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干货】肾癌常见病理分类和临床表现

来自  大家泌尿  2019-01-22

肾细胞癌(RCC,简称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和膀胱癌,占泌尿系统肿瘤第三位。

t018533af24fef48b17_副本.jpg

绝大多数肾癌发生于一侧肾脏,双侧肾癌(异时或同时)仅占散发性肾癌的2%~4%。肾肿瘤常为单发肿瘤,其中10%~20%为多发病灶。多发病灶病例常见于遗传性肾癌以及乳头状肾癌的患者。肿瘤瘤体大小差异较大,常有假包膜与周围肾组织相隔。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是2016年WHO第四版肾脏肿瘤分类标准:


表1:2016年WHO肾脏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类

1.jpg

1.常见肾细胞癌病理类型特征


(1)透明细胞癌


透明细胞癌(ccRCC)是最常见的肾癌病理亚型,约占肾癌的60%~85%。双侧肾脏发病率相等,少于5%的病例可呈多中心性发生或累及双侧肾脏。


①表现:为肾皮质内实性球形结节,与周围肾组织界限清楚或不清,可见假包膜;因癌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脂质,切面呈金黄色;肿瘤中常见出血、坏死、囊性变,而呈现多彩状外观,偶见钙化或骨化。


②组织病理学:癌细胞胞质透明或嗜酸性,胞膜清楚;组织中可见小的薄壁血管构成的网状间隔;肿瘤细胞呈巢状和腺泡状结构;呈肉瘤样分化的肿瘤区域中可见到瘤巨细胞,呈横纺肌分化的肿瘤细胞可见到宽的嗜酸性胞质伴有偏位细胞核,可见突出核仁,提示预后不良;部分肿瘤中可见坏死、纤维黏液样间质及钙化、骨化。


③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CK8、CK18、vimentin、CA IX、CD10和EMA阳性。


(2)乳头状肾细胞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约占肾癌的7%~14%,病变累及双侧肾脏和多灶性者较透明细胞癌多见,就诊时大多数病例处于Ⅰ期。


①表现:多呈灰粉色,出血、坏死、囊性变多见。


②组织病理学:根据组织病理学改变将其分为Ⅰ型和Ⅱ型两个亚型。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或小管状结构,乳头核心可见泡沫状巨噬细胞和胆固醇结晶;肿瘤细胞较小,胞质稀少(Ⅰ型)或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瘤细胞核分级高(Ⅱ型),可见坏死、肉瘤样分化及横纹肌样分化区域。研究显示,Ⅰ型PRCC患者生存期明显优于Ⅱ型患者。


③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与ccRCC相似,现有的研究认为,乳头状肾细胞癌CK7呈阳性,P504S阳性率较高,且Ⅰ型较Ⅱ型阳性率为高。


(3)嫌色细胞癌


嫌色细胞癌(CRCC)约占肾癌的4%~10%。


①表现:肿瘤无包膜但边界清楚,大小4~20 cm,切面呈质地均一的褐色,可见有坏死,但出血灶少见。


②组织病理学:肿瘤呈实体性结构,可出现灶状钙化及厚纤维间隔;与透明细胞癌不同,瘤体中的血管为厚壁血管,而非薄壁血管;瘤细胞体积大,呈多角形,胞质透明略呈网状,细胞膜非常清晰(嫌色细胞),亦可见嗜酸性胞质的瘤细胞,瘤细胞核的核周空晕是此型的特征之一,并可见双核细胞;Hale胶体铁染色示肿瘤细胞质呈弥漫阳性。近年来,研究发现嫌色细胞癌存在嗜酸细胞型亚型,其组织学特征包括:小细胞伴有纤细的嗜酸性颗粒状胞质;嗜酸性细胞位于细胞巢的中央,而胞质苍白的细胞位于细胞巢的周边处;细胞核不规则皱缩,染色质凝聚呈块状,可见双核细胞和核周空晕;也可见圆形的细胞。


③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CK7阳性,CD117阳性,vimentin阴性,CMA弥漫阳性,lectins和parvalbumin阳性,肾细胞癌抗原弱阳性,CD10阴性。


④特殊染色:胞质呈Hale胶体铁阳性反应。


(4)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细胞性肿瘤


在2016年之前的版本,这一肿瘤被称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肿瘤由无数的囊肿组成,囊壁含单个或簇状透明细胞,无膨胀性生长;形态与透明细胞癌(G1/2)不能区分,无坏死、脉管侵犯及肉瘤样分化。需与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广泛玻璃样变、出血以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相鉴别。免疫表型与ccRCC相似。


(5)集合管癌和肾髓质癌


Bellini集合管癌(carcinoma of the collecting ducts of Bellini)是指来源于Bellini集合管的恶性上皮性肿瘤;肾髓质癌(renal medullary carcinoma)来源于近皮质区的集合管,患者几乎均伴有镰状细胞性血液病。两者从大体及组织学表现有一定相似性。


①表现:两者均发生于肾中央部分,切面实性,灰白色,边界不清,可见坏死。


②组织病理学:需要指出的是,Bellini集合管癌常为排除性诊断,肿瘤部位对于作出诊断很重要,组织学上可见不规则的小管状结构,细胞高度异型性;肾髓质癌镜下呈低分化的、片状分布的肿瘤,瘤细胞排列呈腺样囊性结构,瘤体内可见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可见镰状红细胞。


③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两者常见的免疫组化组合包括PAX2、PAX8、OCT3/4、SMARCB1/INI1、P63。


2.临床表现


肾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这些临床表现有些是肾肿瘤本身直接导致的,有些可能是由于肾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或转移灶所产生。由于健康体检越来越普及,来医院就诊的多数肾癌患者通常是由影像学检查无意中被发现。在临床中,早期肾癌往往缺乏临床表现。当经典的肾癌三联征:血尿、腰痛和腹部包块都出现时,约60%的患者至少已达T3期;当出现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时,提示可能合并左肾静脉瘤栓。因此,早期诊断RCC具有重要意义。


(1)副瘤综合征


临床表现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所在部位直接引起,而是由于肿瘤分泌的产物间接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的机体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及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被称为副瘤综合征。


肾癌患者副瘤综合征发生率约30%,表现为高血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红细胞增多症、肝功能异常、高钙血症、高血糖、神经肌肉病变、淀粉样变性、溢乳症、凝血机制异常等。出现副瘤综合征的患者预后更差。


(2)转移性灶引起的症状


部分肾癌患者是以转移灶的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就诊,如骨痛、骨折、咳嗽、咯血等。体格检查发现包括颈部淋巴结肿大、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及双下肢水肿等,后者提示肿瘤侵犯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可能。


在转移性肾癌患者中,常见的转移脏器及转移发生率依次为:肺转移(48.4%)、骨转移(23.2%)、肝转移(12.9%)、肾上腺转移(5.2%)、皮肤转移(1.9%)、脑转移(1.3%)、其他部位等(7.1%)。

 

下一篇
【专家论坛】肾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切除范围的变迁
肾癌,即肾细胞癌,是成人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3%。手术是局限性肾癌和局部进展性肾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和保留肾单位手术。本篇就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切除范围的历史变迁做一探讨。1.对肾癌的认识首先回顾一下医学界对肾癌的认识过程。KONIG于1826年第一次准确地描述了肾脏肿瘤,1855年ROBIN检查了来自肾脏的实体肿瘤并得出肾癌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结论。WALDEYER于1867年证实了这一结论。但是,GRAWITZ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些肾脏肿瘤起源于肾脏内的肾上腺巢,并推出了一个新名词“struma lipomatodes aberrata renis”。他的这一组织学概念被随后的研究者采纳,而同时期的病理学家们也同意肾脏肿瘤源于肾上腺的观念,从而使得对肾肿瘤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混乱。直到1903年,ALBARRAN和IMBERT才澄清了肾肿瘤的组织病理学概念,随后WOLFF进一步明确了肾肿瘤的组织学。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肾脏恶性肿瘤可以源于肾脏的各个组织学结构,包括上皮组织、间叶组织、神经内分泌组织等。肾细胞癌(RCC)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包括许多起源于肾单位各个不同部位的组织学亚型,每个亚型都具有独特的遗传基础和肿瘤生物特性。2.最初的肾切除术随着对肾癌认识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总结,肾癌根治术切除范围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期间伴随着争鸣与探索。1869年8月2日,第1例有计划的人肾切除术由Heidelberg大学外科教授GUSTAV SIMON教授实施,手术对象是一位患有输尿管尿瘘的女患者,术后患者存活并获得治愈。世界上第1例经腰部切口肾恶性肿瘤肾切除术由LANGENBUCH于1875年实施,1876年KOCHER实施了第1例经腹部切口巨大肾肿瘤肾切除术。由于当时对肾癌认识的局限性,并未对肾癌手术的切除范围进行研究。肾切除术的主要指征也并非肾癌,而是以肾结石、游走肾、肾脓肿、输尿管尿瘘和肾积水等为主。在此阶段,经腰部切口行肾切除术被认为是肾恶性肿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903年GREGOIRE报告了经腰部切口行肾肿瘤肾切除的范围:连同肾周脂肪囊、肾上腺和邻近淋巴结整块切除肾肿瘤,这被认为是现代根治性肾切除术概念的首次提出,但其后并未广泛采用。1926年CHUTE提倡经腹腔途径行肾肿瘤切除手术,原因在于经腹途径更加容易显露肾蒂并可以立即结扎,降低了外力压迫肿瘤造成转移的危险,减轻了创伤,此外还能够对肾上腺进行探查。总的来说,这个阶段的肾癌手术还处于探索期,由于对肾癌认识存在误区,缺少严格统一的手术和随诊方案,以及统计学方法的缺陷,没有能够提出一种具有显著优势并被普遍接受的手术方法。在此阶段,大多数医师仍采用经腰部切口行肾切除术,尽管完全性肾切除术是肾恶性肿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仍有高达33%的患者在1年之内死亡,65%的患者在5年之内死亡。3.经典的根治性肾切除术1949年ROBSON开展了他的第1例经胸腹联合切口根治性肾切除术(RN),并于1963年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首次提出“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概念,切除范围包括:肾周筋膜、肾周脂肪、患肾、同侧肾上腺、肾门淋巴结及髂血管分叉以上输尿管,62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56%,5年生存率为48%。随后,ROBSON于1969年更新了该项研究的结果,证实与单纯性肾切除术治疗相比,根治性肾癌切除术使肾癌得5年生存率提高了14%(66%vs.52%),且手术死亡率仅3%。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肾癌生存与浸润程度(分期)和分级相关的人。ROBSON认为这一生存改善的原因在于:在游离肿瘤之前首先阻断肾蒂、同时切除了肾周脂肪以及区域淋巴结(阳性率高达22%)。此后,根治性肾切除术作为肾癌治疗的标准术式被国内外泌尿外科医师采纳,是目前惟一得到公认可能治愈肾癌的方法。2001年PANTUCK等总结了美国肾细胞癌的流行病学变化,将肾细胞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提高首先归功于广泛采用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肾癌。事实上,ROBSON的肾癌根治性切除术被普遍认同与当时的肾癌流行病学有关。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肾癌的诊断依赖于经典的肾癌三联征:肉眼血尿、腹部包块和疼痛,而三联征的出现意味着肾癌已经处于晚期。因此,当时的肾癌分期普遍偏晚,肿瘤体积较大,必须将肾脏根治性切除并且包括相邻的组织和器官,如区域淋巴结和同侧肾上腺。然而,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等)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肾癌的流行病学发生了明显改变,更多无症状的肾癌被早期诊断,并再次显著改善了肾癌的5年生存率。因此,有研究开始质疑是否还需要扩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的切除范围,是否有必要同时切除同侧肾上腺以及进行淋巴结清扫。4.是否切除同侧肾上腺1969年ROBSON强调同侧肾上腺整块切除的根治性肾切除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此后肾上腺切除成为肾癌外科治疗常规。但1986年,ROBEY等回顾性分析了25例根治性肾切除术与27例保留肾上腺的肾癌根治术结果,发现两组生存率并无显著差异。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陆续有研究对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时常规肾上腺切除提出质疑,产生了“保留肾上腺”的概念,即仅对有指征的肾细胞癌患者行肾上腺切除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采用保留肾上腺的根治性肾切除术。肾上腺切除率从1995年的40.1%降至2004年的34.8%:其中,肿瘤>7 cm者50.8%,<4 cm者30.1%。总的肾上腺转移率为1.4%:肿瘤>7 cm、4~7 cm以及<4 cm者,转移率分别为3.2%、0.89%和0.63%;上极肿瘤和中下极肿瘤分别为2.1%和1.0%。肿瘤>7 cm和脂肪浸润是肾上腺转移的危险因素。在一个纳入11个相关研究的综述中,肾上腺受累的发生率为1.4%~7.8%,但其中的绝大多数作者不建议对局限性肾癌同期行肾上腺切除术。(1)T1a期肾癌有研究表明对于T1a期肾癌,肾癌根治术切除同侧肾上腺不仅没有提高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反而与预后不良相关。该研究纳入1651例T1a肾细胞癌患者,RN时肾上腺切除率为30%。切除肾上腺者,其10年死亡率为26%,高于保留肾上腺组的20%。RN时切除同侧肾上腺是总生存率不良的预测因子(医源性孤立性肾上腺)。(2)局部进展性肾癌一篇荟萃分析纳入4018例患者局部进展性肾癌,同时切除肾上腺者1541例,肾上腺受累者仅占,2.2%。术前肾上腺受累的CT诊断率高达97%。术后发生同侧肾上腺转移42例,对侧转移87例,双侧18例,总计147例(3.7%),发生同侧或对侧转移的风险一致。同时,切除肾上腺并未降低术后肾上腺转移的风险。高分期肾癌发生同侧肾上腺转移的风险增加,然而,根治术的同时行肾上腺切除术并没有改善肿瘤特异性生存期。荟萃分析也发现根治术联合肾上腺切除术与单纯根治术相比并无总生存率差异。(3)AUA及EAU指南推荐RN行肾上腺切除指征影像学提示肾上腺转移或增大,术中发现肾上腺受侵。其他有报道的肾上腺切除指证包括肾癌病灶占据整个肾脏或局部进展型肾癌;肾肿瘤>7 cm,肿瘤位于肾上极等。无肾上腺转移的临床依据时,肾上腺切除术并无生存获益。肾癌肾上腺转移时行肾上腺切除提示预后不良并偶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术后病理证实肾上腺转移则应进一步行内科治疗。5.是否行淋巴结清扫1977年MARSHAN等提出在作根治性肾切除术时同时应作区域淋巴结清除术的范围。作右侧根治性肾切除术时,要切除包括腔静脉外侧、前及后方,以及主动脉和腔静脉之间的淋巴结。淋巴结清除术可从右侧隔脚开始,沿腔静脉向下,直到分叉处。另外,因为主要的淋巴管道在腰大肌表面,故还须切除腰大肌表面的淋巴脂肪组织。在作左侧根治性肾切除时,应切除左侧腰淋巴结,左侧膈淋巴结和主动脉前淋巴结。当扩大淋巴结清扫(LND)时,主动脉与下腔静脉间淋巴结也应切除。也有主张局部性LND即切除肾蒂附近淋巴结,目的不是根治而在于分期。还有主张不进行淋巴结清除术。根据切除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区域/肾门淋巴结清扫和扩大淋巴结清扫,也即完全性淋巴结清扫术和部分性淋巴清扫术。有研究对二者进行比较,肾癌根治性肾切除术511例,分为两组:完全性淋巴结清除组320例、部分性淋巴结清除组191例,结果显示:完全性淋巴结清除组5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66.0%和56.1%,部分性淋巴结清除组为58.0%和40.9%。完全性淋巴结洁除术者生存率优于部分性淋巴结清除组,但在高分期则无显著差异。CAPITANIO等通过7年的随访,证实对于pT2a~pT2b期和巨大肿瘤(>10 cm)肾癌患者而言,切除的淋巴结数量对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具有独立的保护效应。SCHAFHAUSER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对肾切除术联合扩大LND、肾切除术联合肿大淋巴结LND和单纯肾切除术的生存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系统的扩大LND能够改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和58%、61%和50%以及65%和44%,而且扩大LND组中T3~T4比例更高,高级别肾癌更多。局部进展期肾癌是淋巴结浸润的一个危险因素。对于pT3c~pT4期肾癌患者而言,切除的淋巴结数量对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也具有独立的保护效应,每多切除一个淋巴结,癌特异生存(CSS)和无转移性进展生存率就会大致增加10%。因此,由于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大以及可能带来肿瘤控制生存获益,对于局部进展性肾癌,或具有预后不良的病理学特征如高Fuhrman分级、肉瘤样变或肿瘤坏死等,应考虑行淋巴结清扫术。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EORTC)2009年报告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中772例临床局限无转移肾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接受完全性淋巴结清除术383例、未行淋巴结清除术389例。病例选择完全随机,结果发现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346例完全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332例无淋巴结转移。两组的总生存率、疾病进展时间,以及无进展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最近一项综述分析了近20年肾癌手术LND的研究结果,认为对于T1N0M0以及不伴有预后不良之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的肾癌,LND并不能提供分期和肿瘤控制的获益。唯一一项大型随机控制实验(RCT)EORTC30881,对于术前诊断T1~3N0M0者,淋巴结清扫阳性率仅4%;RN+LND相比较于RN无生存获益,对T1~2的亚组分析也无生存获益。对30881例研究对象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在长达15年的随访后,对于cT3RCC,RN+LND相比较于RN能够改善总生存期(OS)达15%。LND改善预后可能的机制在于:①治疗作用:清除癌变的淋巴结;②预防作用:清除阴性淋巴结、阻断随后通过淋巴管进行的转移。局限性肾癌根治性手术是否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术LND并无定论。然而,从临床趋势看,由于不能证实对肿瘤控制有益,以及早期、低风险肾癌比例显著增加,美国近十余年来各类肾癌肾切除手术时施行LND的比例已下降至不足5%。RN行LND的意义及指征:影像学怀疑淋巴结转移或术中探查发现淋巴结异常时,可行LND,目的主要在于明确分期和预后;术前考虑局部进展期RCC患者可选择性施行LND,目的在于明确分期;根据最近的研究,目前,尚无法证实LND对RCC患者具有生存获益;如最终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则应与肿瘤内科协商进一步治疗方案。对局限性肾癌和临床(影像学)阴性淋巴结者不需要常规行LND,证据级别为1级。肾癌根治术是否行淋巴结清除,是完全性还是部分性清扫?目前看来还有待更多设计严谨的临床研究来给出准确的结论。6.小结对肾癌的认识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相应的针对肾癌的治疗模式和手术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与调整。目前,肾癌根治性切除术虽然依旧是肾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保留肾单位手术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泌尿外科医师的认同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肾癌根治性切除术,随着肾癌流行病学的变化和更多早期肾癌的发病,以及大样本、高级别循证医学依据的临床研究的实施,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本身的切除范围也不再遵从最初的越大越根治的理念,对于选择性的患者,手术的同时保留肾上腺、缩小淋巴结清扫范围甚至不做淋巴结清扫的方法也得到了支持。在面对具体的肾癌患者时,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身体状态、临床分期分级以及自身手术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评估,利用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保证肿瘤根治性切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加速康复、延长生存时间。相关视频:根治性肾及肾上腺切除术-孔垂泽来源:孔垂泽,姜元军.肾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切除范围的变迁(附光盘)(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8,23(3):165-168.
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