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专家论坛】经腹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的关键技术总结

来自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8-12-28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低的泌尿系肿瘤,约占尿路上皮癌患者的5%~7%。开放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曾经被认为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手术治疗的金标准。随着技术进步,腹腔镜技术逐步运用到泌尿外科手术。因此,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是目前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首选手术方式。本篇将介绍常规的经腹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式,并总结关键技术。

wangzhan_副本.jpg


1.概述


CLAYMAN等于1991年首次报道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此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治疗。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在肿瘤学治疗上疗效相似,但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术后住院日短等优点。近年来,机器人技术也逐步运用于泌尿外科手术,但由于机器人手术花费较多,目前在国内开展仍受到一定限制。总体上,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是目前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首选手术方式。


2.手术步骤


全身麻醉后,患者取健侧45°~60°斜卧位(以左侧为患侧举例),于左侧第12肋下缘0.5 cm左锁骨中线上行小切口,Veress法置入气腹针,建立气腹,气腹压维持在14 mmHg。于脐上3 cm左侧腹直肌外缘置入12 mm Trocar引入腹腔镜。2个12 mm术者操作Trocar于监视下分别放置在脐下3 cm左侧腹直肌外缘及脐和左侧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点处。1个5 mm助手操作Trocar放置于气腹针处。若病变在右侧,则Trocar位置对称放置。


先于降结肠外侧切开腹膜,充分游离肾脏,挑起肾下极,沿性腺静脉找到肾静脉,充分游离显露肾动静脉,用腔镜用切割缝合器分别离断肾动脉和肾静脉。后于下腹正中置入1个12 mm Trocar,调整Trocar布局,向下游离输尿管至输尿管膀胱开口。对于肿瘤所在输尿管节段,为避免上端含肿瘤的尿液外溢,常使用Hem-o-lock夹于肿瘤远端夹闭输尿管。继续游离输尿管至膀胱壁肌层,通过钝性及锐性分离方式相结合将输尿管与膀胱壁结构分离,再向近端牵拉输尿管,将输尿管开口及部分膀胱壁拉出膀胱轮廓外,从而用腔镜用切割缝合器行输尿管袖状切除,或者使用本中心定制的大夹力哈巴狗钳钳夹膨大膀胱壁,用Hem-o-lock夹闭近端输尿管,之后于哈巴狗钳靠Hem-o-lock侧上缘剪断膀胱壁,行袖状切除,用倒刺线或可吸收线行缝合,收线时同步撤出哈巴狗钳,在关闭膀胱裂口同时尿液不外漏,减少肿瘤种植(图1)。

图1.png

图1:使用本中心定制的大夹力哈巴狗钳处理输尿管末端
A 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呈现膨大的锥样结构;B 使用定制的大夹力哈巴狗钳钳夹膨大的膀胱壁;C 输尿管袖状切除;D 使用倒刺线或可吸收线行膀胱缝合,收线时同步撤出哈巴狗钳


将切下的肾脏及输尿管装入标本袋,通过下腹部约5 cm切口取出标本,冲洗术区,观察创面有无活动性出血,留置F20引流管,缝合切口。


3.关键技术总结


(1)肾及近端输尿管的处理


肾蒂的显露技术


经腹腔途径处理肾蒂时首先显露的多为肾静脉,肾动脉常位于肾静脉上后方,肾动脉的安全显露需要一定技巧。显露肾蒂后,先结扎肾动脉,再处理肾静脉。在既往肾蒂血管的显露和处理中,总结经验如下:


①处理肾蒂前可将患者手术床进行调整,使患者呈60°~70°半斜卧位,从而利用重力减少肠管对手术区域干扰,改善肾蒂显露。


②以性腺血管为解剖标志,向上游离显露下腔静脉(右侧)和肾静脉(左侧)。其中,右侧性腺血管可以保留,而左侧性腺血管需要切断。使用Hem-o-lock夹处理性腺血管时,应在距离左肾静脉至少0.5 cm处夹闭,避免Hem-o-lock夹干扰后续肾静脉的处理。


③游离肾脏下极,让助手用无创腔镜钳夹住定制纱布卷后将肾脏下极挑起,呈帐篷样结构,帐篷的顶点即为肾下极及输尿管,沿性腺血管水平继续向上向下扩大帐篷结构,借助30°窥镜从肾脏下方及背侧方向观察肾蒂。


④肾动脉位于肾静脉上方者,可先游离肾脏上极,从肾静脉上缘直接游离显露肾动脉。


肾蒂的处理方法


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中肾动脉及肾静脉的处理通常采用Hem-o-lock夹或腔镜用切割缝合器。Hem-o-lock夹花费相对较低,但需将血管充分游离,同时只有带锁部分跨过血管才能保证完全夹闭。腔镜用切割缝合器处理肾蒂时不需将血管充分游离,血管的夹闭和切断可分两步进行,术中可多次进行调整,对于粗大的血管安全性更好。


输尿管游离的要点


输尿管的游离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性腺血管应该在接近髂血管或者更低的位置切断,以免干扰输尿管向下游离;②输尿管游离过程避免暴力撕扯,可对患者体位进行调整,如头侧降低,体位由60°变成45°,从而增加术者舒适度;③输尿管近膀胱入口处,血供会相对增多,尤其在输尿管与膀胱连接部的外侧壁,此处常常会有较大的血管,可使用双极电凝或者超声刀慢档切断,避免出血,影响视野。


(2)输尿管末端处理及袖状开口切除


处理输尿管末端及袖状开口切除时,需遵循“完整切除,无瘤原则”。为达到完整切除,作者认为,膀胱壁切除范围应该至少包括输尿管口周围1 cm左右的黏膜。无瘤原则,指术中膀胱及输尿管内的尿液不漏至伤口区域。此外,用标本袋套取标本也是无瘤原则的体现。目前,输尿管末端的处理方式很多,包括经膀胱内处理、经膀胱外处理、及内镜处理等各种方式。这些术式难易程度不同,各有优势。


本中心采用经膀胱外途径,利用腔镜用切割缝合器或定制的哈巴狗钳对输尿管末端进行处理。YOSHINO等曾于2003年报道了腔镜用切割缝合器于完全腹膜后镜下处理输尿管末端的术式及相关经验。LIU等2016年首次报道了本中心定制的哈巴狗钳处理输尿管末端技术的早期经验。


输尿管末端处理及袖状开口切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技术要点:①腹腔镜下充分游离输尿管末端,显露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及部分膀胱壁,当输尿管由细变粗后,进一步向膀胱远端游离至少2 cm,从而保证完整的袖状切除;②使用腔镜用切割缝合器完成膀胱袖状切除,完整切除输尿管周围1 cm膀胱壁,且切除的标本需在术中行台下剖开,检查袖状切口是否达到要求;③若在切口一端存在不完全切断情况,则用Hem-o-lock夹钳夹或进行缝合处理;④定制的大夹力哈巴狗钳处理输尿管末端时,需结合Hem-o-lock夹进行膀胱袖状开口切除,防止尿液渗漏。当用倒刺线或可吸收线进行膀胱切口双层缝合时,需保持哈巴狗钳不动,而收线时需同时撤出哈巴狗钳。


(3)特殊手术技巧的运用


自制纱布卷


自制纱布卷是一种本中心广泛运用于腹腔镜上尿路手术的简易器械,在经腹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中运用较广。自制纱布卷可吸收术区少量渗液,维持术野清晰。同时,可用于术中的钝性分离。如在游离肾脏时,使用自制纱布卷可将结肠、胰腺、脾脏推开,提高肾脏周围显露效果。在显露肾蒂时,可用其挑起游离的输尿管和肾脏下极,方便肾蒂显露。


腔镜用切割缝合器


MCDOUGALL等于1995年首次报道腔镜用切割缝合器,用于处理输尿管末端。随后,腔镜用切割缝合器越来越多的用于输尿管的处理,本中心手术中采用头端可弯腔镜用切割缝合器,其可灵活进行肾动静脉处理,不需将血管进行彻底游离显露。明显降低手术难度。此外,在袖状切除过程中,该切割缝合器可保证夹闭膀胱肌层,防止尿液外溢,避免切口种植。


定制的哈巴狗钳


定制的大夹力哈巴狗钳是由作者设计的一种手术器械,其闭合力较普通的动脉钳大,可提供约7~9牛顿的力量,保证断端的完整闭合。同时,其钳夹面具有较大的弧度,可完全贴合输尿管末端锥形结构的基底线,保证膀胱袖状部分完整切除。通过末端使用定制的哈巴狗钳进行处理,可实现腹腔镜下模拟开放手术使用组织钳钳夹的方法,并可减少GIA钉或Hem-o-lock夹的残留,从而减少术后膀胱内结石形成的可能。根据本中心的治疗经验,该技术是一项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技术。


4.结语


经腹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重要术式,本中心所采用的两种输尿管末端处理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均安全有效,并成为作者所在手术团队的常规术式,有一定的临床推广运用价值。


来源:李学松,洪鹏,丁光璞,等.经腹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的关键技术总结(附光盘)(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8,23(10):729-731.


相关视频:完全经腹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李学松

下一篇
【专家论坛】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18年基础及临床经验
膀胱癌(BCa)是目前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10年来,膀胱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平均增长率达4.6%,男性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欧洲、北美洲等地区是膀胱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且死亡率常年居高不下。我国膀胱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虽不及西方欧美国家,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体检的重视,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据数据统计,膀胱癌已上升至我国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肿瘤疾病第四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八位。1.膀胱癌根治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首选治疗方式根据肿瘤的浸润深度,可分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目前,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有外科手术治疗、化疗及放疗。放疗常应用于患者不能接受膀胱癌根治术或身体条件不能耐受手术。化疗则是除手术外最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根治性手术仍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治疗方式。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方式目前主要包括开放性手术、腹腔镜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及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开放手术由于创伤大而逐渐被其他手术方式替代,机器人辅助手术则因器械昂贵而推广受限。因此,目前的主流治疗方式是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不仅能够实现开放手术的切除范围,并且具有手术失血量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2.新膀胱术(1)传统尿流改道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肠管代膀胱的术式已成为尿流改道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并逐渐被各大医疗中心采用。理想的肠代膀胱应满足以下几点:①基本符合人体的生理排泄机能;②在低压状态下贮尿;③新膀胱具有足够的容量、顺应性良好;④无水、电解质失衡,内环境相对稳定;⑤无输尿管反流、肾功能不受损害;⑥手术简便易行。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回肠新膀胱术,主要方式包括Hautmann新膀胱术、Studer新膀胱术,其多采用去管化处理来构建贮尿囊。但由于小肠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较长小肠的缺失容易影响消化道功能及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同时,去管化手术步骤繁杂、手术时间较长,更易产生其他并发症。(2)全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是我国泌尿外科学者刘春晓在ALCINI等的基础上改良的手术术式,主要手术步骤如下:截取乙状结肠约15~25 cm,保留有礼肠道完整的系膜血供,使用经直肠圆形吻合器行直肠乙状结肠端端吻合重建消化道的连续性。于截取的乙状结肠肠袢两端后外侧各留下长2~3 cm、宽0.5 cm结肠带用于种植输尿管,于中点留下直径约1.5 cm的结肠带,备与尿道吻合。剔除剩下的所有独立带、对系膜缘带及两结肠带间浆膜层、环形肌层。剔除结肠带时,助手以组织钳夹住结肠带,保持张力,术者以15号小圆刀片于黏膜下层与环形肌层之间剥离结肠带,仅保留黏膜和黏膜下层。术中若见残留的部分环形肌束仍束缚肠管,可在去带乙状结肠腔内充满生理盐水时,平行于肠管纵轴将环形肌作多处切断。此方法可使乙状结肠长度较处理前增加0.5~1倍,肠管直径增加1倍,等压力条件下容量增加5~6倍(图1)。图1:全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A 乙状结肠去带;B 乙状结肠去带完成新膀胱与双侧输尿管及后尿道吻合。双侧输尿管内置入F7单J支架管,末端外翻形成乳头,使用改良Leadbetter技术完成双侧输尿管与新膀胱的抗反流吻合,双侧输尿管支架管尾端引出体外后通过丝线固定于皮肤表面。留置一根新膀胱造瘘管并穿过肠袢壁引出体外后封闭乙状结肠两侧断端。将新膀胱置入盆腔,2-0滑线6针间断缝合完成尿道与新膀胱吻合,留置F22三腔硅胶导尿管,并丝线固定于包皮系带。(3)珠江医院泌尿外科18年实施根治性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资料2000年2月至2018年4月,共有433例患者(年龄0.75~86岁,平均64岁)接受了根治性膀胱切除并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病例随访时间3~184个月,平均53个月。手术满5年共245例,其中失访或死亡共99例,具体信息见表1。表1:433例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并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基本信息随访时,记录了围手术期的主要并发症,近期并发症主要有尿漏、肠瘘、肠梗阻等。远期并发症主要包括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新膀胱阴道瘘、上尿路结石、代谢性酸中毒等。随访复查的内容主要包含了腹部及盆腔CT、新膀胱尿流动力学检查、肾功能及男性勃起功能的评估。并对以上复查随访数据进行随访分析。433例患者中,无早期并发症者299例(69.1%);出现早期并发症者134例(30.9%),其中主要包括新膀胱漏28例(6.47%),切口愈合不良26例(6.00%),代谢异常31例(7.16%多为代谢性酸中毒),肠瘘14例(3.23%),肠梗阻16例(3.70%其中包括完全性肠梗阻1例),死亡14例(3.23%),新膀胱阴道瘘5例(1.15%,图2A)。无晚期并发症者287例(66.4%,图2B)。图2:术后并发症在随访过程中,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近85.5%的新膀胱患者的日间控尿能力在术后1年内能够恢复,夜间控尿能力相对较弱,夜间需垫尿垫或定时唤醒排尿(图3A)。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膀胱的功能性容量能够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平均280.9 ml,242.8~332 ml),而不会出现明显扩张(图3B)。图3:术后尿控率、新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A 尿控情况;B 新膀胱功能性容量;C 新膀胱残余尿量(4)珠江医院泌尿外科18年实施根治性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经验膀胱癌患者行膀胱癌根治术后,需进行尿流改道术,但是对尿流改道术的选择目前没有明确的方案,主要有Bricker术、可控膀胱术、原位新膀胱术等。Bricker术式主要是利用一段游离的肠管在腹壁上造口,作为尿流的通道。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控回肠膀胱术,也被广泛应用。原位新膀胱术目前最主要的手术方式为回肠新膀胱术。它由一段适当长度的肠管,通过切开、折叠去管化后形成一个尿囊,贮存尿液,从而避免肾功能损害。同时,患者可以通过正常尿道排尿,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自2000年开始采用由刘春晓创新的膀胱癌根治术+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患者。全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相比传统回肠新膀胱术具有更多优势。全去带乙状结肠采用独特非去管化(去带)处理,除了与输尿管和后尿道吻合所需结肠带外,剔除剩下的独立带、对系膜缘带,同时间隔一定距离横断环形肌,可使新膀胱具有容量大、低压的特点,同时也简化了手术步骤,节省了手术时间。通过多年的随访数据,我们观察到新膀胱的尿流动力学结果良好,实施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后的患者有接近正常的尿意,排尿更加符合生理机能。287例(66.3%)未见明显术后远期并发症,146例患者(33.7%)出现远期并发症,其中主要并发症为输尿管吻合口狭窄31例(7.16%),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26例(6%),以上患者通过经尿道输尿管镜扩张并放置双“J”管或予筋膜扩张器扩张狭窄的吻合口治愈或好转。28例(6.47%)出现新膀胱结石,通过经尿道膀胱镜激光碎石术予击碎结石治愈。21例(4.85%)出现代谢异常,其中以代谢性酸中毒多见,多予导尿及静脉补碱得以纠正。16例(3.70%)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予透析或肾穿刺造瘘、护肾治疗得以缓解。对于24例(5.54%)肿瘤复发患者,予以辅助化疗或放疗处置(图2B)。通过腹部及盆腔CT、新膀胱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造影等检查,可见乙状结肠代膀胱位于盆腔原膀胱位置(图4),未见明显扩张。图4:术后新膀胱造影A 成人患者;B 儿童患者新膀胱残余尿量是评估术后膀胱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术后1年、3年、5年、10年的平均残余尿量分别为20.9、21.6、22.1、14.1 ml(图3C)。据文献报道,回肠新膀胱术后残尿量为77~113 ml,可见,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后残余尿量较少,且随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5)总结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是一种有别于主流、非去管化的新型原位新膀胱术式。近18年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泌尿外科一直致力于保留新膀胱的功能,并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术式,保留了良好的控尿功能,并有部分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勃起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我们也将其运用于对放化疗无效、复发的小儿膀胱横纹肌肉瘤的治疗(图5)。图5:小儿膀胱横纹肌肉瘤行全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A 小儿患者;B 结肠去带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操作简单,重建的新膀胱具有高容量低压的特点,并且通过leadbetter抗反流机制,不影响上尿路的功能,形态及位置等方面也十分接近正常生理。长期的随访结果显示该术式安全可行,远期疗效显著,适合于不同年龄段患者。这是一种中国原创的原位新膀胱术式,适合进一步推广。相关视频连接: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并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刘春晓来源:刘春晓,沈泽锋,许鹏,徐啊白.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18年基础及临床经验(附光盘)(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8,23(11):810-813. 
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