肾镜碎石术。

图片2.png

图2:患者“腰肋悬空”体位


患者采用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先摆截石位,行左侧输尿管插管,留置F5输尿管导管。再将体位改为仰卧位,左侧肩部及臀部分别用3L盐水袋垫高,使左侧腰胁部悬空。此时,患者身体冠状面与水平成角约40°,再建立腰桥,并使患者左侧下肢伸直、背伸并稍内旋,对侧髋关节外旋、膝关节屈曲。用两条胶布呈“V”形交叉固定胸腹壁及骨盆。消毒铺巾后,在B超引导下,于11肋间与腋后线交点处穿刺目标肾盏。此时,一助手通过输尿管导管逆行推注生理盐水制造人工肾积水,另一助手按压同侧前腹壁,协助固定肾脏,以利于穿刺。当穿刺针尖进入目标肾盏,拔出针芯,见有清亮尿液流出,穿刺成功。随即置入斑马导丝,用筋膜扩张器从F8开始依次扩张F14,继续用球囊扩张至F24,后留置外鞘,再置入标准肾镜找到结石,用气压弹道系统将结石击碎冲出,较大结石用输尿管镜钳夹出。术毕,常规放置F5双J管,并留置肾造瘘管。


患者一次穿刺成功,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均无明显波动,手术时间为124 min,术中监测肾盂压范围为19~27 mmHg,低于肾盂灌注的安全压30 mmHg(1 mmHg=0.133 kPa)。


术后1天,肛门排气,精神状况良好,可流质饮食,肾造瘘管引出淡红色尿液,无发热、畏寒、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天,复查腹部正位平片未见明显残石(图1B)。术后7天,拔除肾造瘘管,未见明显出血。术后8天拔除尿管。术后9天顺利出院。


【讨论】


综合分析本病例,该患者曾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铸型结石,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若行传统俯卧位PCNL,极有可能诱发患者严重心肺疾病,遂采取“腰肋悬空”仰卧位,有效避免了俯卧位使患者胸腹受压带来的风险,术后复查基本无结石残留,Ⅰ期取石干净,手术安全有效。张林林等研究认为,标准PCNL具有手术时间短、清石效率高及感染率低的优点,临床效果优于微通道经皮肾镜,有研究表明标准通道能有效避免术中肾盂高压,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腰肋悬空”仰卧位操作的优点有:手术体位摆放简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肠管向中线移位,减少肠管损伤几率;穿刺通道与水平夹角小,结石易于冲出等。该病例较好地体现了“腰肋悬空”仰卧位PCNL的优点。


来源:颜昌智,唐猛,潘铁军,等.铸型肾结石伴复杂基础疾病1例报告(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7,22(11):891-892.

 

下一篇
【指南】前列腺癌筛查最新指南推荐
前列腺癌是影响男性的最常见癌症之一,老年、非裔美国人和家族前列腺癌史是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的观点认为,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前列腺癌患者总体生存率最有效的手段。然而,2018年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PSTF)更新发布的前列腺癌筛查的建议声明,给出了不一样的推荐。2017年由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前列腺癌学组制定的《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推荐如下:1.前列腺癌筛查的目的:降低筛查人群的前列腺癌病死率且不影响筛查人群的生活质量。2.前列腺癌筛查的意义:增加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发现早期前列腺癌。3.前列腺癌筛查的方法:①推荐定期进行血清PSA检测;②不推荐将PCA3检测、P2PSA检测、4K score检测、前列腺健康指数、MRI检查等作为前列腺癌筛查的常规手段。4.前列腺癌筛查的人群:①对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10年以上的男性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②血清PSA检测每2年进行1次,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PSA检测的终止时间;③对前列腺癌高危人群要尽早开展血清PSA检测。其中,高危人群包括:年龄>50岁的男性;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年龄>40岁且基线PSA>1 μg/L的男性。5.注意事项:需要对患者详细阐明前列腺癌筛查的风险和获益之后才能开展PSA检测。2018年USPSTF更新发布的前列腺癌筛查的建议声明推荐,应当充分告知患者筛查的获益和弊端,只有患者表达出筛查意愿的倾向后才建议进行筛查。前列腺癌筛查的获益来自随机临床试验的充分证据表明,在55~69岁的男性中,通过PSA筛查,每1000名男性可在大约13年的时间里防止1.3个前列腺癌死亡和预防大约3例转移性前列腺癌。前列腺癌筛查的危害前列腺癌筛查的危害包括诊断过程的危害、并发症危害和治疗后危害。前列腺癌筛查的潜在危害主要是频繁的假阳性结果和给被筛查者带来的心理压力。研究发现,如果每隔2~4年进行1次前列腺癌筛查,10年后,超过15%的男性会出现至少1次假阳性结果。前列腺癌诊断过程中的危害包括前列腺穿刺活检相关的并发症,例如疼痛、血精和感染。大约1%的患者接受前列腺穿刺活检后会出现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老年人出现假阳性结果和穿刺活检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基于PSA的前列腺癌筛查可以诊断出一些人的前列腺癌,但这些人的前列腺癌可能终身都并未出现任何症状,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不会带来获益,相反,会带来危害,这就是所谓的过度诊断。大型随机临床试验表明,通过筛查诊断为前列腺癌的男性中20%~50%属于过度诊断。并且,过度诊断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此外,由于70岁以上的人有较高的死于其它疾病的风险,因此这个人群的过度诊断率最高。前列腺癌治疗的危害包括勃起功能障碍、尿失禁和肠道症状。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的男性中,术后约有1/5会出现长期尿失禁,需使用尿垫,2/3会出现长期的勃起功能障碍。同时,在接受放疗治疗的患者中,超过50%的患者会出现长期的性功能障碍,1/6的患者会出现长期的肠道症状(包括肠激惹和大便失禁)。前列腺癌筛查USPSTF最新推荐55~69岁男性,由个人意愿决定是否筛查前列腺癌。对于55~69岁的男性,在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癌筛查之前,应该与临床医生充分沟通、讨论筛查的潜在获益和风险,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偏好纳入决策中。对部分男性而言,筛查会带来一小部分降低前列腺癌死亡风险的潜在获益。然而,许多男性会经历筛查的潜在危害,包括假阳性结果、进一步的检查和穿刺活检、过度诊断和治疗,以及治疗的并发症,如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碍。70岁以上男性,不筛查前列腺癌。对于70岁以上的男性,前列腺癌筛查的危害更大。在确定筛查是否适用于个别病例时,应充分考虑家族史、种族或民族、医疗条件,以及患者对筛查和治疗结果的利弊价值观、其他健康需求,权衡获益和风险慎重选择。总之,临床医生不应该对未表现出筛查偏好的男性进行筛查,也不应该对70岁以上的男性进行常规筛查。参考文献[1]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Screening for Prostate Cancer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ForceRecommendation Statement.JAMA May 8, 2018 Volume 319, Number 18.[2]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前列腺癌学组.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J).中华外科杂志,2017,55(5):370-342. 
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