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干货】美国CDC八大推荐,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来自  大家泌尿  2019-01-23

手术部位感染(SSI)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器官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手术部位涉及全身各系统,任何类型的手术均可发生SSI,SSI发病率因手术部位而异,积极预防至关重。2017年,美国CDC基于GRADE标准对SIS预防指南进行了循证更新,给出了包括手术皮肤准备、无菌手术贴膜及预防抗生素使用等的最新推荐。本篇摘要与泌尿科医生最为密切的六大推荐,以供学习。

网站.jpg

1.术前预防性措施


(1)至少在手术前一天晚上,向患者提供淋浴或沐浴(全身)肥皂(抗微生物剂或非抗微生物剂)或防腐剂(IB)。


目前,国内许多医院的病房具备术前沐浴的条件实施,这一措施可以得以推广。


(2)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须遵循已发表的临床实践指南,且应选择合理的给药时机,以保证手术切开时药物在血清和组织中达到杀菌浓度(IB)。


现有SSI相关指南建议:①应在切皮前60 min内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②万古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在切皮前120 min内给药;③也有研究提示在0~30 min内给药预防作用优于30~60 min。


2.术中预防性措施


(3)使用酒精类杀菌剂进行手术前皮肤清洁,除非禁忌(IA)。


目前国内单纯使用不含酒精的Ⅲ型安尔碘进行皮肤消毒者不在少数。更新的2017版SSI指南中通过对近年文献的总结,提出应用酒精。强调如无禁忌证则术前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液常规消毒皮肤,聚维酮碘-酒精、氯己定-酒精可能是目前最佳选择。推荐在大部分手术时,在手术室内应用以酒精为主的消毒液进行消毒。


(4)在清洁和清洁污染的手术中,即使存在引流管,在手术室内缝合切口后,也无须额外追加抗菌药物预防SSI(IA)。


(5)无论是否为糖尿病患者,均应积极控制围手术期血糖水平,血糖目标水平应≤200 mg/dl或11.11 mmol/L(IA)。


血糖水平增高是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一个危险因素,且独立于糖尿病这个因素。与标准血糖目标水平(<200 mg/dl)相比,达到更低血糖水平[80~100 mg/dl(4.44~5.56 mmol/L)或80~130 mg/dl]并无益处。对于非糖尿病患者,更新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是术中术后应该保持血糖稳定,对于非糖尿病患者,目标血糖<11 mmol/L即可减少术后感染可能。


(6)若非需要积极手术干预的发热患者,应维持围手术期患者体温正常(IA)。


大量研究证实,低体温损害了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免疫机制,使得切口感染率升高,维持患者正常体温可降低SSI的发生率。


(7)对肺功能正常、全身麻醉且接受了气管内插管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拔管后立即增加FiO2,可促进组织供氧,维持围术期体温正常并保障充足的循环量(IA)。


以往的观点并不建议采取旨在增加伤口氧含量的措施以预防SSI。近年有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中,患者皮下氧分压显著低于开放手术,而切口感染率也较高。


(8)不推荐在手术部位涂抹抗菌药物(如抗菌药物软膏、水剂、粉剂等)预防SSI(IB)。


参考文献:
[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指南,2017年.
[2]陶一明,王志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指南(2017)》更新解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7):821-824.
[3]叶慧,宗志勇,吕晓菊.2017年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解读(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7,17(7):745-750.

下一篇
​【干货】肾癌常见病理分类和临床表现
肾细胞癌(RCC,简称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和膀胱癌,占泌尿系统肿瘤第三位。绝大多数肾癌发生于一侧肾脏,双侧肾癌(异时或同时)仅占散发性肾癌的2%~4%。肾肿瘤常为单发肿瘤,其中10%~20%为多发病灶。多发病灶病例常见于遗传性肾癌以及乳头状肾癌的患者。肿瘤瘤体大小差异较大,常有假包膜与周围肾组织相隔。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是2016年WHO第四版肾脏肿瘤分类标准:表1:2016年WHO肾脏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类1.常见肾细胞癌病理类型特征(1)透明细胞癌透明细胞癌(ccRCC)是最常见的肾癌病理亚型,约占肾癌的60%~85%。双侧肾脏发病率相等,少于5%的病例可呈多中心性发生或累及双侧肾脏。①表现:为肾皮质内实性球形结节,与周围肾组织界限清楚或不清,可见假包膜;因癌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脂质,切面呈金黄色;肿瘤中常见出血、坏死、囊性变,而呈现多彩状外观,偶见钙化或骨化。②组织病理学:癌细胞胞质透明或嗜酸性,胞膜清楚;组织中可见小的薄壁血管构成的网状间隔;肿瘤细胞呈巢状和腺泡状结构;呈肉瘤样分化的肿瘤区域中可见到瘤巨细胞,呈横纺肌分化的肿瘤细胞可见到宽的嗜酸性胞质伴有偏位细胞核,可见突出核仁,提示预后不良;部分肿瘤中可见坏死、纤维黏液样间质及钙化、骨化。③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CK8、CK18、vimentin、CA IX、CD10和EMA阳性。(2)乳头状肾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约占肾癌的7%~14%,病变累及双侧肾脏和多灶性者较透明细胞癌多见,就诊时大多数病例处于Ⅰ期。①表现:多呈灰粉色,出血、坏死、囊性变多见。②组织病理学:根据组织病理学改变将其分为Ⅰ型和Ⅱ型两个亚型。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或小管状结构,乳头核心可见泡沫状巨噬细胞和胆固醇结晶;肿瘤细胞较小,胞质稀少(Ⅰ型)或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瘤细胞核分级高(Ⅱ型),可见坏死、肉瘤样分化及横纹肌样分化区域。研究显示,Ⅰ型PRCC患者生存期明显优于Ⅱ型患者。③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与ccRCC相似,现有的研究认为,乳头状肾细胞癌CK7呈阳性,P504S阳性率较高,且Ⅰ型较Ⅱ型阳性率为高。(3)嫌色细胞癌嫌色细胞癌(CRCC)约占肾癌的4%~10%。①表现:肿瘤无包膜但边界清楚,大小4~20 cm,切面呈质地均一的褐色,可见有坏死,但出血灶少见。②组织病理学:肿瘤呈实体性结构,可出现灶状钙化及厚纤维间隔;与透明细胞癌不同,瘤体中的血管为厚壁血管,而非薄壁血管;瘤细胞体积大,呈多角形,胞质透明略呈网状,细胞膜非常清晰(嫌色细胞),亦可见嗜酸性胞质的瘤细胞,瘤细胞核的核周空晕是此型的特征之一,并可见双核细胞;Hale胶体铁染色示肿瘤细胞质呈弥漫阳性。近年来,研究发现嫌色细胞癌存在嗜酸细胞型亚型,其组织学特征包括:小细胞伴有纤细的嗜酸性颗粒状胞质;嗜酸性细胞位于细胞巢的中央,而胞质苍白的细胞位于细胞巢的周边处;细胞核不规则皱缩,染色质凝聚呈块状,可见双核细胞和核周空晕;也可见圆形的细胞。③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CK7阳性,CD117阳性,vimentin阴性,CMA弥漫阳性,lectins和parvalbumin阳性,肾细胞癌抗原弱阳性,CD10阴性。④特殊染色:胞质呈Hale胶体铁阳性反应。(4)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细胞性肿瘤在2016年之前的版本,这一肿瘤被称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肿瘤由无数的囊肿组成,囊壁含单个或簇状透明细胞,无膨胀性生长;形态与透明细胞癌(G1/2)不能区分,无坏死、脉管侵犯及肉瘤样分化。需与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广泛玻璃样变、出血以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相鉴别。免疫表型与ccRCC相似。(5)集合管癌和肾髓质癌Bellini集合管癌(carcinoma of the collecting ducts of Bellini)是指来源于Bellini集合管的恶性上皮性肿瘤;肾髓质癌(renal medullary carcinoma)来源于近皮质区的集合管,患者几乎均伴有镰状细胞性血液病。两者从大体及组织学表现有一定相似性。①表现:两者均发生于肾中央部分,切面实性,灰白色,边界不清,可见坏死。②组织病理学:需要指出的是,Bellini集合管癌常为排除性诊断,肿瘤部位对于作出诊断很重要,组织学上可见不规则的小管状结构,细胞高度异型性;肾髓质癌镜下呈低分化的、片状分布的肿瘤,瘤细胞排列呈腺样囊性结构,瘤体内可见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可见镰状红细胞。③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两者常见的免疫组化组合包括PAX2、PAX8、OCT3/4、SMARCB1/INI1、P63。2.临床表现肾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这些临床表现有些是肾肿瘤本身直接导致的,有些可能是由于肾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或转移灶所产生。由于健康体检越来越普及,来医院就诊的多数肾癌患者通常是由影像学检查无意中被发现。在临床中,早期肾癌往往缺乏临床表现。当经典的肾癌三联征:血尿、腰痛和腹部包块都出现时,约60%的患者至少已达T3期;当出现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时,提示可能合并左肾静脉瘤栓。因此,早期诊断RCC具有重要意义。(1)副瘤综合征临床表现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所在部位直接引起,而是由于肿瘤分泌的产物间接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的机体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及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被称为副瘤综合征。肾癌患者副瘤综合征发生率约30%,表现为高血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红细胞增多症、肝功能异常、高钙血症、高血糖、神经肌肉病变、淀粉样变性、溢乳症、凝血机制异常等。出现副瘤综合征的患者预后更差。(2)转移性灶引起的症状部分肾癌患者是以转移灶的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就诊,如骨痛、骨折、咳嗽、咯血等。体格检查发现包括颈部淋巴结肿大、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及双下肢水肿等,后者提示肿瘤侵犯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可能。在转移性肾癌患者中,常见的转移脏器及转移发生率依次为:肺转移(48.4%)、骨转移(23.2%)、肝转移(12.9%)、肾上腺转移(5.2%)、皮肤转移(1.9%)、脑转移(1.3%)、其他部位等(7.1%)。 
201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