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干货】输尿管镜探查,警惕肿瘤细胞转移!

来自  大家泌尿  2018-12-18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并不常见,约占所有尿路上皮癌的5%~10%,其中肾盂癌约为输尿管癌的2倍。在对其治疗过程中,指南建议根据危险度分级,对符合适应证的低危UTUC患者实施保肾治疗。然而,临床中部分患者明确诊断并进行肿瘤分级却是一大难点,此时输尿管镜检查将具有重要意义。

输尿管镜_副本.jpg


输尿管镜检可明确肿瘤分级


2017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对UTUC诊疗的术前检查推荐:膀胱镜检查、尿细胞学检查和CT尿路造影为A级别,输尿管镜检查为C级别。但严格来讲,输尿管镜下活检术是唯一可以在手术切除前进行病理确诊的手段,利用输尿管镜活检无论样本大小,活检结果可确定90%患者的肿瘤分级,并且假阴性率较低。


输尿管镜能直接观察输尿管腔内情况,并可通过输尿管镜通道刷取细胞,利用小活检钳行组织活检,能发现早期病变和影像学不能检出的早期肿瘤,选择光敏感物质5-氨基乙酰丙酸等能发现肉眼难以发现的微小癌灶、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同时,输尿管镜活检标本和最终病理检查标本间有良好的组织学相关性,能够初步判定肿瘤的分级。此外,输尿管镜不仅可作为一种检查方法,对于部分患者也可同时作为一种治疗的方法。


因此,当怀疑是UTUC但又无法除外其他疾病时,输尿管镜可准确诊断疾病;对于肾功能受损或存在远期风险因素的UTUC患者,应用输尿管镜在术前判断肿瘤分级,将对患者能否采取保守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即在能够保证肿瘤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输尿管镜检与肿瘤种植转移


对于输尿管镜检查是否会引起肿瘤的种植转移,增加患者术后肿瘤复发风险以及影响患者远期存活,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外相关循证医学的证据较少。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的更新,内镜的小型化,输尿管软镜的应用,输尿管镜探查和活检的风险已明显降低,但在日常应用中依然需谨慎。


输尿管镜检查时,肾盂、输尿管内高压可能促使输尿管穿孔导致肿瘤细胞穿透尿路上皮层,促进肿瘤浸润。同时,输尿管镜检查还可能造成输尿管黏膜不同程度的损伤,易于肿瘤细胞种植。此外,还可发生完全性输尿管的断裂和狭窄。


学者Lim等发现,输尿管镜检后可能发生移行细胞癌的肾盂-静脉-淋巴的转移。MARCHIONI等通过Meta分析和系统回顾,认为镜检对UTUC肾输尿管切除术后,膀胱内复发的风险增加了约50%。上尿路肿瘤由于输尿管镜活检而引起的转移多见于膀胱内,也有病例报道输尿管镜活检后引发肿瘤全身转移。


因此,对于已从CTU和尿细胞学得到足够的信息支持诊断UTUC的患者,若没有行保肾手术的适应证,可不进行输尿管镜检查。对于UTUC诊断基本明确但考虑行保肾手术的患者,可行输尿管镜检查以了解肿瘤级别及是否有肌层浸润,从而做出更为恰当的临床决策。


对于进行输尿管镜检查的患者,可参考以下原则:


1.术前充分向患者交待肿瘤转移可能的风险。


2.操作时间长,并发症发生概率增加。有研究认为将灌注冲洗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可以显著降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概率。


3.术中使用大口径软镜输送鞘,有助于降低肾盂内压力;术中在维持视野清晰的前提下,尽量保持低压,低流量灌注。


4.对输尿管狭窄或进镜困难的患者,应及时终止输尿管镜检查。


5.术后应定期随访,注意复查尿液脱落细胞学、膀胱镜、输尿管软镜等,建议每3个月一次,直至未见肿瘤复发,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

下一篇
【病例】铸型肾结石伴复杂基础疾病1例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为5%~10%。传统的开放手术对人有较大创伤,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腔镜手术在很大程度上已取代传统开放手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成为临床上治疗肾结石及输尿管上端结石的主要方法。经皮肾镜碎石术经典体位为俯卧位,过程复杂,而且患者胸腹受压,手术时间长,耐受力差,不利于麻醉监测及抢救患者。我们运用“腰肋悬空”仰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1例铸型肾结石伴复杂基础疾病的患者。【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7岁,2016年12月30日因“间断腰痛20余天”收入院,CT增强+三维重建提示“双肾结石伴积水,右侧输尿管多发结石”,患者平时体质一般,体重指数25.7 kg/m2,属于超重水平,有“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病史。手术史2015年4月7日行左上肺叶切除术;2015年5月行冠脉支架置入术;曾于外院行“左侧输尿管切开取石”。【诊疗经过】入院体检及各项术前常规检查未见绝对手术禁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Ⅲ级,诊断明确后行“右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取出结石3粒,最大直径约18 mm,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于1月后遵嘱入院治疗左肾铸型结石,腹部X线尿路平片(KUB)见图1。图1:患者手术前后KUB图像,术前(A),术后3天(B)仔细讨论该患者病情,充分评估手术风险,采取如图2“腰肋悬空”仰卧位左侧标准肾镜经皮肾镜碎石术。图2:患者“腰肋悬空”体位患者采用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先摆截石位,行左侧输尿管插管,留置F5输尿管导管。再将体位改为仰卧位,左侧肩部及臀部分别用3L盐水袋垫高,使左侧腰胁部悬空。此时,患者身体冠状面与水平成角约40°,再建立腰桥,并使患者左侧下肢伸直、背伸并稍内旋,对侧髋关节外旋、膝关节屈曲。用两条胶布呈“V”形交叉固定胸腹壁及骨盆。消毒铺巾后,在B超引导下,于11肋间与腋后线交点处穿刺目标肾盏。此时,一助手通过输尿管导管逆行推注生理盐水制造人工肾积水,另一助手按压同侧前腹壁,协助固定肾脏,以利于穿刺。当穿刺针尖进入目标肾盏,拔出针芯,见有清亮尿液流出,穿刺成功。随即置入斑马导丝,用筋膜扩张器从F8开始依次扩张F14,继续用球囊扩张至F24,后留置外鞘,再置入标准肾镜找到结石,用气压弹道系统将结石击碎冲出,较大结石用输尿管镜钳夹出。术毕,常规放置F5双J管,并留置肾造瘘管。患者一次穿刺成功,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均无明显波动,手术时间为124 min,术中监测肾盂压范围为19~27 mmHg,低于肾盂灌注的安全压30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1天,肛门排气,精神状况良好,可流质饮食,肾造瘘管引出淡红色尿液,无发热、畏寒、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天,复查腹部正位平片未见明显残石(图1B)。术后7天,拔除肾造瘘管,未见明显出血。术后8天拔除尿管。术后9天顺利出院。【讨论】综合分析本病例,该患者曾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铸型结石,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若行传统俯卧位PCNL,极有可能诱发患者严重心肺疾病,遂采取“腰肋悬空”仰卧位,有效避免了俯卧位使患者胸腹受压带来的风险,术后复查基本无结石残留,Ⅰ期取石干净,手术安全有效。张林林等研究认为,标准PCNL具有手术时间短、清石效率高及感染率低的优点,临床效果优于微通道经皮肾镜,有研究表明标准通道能有效避免术中肾盂高压,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腰肋悬空”仰卧位操作的优点有:手术体位摆放简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肠管向中线移位,减少肠管损伤几率;穿刺通道与水平夹角小,结石易于冲出等。该病例较好地体现了“腰肋悬空”仰卧位PCNL的优点。来源:颜昌智,唐猛,潘铁军,等.铸型肾结石伴复杂基础疾病1例报告(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7,22(11):891-892. 
20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