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专家论坛】腹腔镜下膀胱瓣修复长段输尿管缺失

来自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8-12-19

随着输尿管镜手术的开展和流行,相关并发症的报道也逐渐增多。输尿管镜手术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就是输尿管撕脱。一旦发生输尿管撕脱,临床处理相当棘手,特别是长段的输尿管撕脱。常规的长段输尿管撕脱包括自体肾移植术和回肠代输尿管成形手术。我们根据膀胱壁血供丰富、伸缩性优良的特性,进行腹腔镜下膀胱翻瓣成形替代长段撕脱的输尿管。本文将简要归纳长段输尿管撕脱的外科治疗,并对腹腔镜下膀胱翻瓣修复长段输尿管缺失的手术步骤及技术要点进行具体介绍。


输尿管镜分为软性、半硬性和硬性输尿管镜。输尿管镜手术是泌尿外科的最常见手术之一,其最主要适应证是上尿路结石的碎石治疗。随着输尿管镜手术的开展和流行,相关并发症的报道也逐渐增多。输尿管镜术中输尿管损伤的发生率为3.0%~6.7%,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输尿管撕脱,其发生率为0.06%~0.45%。输尿管长段撕脱(撕脱长度超过7 cm)一旦发生(图1),如何能够在尽可能保护肾功能的前提下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避免干扰其他脏器,同时易于被患者及家属接受,一直是输尿管长段撕脱后泌尿外科医师所面临的难题。

图片1.png

图1:输尿管长段撕脱


1.输尿管撕脱伤的治疗原则


一旦发生输尿管撕脱,行挽救性手术再次治疗必需保持两个原则:恢复通路,保护功能,即恢复肾-输尿管-膀胱的尿流通路,保护残存的肾功能。


通常认为,对于长段的输尿管撕脱,特别是撕脱长度超过7 cm,可行自体肾移植、回肠代输尿管吻合术。此外,对于健侧肾功能较好的患者,也可根据自身情况,行患侧永久性肾造瘘术或肾切除术。虽然后者手术较简单、并发症较少、后续治疗较简单,但因永久性造瘘挂袋或肾切除造成生活不便或肾脏丢失,患者家属更难以接受。


2.自体肾移植


(1)术式:自体肾移植是指发生输尿管长段撕脱后,将患肾移植于髂窝处以进一步缩短所用的输尿管长度。肾脏血管与对应的髂血管吻合后,输尿管残端与膀胱顶壁或后壁吻合,以恢复尿路通畅。


(2)优势:MENG等在2003年就曾针对急性输尿管撕脱伤的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自体肾移植术,并证实了其创伤小、恢复快、随访效果好等优点。


(3)劣势:自体肾移植术需要进行肾脏切除及缺血保护与动脉、静脉、输尿管的吻合,手术难度系数较高。同时,部分移植肾因肾积水、高血压、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发生移植肾无功能。


因此,自体肾移植术的临床应用仍受到一定限制。


3.回肠代输尿管


回肠代输尿管吻合术是一种较早开展的挽救性手术。


(1)优势:早在1979年,BOXER就通过89例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证实了其安全有效性。GHONEIM等证实术中输尿管残端与直径较宽的回肠相吻合,通过修剪回肠进一步减少回肠腔与尿液的接触面积,减少了术后发生钾钠氯等电解质紊乱的概率。


(2)劣势:CHUNG等证实,回肠修剪是一把双刃剑,在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同时,增加了吻合处狭窄,反流性肾盂高压的风险。并且,回肠代输尿管术存在明显的手术禁忌,例如肾功能不全、炎症性肠病、膀胱出口梗阻、神经源性膀胱。此外,手术存在肠管的恢复与重建,代输尿管肠段的裁剪与吻合,手术创伤及难度系数较大,通常需开放手术进行,损伤较大。既往资料远期随访发现,引流不畅、氮质血症、高氯性酸中毒、逆行感染、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高。


因此,回肠代输尿管吻合术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4.腹腔镜下膀胱翻瓣成形


膀胱的血供较为丰富,逐渐分支进入膀胱壁及深层,形成良好的血管网络。利用膀胱翻瓣替代缺损输尿管,可减少甚至避免自体肾移植、回肠代输尿管手术相关的并发症,而且由于采用的是自体组织,组织相容性和生理功能上较其他方法更有优势。


因此,我们根据膀胱壁血供丰富、伸缩性优良的特性,尝试将腹腔镜下膀胱翻瓣及大网膜游离覆盖技术应用于长段输尿管撕脱伤的外科治疗,在不干扰脏器功能的情况下,最大程度恢复肾-输尿管-膀胱的尿流通路。


(1)术式


①体位:患者全麻成功后,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膝关节屈曲,患侧下肢伸直,膝下软垫保护。常规消毒铺巾,于患侧脐旁横行2 cm切开皮肤约1 cm,布巾钳提起腹直肌外鞘后置入5 mm Trocar,进气腹(压力12~15 mmHg),拔出5 mm Trocar,进10 mm Trocar和腹腔镜,监视下分别于患侧腋前线平脐、腋中线脐上2 cm、锁骨中线肋缘下、锁骨中线脐下4 cm处置入5 mm、10 mm、5 mm、5 mm Trocar,根据术中需要可在腋后线肋缘下置第5孔,并置入相应腹腔镜手术器械(图2)。

图片2.png
图2:输尿管长段撕脱手术体位,Trocar位置(A),术后的引流管位置(B)


②游离肾盂及输尿管残端:打开患侧结肠旁沟,将患侧结肠推向内侧,暴露手术视野。游离肾下极,于肾脏背侧游离肾盂、上段输尿管。由于驻石处输尿管黏膜炎性水肿、组织脆性增加,最易发生输尿管撕脱。术前的CTU或CT检查,亦可辅助判断输尿管撕脱处的位置。若术中难以发现输尿管的残端,可先游离患侧肾门,然后由肾门处顺行游离输尿管直至找到撕脱处。


③翻转膀胱瓣:打开膀胱耻骨前间隙,游离膀胱顶壁并将其悬吊于患侧腰大肌,以减少所取膀胱瓣的长度,在腔镜视野下估计需要取的膀胱瓣长度,全段输尿管撕脱取10~12 cm膀胱瓣即可。由于膀胱充盈期与排空期形态差别较大,可于充盈期使用电钩对所切取的膀胱肌瓣作一大概的标记。切开膀胱肌瓣后,吸引器充分吸出膀胱内尿液。按照先前的电钩标记,从健侧方向的膀胱壁开始切取长方形的肌瓣,宽度约为1.5~2 cm,瓣的底部稍宽,以保持其良好的血供。


④瓣管成形 :全程采用4-0的可吸收线缝合,注意两个点的成形:翻瓣起点、瓣与输尿管吻合点。翻瓣起点注意瓣与膀胱壁吻合的角度,防止旋转;瓣与输尿管吻合点,注意保持足够的缝合直径,此点是新输尿管最易发生狭窄及坏死的地方。输尿管断端与膀胱瓣端吻合后,内放置2根双J管,将剩余膀胱瓣缝合成管状。全程缝合成形过程中,务必保持通畅无张力,且勿缝入双J管。女性患者的新输尿管经输卵管的下方经过,防止输尿管对同侧输卵管压迫。关闭膀胱切口。


⑤带蒂大网膜覆盖 :翻瓣后的新输尿管,自翻瓣起点至吻合处,血供逐渐减少,发生缺血坏死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因此需特别注意对上端吻合处保护。带蒂大网膜包裹瓣与输尿管的吻合点及新输尿管上段,易于新输尿管组织粘连,快速吸收管周渗出液,与周围组织快速建立侧支循环,增加血液供应,防止吻合处坏死。


(2)优势


目前,关于长段输尿管撕脱处理的临床报道较少,以个例为主。输尿管撕脱后尿流通道的建立一直是泌尿外科微创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之一,从最初的为了保护患侧肾功能的经皮肾穿刺造瘘发展至目前在解剖学和功能学上都接近原有的输尿管。


与其他尿流通道重建方式相比,我们所提倡的膀胱翻瓣成形替代缺损输尿管的方法,避免了患侧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腰背部造瘘挂袋,避免了肠管损伤与干扰,最大限度地接近患者原有输尿管生理状态,减少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已通过既往的4例腹腔镜下膀胱翻瓣成形手术证实了其用于治疗长段输尿管撕脱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图3)。

图片3.png

图3:输尿管长段撕脱患者术后静脉肾盂造影,术后3月(A),术后1年(B)


对相关病例资料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其具有以下的优点:


①避免了自体肾移植损伤及肠管损伤:腹腔镜下清晰的视野及细致的操作,自体膀胱瓣翻转替代输尿管,避免了自体的肾移植及取回肠替代输尿管。


②术中出血较少:在腹腔镜的放大视野辅助下,术者更容易辨认血管位置及走行;气腹压力有助于减少静脉性出血;超声刀或双极电凝的应用使止血效果更确切。


③新输尿管制作可靠、手术时间短:术中采用膀胱瓣缝合替代输尿管,吻合可靠且易于操作,可在腹腔内完成,省时省力。


④采用双J管两根留置降低了输尿管狭窄的发生率,而且能充分引流肾盂内的尿液。


⑤可以很好地保留合适的新输尿管长度以及选择良好的缝合角度,避免输尿管扭曲,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输尿管狭窄引起的肾积水。


5.总结


腹腔镜下膀胱翻瓣成形与大网膜覆盖技术,虽对术者要求较高,需由腔镜经验丰富的泌尿外科医师进行,但并未明显增加手术难度。而且,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优点。目前,关于膀胱瓣代输尿管的基础研究较少,例如新输尿管上皮的修复、带蒂大网膜血管滋养与演化方式,还需要较深入的基础层面的研究。腹腔镜下膀胱翻瓣成形与大网膜覆盖的远期疗效,也更需要更大样本量、更长随访时间临床资料的支持。


综合看来,腹腔镜下膀胱翻瓣成形与大网膜覆盖治疗长段甚至全段输尿管撕脱具有潜在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视频连接:

腹腔镜膀胱瓣输尿管成型术-张大宏


来源:刘锋,魏海彬,张大宏.腹腔镜下膀胱瓣修复长段输尿管缺失(附光盘)(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8,23(9):647-650.

 

下一篇
【干货】输尿管镜探查,警惕肿瘤细胞转移!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并不常见,约占所有尿路上皮癌的5%~10%,其中肾盂癌约为输尿管癌的2倍。在对其治疗过程中,指南建议根据危险度分级,对符合适应证的低危UTUC患者实施保肾治疗。然而,临床中部分患者明确诊断并进行肿瘤分级却是一大难点,此时输尿管镜检查将具有重要意义。输尿管镜检可明确肿瘤分级2017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对UTUC诊疗的术前检查推荐:膀胱镜检查、尿细胞学检查和CT尿路造影为A级别,输尿管镜检查为C级别。但严格来讲,输尿管镜下活检术是唯一可以在手术切除前进行病理确诊的手段,利用输尿管镜活检无论样本大小,活检结果可确定90%患者的肿瘤分级,并且假阴性率较低。输尿管镜能直接观察输尿管腔内情况,并可通过输尿管镜通道刷取细胞,利用小活检钳行组织活检,能发现早期病变和影像学不能检出的早期肿瘤,选择光敏感物质5-氨基乙酰丙酸等能发现肉眼难以发现的微小癌灶、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同时,输尿管镜活检标本和最终病理检查标本间有良好的组织学相关性,能够初步判定肿瘤的分级。此外,输尿管镜不仅可作为一种检查方法,对于部分患者也可同时作为一种治疗的方法。因此,当怀疑是UTUC但又无法除外其他疾病时,输尿管镜可准确诊断疾病;对于肾功能受损或存在远期风险因素的UTUC患者,应用输尿管镜在术前判断肿瘤分级,将对患者能否采取保守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即在能够保证肿瘤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输尿管镜检与肿瘤种植转移对于输尿管镜检查是否会引起肿瘤的种植转移,增加患者术后肿瘤复发风险以及影响患者远期存活,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外相关循证医学的证据较少。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的更新,内镜的小型化,输尿管软镜的应用,输尿管镜探查和活检的风险已明显降低,但在日常应用中依然需谨慎。输尿管镜检查时,肾盂、输尿管内高压可能促使输尿管穿孔导致肿瘤细胞穿透尿路上皮层,促进肿瘤浸润。同时,输尿管镜检查还可能造成输尿管黏膜不同程度的损伤,易于肿瘤细胞种植。此外,还可发生完全性输尿管的断裂和狭窄。学者Lim等发现,输尿管镜检后可能发生移行细胞癌的肾盂-静脉-淋巴的转移。MARCHIONI等通过Meta分析和系统回顾,认为镜检对UTUC肾输尿管切除术后,膀胱内复发的风险增加了约50%。上尿路肿瘤由于输尿管镜活检而引起的转移多见于膀胱内,也有病例报道输尿管镜活检后引发肿瘤全身转移。因此,对于已从CTU和尿细胞学得到足够的信息支持诊断UTUC的患者,若没有行保肾手术的适应证,可不进行输尿管镜检查。对于UTUC诊断基本明确但考虑行保肾手术的患者,可行输尿管镜检查以了解肿瘤级别及是否有肌层浸润,从而做出更为恰当的临床决策。对于进行输尿管镜检查的患者,可参考以下原则:1.术前充分向患者交待肿瘤转移可能的风险。2.操作时间长,并发症发生概率增加。有研究认为将灌注冲洗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可以显著降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概率。3.术中使用大口径软镜输送鞘,有助于降低肾盂内压力;术中在维持视野清晰的前提下,尽量保持低压,低流量灌注。4.对输尿管狭窄或进镜困难的患者,应及时终止输尿管镜检查。5.术后应定期随访,注意复查尿液脱落细胞学、膀胱镜、输尿管软镜等,建议每3个月一次,直至未见肿瘤复发,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
201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