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指南】前列腺癌经典内分泌治疗

来自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9-01-11

与欧美前列腺癌人群不同的是,中国前列腺癌患者中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比例更高。尽管由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激动剂、睾丸去势手术和非甾体类/甾体类抗雄药物单独或联合使用已经成为治疗前列腺癌的经典方案,但如何针对前列腺癌的不同阶段、不同治疗目的、不同病理类(亚)型及不同患者采用安全合理的内分泌治疗方案仍需引起医患双方的高度重视。


本篇精简2018年我国《前列腺癌经典内分泌治疗安全共识》,多角度推荐前列腺癌患者经典内分泌治疗的原则意见。

网站.jpg

一、条件保障


1.医院保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应该在专科(泌尿外科或泌尿肿瘤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由于前列腺癌大都病程长且复杂多变,推荐开展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医院应该具备多学科会诊机制及疑难危重病例多学科讨论机制。同时,医院应具备处置前列腺癌患者肿瘤相关及内分泌治疗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机制。此外,有条件的单位,建议组建前列腺癌多学科诊疗团队(MDT)和专科护理团队,进一步保证前列腺癌及内分泌治疗的全程一体化管理。


2.科室管理


开展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科室,应该具备制定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疾病阶段的规范化内分泌治疗方案的临床决策能力;应该具备保证包括内分泌治疗在内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案顺利实施的临床执行能力;应该具备保证及时有效处理内分泌治疗不良事件的临床应急处理能力;以及开展针对不同治疗目的、不同前列腺癌阶段内分泌治疗新方案的临床探索能力。


3.医护人员的配置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要求专业的医护人员,他们必须熟练掌握前列腺癌疾病特点、内分泌治疗适应证/禁忌证、内分泌治疗方案选择和剂量疗程制定、内分泌治疗毒副反应的防治等。同时,做好患者的身心健康教育,最终保证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安全。


4.患者的教育及管理


应重视内分泌治疗患者的教育及全程管理,方能保证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的连续性。建议建立规范完善的患者随访制度,对前列腺癌患者全程治疗进行随访监管,为医患双方提供疾病信息和身心支持,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对内分泌治疗的依从性。


二、实施操作方案选择


1.治疗前患者评估


推荐前列腺癌患者在确定内分泌治疗方案前均需完成对患者身体和疾病基线状态的评估。推荐所有患者在确定治疗方案前利用磁共振成像(MRI)、骨显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甚至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ETCT(MA-PETCT)、MRI等检查手段及肿瘤相关血生化指标如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睾酮等,准确全面评估肿瘤状态。


推荐采用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或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的风险评估模型评估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疾病风险。


推荐参考现有标准评估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肿瘤负荷状态,并鼓励有条件的中心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肿瘤负荷评估标准。


同时,强调针对可能长期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尤其是合并骨转移患者骨质密度(DEXA)和骨折风险(FRAX)的评估,以及心脑血管和代谢等基础疾病的评估。


2.局限性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适应证和方案的合理化选择


针对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需根据患者的复发风险决定是否同期联合内分泌治疗及内分泌治疗的疗程。低危患者根治性放疗时,无需联合内分泌治疗;中危患者根治性放疗时建议同期联合短疗程内分泌治疗;高危患者根治性放疗时建议同期联合长疗程内分泌治疗。


对于根治术后淋巴结阳性的患者,推荐长疗程辅助内分泌治疗;对于根治术后具有其他不良因素的患者,大部分专家建议术后应及时全面评估患者肿瘤复发风险。对高复发风险患者,应在充分考虑患者身体状况和意愿后,尽早制定个性化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多数专家推荐长疗程内分泌治疗或辅助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


前列腺癌根治术前的新辅助治疗应在患者充分了解其潜在获益以及安全性风险的情况下,选择适当患者人群应用。对于根治性放疗的患者,放疗前的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值得推荐,并建议可以考虑6个月的内分泌治疗疗程。


在不具备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情况下,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在充分评估风险的基础下可选择单独内分泌治疗。


3.根治性治疗后生化复发患者内分泌治疗适应证和方案的合理化选择


对于接受补救性放疗的根治术后生化复发患者,推荐同期联合3个月单纯去势治疗或2年大剂量比卡鲁胺口服,以增加补救性放疗的疗效。若考虑长疗程内分泌治疗,间歇内分泌治疗也有相当的临床疗效。同时,对根治术后生化复发患者单独使用内分泌治疗的长期疗效需要更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4.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适应证及方案合理化选择


去势联合雄激素阻断的内分泌治疗应该作为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去势和手术去势疗效相当,但手术去势具有不可逆性,而且会对患者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将药物去势做为临床首选。


针对多种不同的联合内分泌治疗方式,在临床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体力状态、基础疾病、肿瘤负荷、肿瘤分子表型、药物的毒副反应、患者经济状况及意愿等因素,尽量做到精准的个性化治疗。


5.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内分泌治疗适应证


在CRPC阶段,无论是否接受其他治疗,患者都应该继续维持去势治疗。


三、临床操作


1.手术去势的规范化操作及安全性


前列腺癌患者的双侧睾丸切除手术需严格按照《吴阶平泌尿外科学》或《Campbell泌尿外科学》手术操作步骤进行,要求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和评估,并详细告知患者家属该手术的必要性及危险性。同时,术中规范化手术操作,完整剥除睾丸实质无残留,结扎止血确实,严防术中术后出血及阴囊血肿形成。此外,对于高转移负荷患者,建议在患者转运、麻醉及复苏过程中要重视防止病理性骨折等危险的发生。


2.药物去势的护理规范化操作及安全性


进行去势药物注射前,护士需仔细检查药物包装是否完整、注射针头是否弯曲、药物是否在有效期内等。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和“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注射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使其了解注射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消除对治疗的紧张和恐惧,首次接受注射的患者,详细询问过敏史,按照过敏反应抢救预案和流程充分准备抢救器材和药品。请严格按照不同类型和剂型药物说明书上操作流程完成药物的配置和注射过程。


四、疗效评估


1.生化指标评估


(1)PSA:接受内分泌治疗期间,应规律检测PSA。结合PSA变化和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综合评估治疗效果。


(2)睾酮:接受去势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都应定期检测血清睾酮水平,以确保维持有效的去势治疗状态。


(3)其他化验:为保证内分泌治疗安全持续进行,建议接受治疗的患者除了在治疗前检测血红蛋白、碱性磷酸酶及其他生化指标外,在治疗期间应每3~6月或出现病情进展或相关症状时及时复查有关指标。


2.影像指标评估


在按照常规影像指标评估原则对不同疾病阶段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评估以外,对一些可能接受新的治疗方案的前列腺癌患者,鼓励采用包括PSMA-PETCT、whole-boby MRI等新兴检测技术更加精准地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3.患者报告结局


患者报告结局(PROs)是来自患者自我评价内分泌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在内分泌治疗过程中,需要重视PROs的记录和分析。PROs仍然算是新鲜事物,鼓励大家组织力量开展多中心研究,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前列腺癌患者报告结局测量工具(PROMs)。


4.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


(1)急性不良事件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急性不良事件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对于高龄、慢性贫血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推荐首选药物去势治疗;已有骨转移脊髓压迫或肿瘤相关梗阻性肾病的患者,以及年老体衰、合并症严重的患者,选择药物去势时,为避免血清睾酮水平一过性升高可能导致的病情加重,在接受药物去势治疗前常规使用非甾体类抗雄药物进行2~3周的预处理。


(2)骨质疏松与骨不良相关事件


内分泌治疗前,建议行骨质密度测定(DEXA检查)以了解患者骨质基线水平,并在治疗后每1~2年进行骨质变化监测。同时,建议适当体育锻炼,戒烟酒、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


此外,推荐采用WHO的FRAX量表评价骨折风险,并建议骨折风险高的患者(>3%)在内分泌治疗同时联合唑来膦酸或地诺单抗治疗防治骨质疏松骨折发生。若以预防或纠正骨质疏松为目的使用唑来膦酸时,推荐每6~12个月输注1次即可;若以延缓SREs为治疗目的使用唑来膦酸时,推荐每月输注1次标准剂量,并建议用药前评估下颌骨坏死风险和肾小球滤过功能,以保证患者安全。


(3)代谢相关不良事件


①潮热:接受内分泌治疗期间出现潮热副作用的患者,一般不需要给予特殊处理,特别严重者可适当使用药物治疗。


②糖/脂代谢异常及代谢综合征:由于前列腺癌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并不少见,这类患者在接受内分泌治疗后其代谢异常加重的可能性大。因此,在启动内分泌治疗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病史,并在病史中予以记录;对于术前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患者,治疗前应详细了解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使用情况及肝肾功能等;接受内分泌治疗期间,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并适当锻炼,保持体重;内分泌治疗后,应对患者血糖密切监测,尽早发现糖尿病并进行干预治疗;必要时应用降脂药物纠正脂代谢异常;对于合并代谢综合征或糖尿病的患者,内分泌治疗期间,应积极监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必要时请内分泌专科医师协助会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③贫血: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贫血多为正色素性贫血,一般无需处理,贫血严重但骨髓造血功能正常者,可考虑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④乏力、肌肉萎缩及活动障碍:要重视内分泌治疗前的患者心理干预,推荐患者摄入优质蛋白饮食,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条件的患者可选择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适当体育锻炼或制定适合个体的自我监督锻炼。


(4)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针对没有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期间,建议调节饮食和锻炼控制体重和体重指数;戒烟;高血压患者同时控制血压;定期监测血糖和血脂改变,早期发现糖尿病并采取适当治疗。对于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者,应根据美国心血管协会指南,建议患者采取调节饮食、减少饱和脂肪及胆固醇摄入、控制体重、戒烟,并积极控制高血压,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等综合防治措施,特别建议合并症较重的患者应在治疗期间同时在泌尿外科、肿瘤科和心血管内科就诊,必要时申请联合会诊。


(5)性功能异常


在开展内分泌治疗之前,医护人员需仔细评估患者的勃起功能和影响性功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深入了解患者夫妻双方对性功能的需求,并向夫妻双方详细解释治疗对性功能必然的影响,使其达到充分的心理认知。对有性功能需求的患者,可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间歇内分泌治疗,其他选择包括服用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负压缩窄装置以及阴茎假体植入等。


(6)身心(精神)改变


医护人员需加强患者心理干预,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要,让患者在家人的支持下提升其生活质量。推荐抗阻练习结合有氧运动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不推荐内分泌治疗同时口服雌二醇。


(7)其他非特异性改变


胆红素高于1倍ULN,或AST/ALT>1.5倍ULN且ALP>2.5倍ULN时,应尽量避免或谨慎使用具有肝毒性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对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在用药期间建议定期复查肝功能,若肝功能损害加剧,应更换内分泌治疗药物类型或终止治疗,优先考虑保肝治疗。


来源:中国医促会泌尿健康促进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泌尿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前列腺癌经典内分泌治疗安全共识(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8,23(4):248-258.

 

下一篇
【专家论坛】邢氏新膀胱理论及实践
根治性膀胱切除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术式,尿流改道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的后续步骤,目前大多通过开放手术实施,在较大的医疗中心也可在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下完成。尿流改道可分为非可控性尿流改道与可控性尿流改道,前者有输尿管皮肤造口、回肠通道术、结肠通道术等手术方式,而可控性尿流改道又分原位可控膀胱替代(如原位新膀胱)与异位可控膀胱替代(如经皮可控膀胱、尿液直肠改道等手术)。采用何种尿流改道方式要取决于患者的全身状况、疾病的具体情况、术者的经验和习惯等,目前可控性尿流改道中原位新膀胱应用最为广泛,多采用回肠构建。原位回肠新膀胱构建形式有很多种,如Hautmann新膀胱、Studer新膀胱、T形回肠新膀胱术(T Pouch)、邢氏新膀胱等。本篇将重点介绍邢氏新膀胱构建理论基础,以及构建方法与技巧。1.邢氏新膀胱构建的理论基础(1)基本原则早在1993年,HOHENFELLNER等研究犬类的内脏平滑肌发现回肠比结肠伸展性更好。早期的尿动力研究表明回肠构建新膀胱比结肠和胃顺应性好、压力低,在同样的最大容量下,回肠储尿囊内压力明显低,而且回肠储尿囊中黏膜萎缩比大肠更明显,减少了尿液成分的吸收。同时,结肠和胃均存在肿瘤生长的风险。因此,我们选择回肠作为邢氏新膀胱材料。原位新膀胱构建原则是储尿囊有充足的顺应性,在充盈尿液的时候保持低压的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目前主流做法是将回肠去管化,再折叠呈球形。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59年GOODWIN提出的,后来KOCK进一步动物实验验证。研究表明两组均用40 cm回肠构建成球形,一组去管化,一组没有去管化,去管化后新膀胱内压力明显低,没有去管化的新膀胱随着尿液增加,膀胱内压力上升明显,将肠管去管化后构建成球形,折叠的越多,越接近球形的容量,容积越大。因此,我们在构建邢氏新膀胱时采用去管化,然后折叠呈球形。(2)输入袢吻合术式选择Studer膀胱最早是STUDER在1989年报道,Studer膀胱应用了一段未去管化的顺蠕动肠管作为输入袢以防止尿液反流,STUDER教授认为一段合适的顺蠕动回肠输入袢能够有效防止患者腹压排尿时尿液反流。这种术式构建方式因更加简单有效、可以不用吻合器、能够适用较短的输尿管,逐渐成为美国应用最广泛的原位新膀胱构建方式。最早,Studer膀胱输入袢长约20 cm,后来STUDER教授改进术式认为15 cm左右的输入袢抗反流效果相当。我们在构建邢氏新膀胱时也采用输入袢作为抗反流机制。然而不同的是,邢氏新膀胱采用两个顺蠕动输入袢。采用双输入袢后,术中可以不用过度游离左侧输尿管,左侧输尿管可以与输入袢原位吻合,可以更好地保护左侧输尿管血供。在2013年,STUDER团队回顾分析了74例单侧或双侧输尿管回肠输入袢吻合口狭窄的病例,发现左侧吻合口狭窄率是右侧的2倍,这与左侧输尿管血供受损以及左侧输尿管受压长期慢性缺血有关。关于输尿管与输入袢的吻合有很多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抗反流术式,如Le Duc法、输尿管末端乳头法等;一类是非抗反流术式,如Bricker法、Wallace法等。到底采用抗反流还是非抗反流的手术方式,学术上尚有争论。通常认为,抗反流吻合在高压力储尿囊中是有意义的。STUDER等发现影像学上的尿液反流在无菌的低压储尿囊和感染的高压储尿囊中所产生的后果不同,并且由于排尿时腹压同时作用于肾盂、输尿管和储尿囊,可以使压力平衡抵消,其实际的反流率要比影像学上的低。抗反流吻合口的狭窄发生率比直接吻合法高出2倍多,由于狭窄和梗阻所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而抗反流吻合所带来的益处又不肯定,在低压储尿囊前提下,抗反流吻合后期吻合口狭窄对上尿路的危害实际上超过了其抗反流作用对上尿路的保护价值。因此,非抗反流的直接吻合法更受推崇,邢氏新膀胱在构建时采用输尿管与输入袢端端吻合的方式。2.邢氏新膀胱构建的方法邢氏新膀胱的具体构建方法如图1,距回盲部约30 cm向近端截取回肠约60 cm,回肠断端用吻合器侧侧吻合。将已截取的回肠近端10 cm移至远端,作为右侧输入袢,之后将中间40 cm肠管去管化,U型缝合后反折缝合成球形。将双侧输尿管末端纵行剖开1.5~2.5 cm与双侧输入袢端吻合,之后将Pouch尿道吻合。图1:邢氏新膀胱构建模式图邢氏新膀胱术的创新点有:一是术中无需将输尿管穿过骶骨岬前与输入袢吻合,输尿管可以原位分别与输入袢进行端端吻合,使手术较简便;二是双侧输入袢均以顺蠕动的形式与储尿囊结合,有一定抗反流的作用,防止尿液逆流致肾积水及肾盂感染,能维持正常的上尿路形态与功能;三是由于末端输尿管剖开后直接与肠管吻合,吻合口较宽敞,有效地避免了吻合口狭窄。邢氏新膀胱的膀胱近似球形,维持了膀胱的低压和顺应性。虽然邢氏新膀胱在构建时需要将输入袢的10 cm回肠从左侧移至右侧,但此过程无论开放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只需10 min左右的时间,而由于输尿管保持在原位,简化了手术流程,降低了手术难度,更适合腹腔镜下操作。3.全腹腔镜下邢氏新膀胱构建的技巧开放手术时,很容易通过无影灯观察到肠系膜血管弓,在腹腔镜下肠系膜血管则很难观察,我们在术中创新性采用另一套腔镜光源系统在背侧照射肠系膜,将腹腔镜光源调暗,能够清晰的看见肠系膜动脉(图2)。超声刀在处理肠系膜血管中有独特优势,能够闭合血管,用慢档效果更好。为清除肠管内的细菌,可向肠管内注入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注射液。图2:腹腔镜下观察肠系膜动脉恢复肠管的连续性可采用3-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或用吻合器侧侧吻合。要注意吻合口要足够通畅,否则,术后会出现不全肠梗阻。如图3所示,腹腔镜下用吻合器吻合时,要尽量向上提拉肠管,也可用吻合器连续切割两次,以保证吻合口足够大。图3:恢复肠管的连续性,A 腹腔镜下吻合器作侧侧吻合,尽量向上提拉肠管;B 吻合器封闭吻合口时,尽量截取少量肠管原位回肠新膀胱在手术过程经常遇到的困难,一是新膀胱与尿道吻合口有张力。遇到此情况是可将回肠系膜根部的腹膜打开,向上游离松解系膜。在腹腔镜手术时可通过降低气腹压力,如降至8 mmHg,来减轻吻合的张力。如果依然新膀胱与尿道张力大可将中间40 cm回肠折叠呈U型,再和尿道吻合。文献报道U型Pouch临床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而术前PSA正常的男性患者,可保留前列腺尖部的部分包膜,将新膀胱直接与前列腺包膜吻合,这样不但降低了吻合难度。同时,也有利于保留尿道外括约肌与血管神经束,对术后尿控功能及性功能的恢复有好处。二是腹腔镜下构建膀胱困难。缝合最长的一段是将肠管去管化后,将肠管先“U”字型缝合。我们的方法是先将此约20 cm肠管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4~5针,然后由助手提起两端缝线,使之有一定张力,再用3-0倒刺线连续缝合。每缝4~5针时收紧缝线,这样既可缝合得严密,又节省时间。如术中发现所截取的肠管血运不好,要仔细观察其蠕动情况,也可用剪刀减去一小块组织,观察是否有新鲜血流出。若证实血运确实不好时,要果断地切除,以防术后新膀胱缺血坏死。来源:邢念增,王明帅.邢氏新膀胱理论及实践(附光盘)(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8,23(4):241-243.
201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