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病例】肾上腺复发性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来自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9-02-11

原发于肾上腺的孤立性纤维瘤(SFT)临床罕见,而有关肾上腺恶性SFT的报道则更为鲜有。通过文献检索,目前国外仅有7例,国内也只有6例(包括本例)相关报道。

网站.jpg

【病例资料】


女性,33岁。因“右上腹胀痛20天余”于2012年5月30日就诊。


查体:右上腹可扪及大小约12 cm×10 cm的肿块,表面光滑,中等质硬,无压痛,有一定活动度。右肾区轻度按压痛,叩击痛阳性,左肾区阴性。入院完善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阴性。


血浆皮质醇(8 am、4 pm、12 mm3个时间点)及香草基杏仁酸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


其他化验检查亦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泌尿系彩超


右肾上腺区可探及大小约为12 cm×9 cm的稍低回声,边界清楚,未见明显异常光团,双肾及输尿管、膀胱均未见异常改变。


肾上腺CT(平扫+增强


右侧腹膜后肾上腺区可见一巨大肿块,大小约为12 cm×10 cm,病灶来源待定,平扫可见略低密度影,呈类圆形,周边组织及血管明显受推挤改变,边界清楚,密度尚均匀,增强扫描呈均匀轻中度强化;对侧肾上腺未见明显萎缩及异常密度影(图1)。

图片1.png

图1:肾上腺复发性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影像学检查所见
A、B:平扫可见右肾上腺区巨大低密度肿块,境界清楚,增强可见强化;C:肿瘤位于肾上方,周围脏器受到明显挤压


全身骨平面显像及颅脑磁共振扫描


均示正常。


【诊疗经过】


于2012年6月15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后大体标本:灰白肿物,大小约14 cm×12 cm×6 cm,切面灰白,质中,可见大量坏死物。光镜所见:肿瘤细胞呈梭形,境界不清,弥漫性增生,细胞核大,梭形,圆形或卵圆形,病理性核分裂像约5个/10高倍视野,细胞间可见大量胶原纤维,淋巴细胞散在,出血、坏死易见,小血管增生。免疫组化:CD34(3+),Vim(3+),BCL-2(2+),CD99(散在+),CK(-),EMA(-),S100(-),SMA(+/-),Ki-67(30%+)。通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考虑诊断为:右肾上腺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图2)。

图片2.png

图2:肾上腺复发性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大体观及 [D染色镜下所见
A:切除肿瘤大体观见切面灰白,质中,包膜尚完整;B:光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梭形,排列密集(×100);C:疏松区可见大量红染的胶原纤维,核异型性明显(×200)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1天出院。出院后1月,开始行化疗,每4周1次,连续6次,具体为:异环磷酰胺2.0 g,第1天至第5天连续使用;表阿霉素第1天50 mg,第2天40 mg。连续完成6周期后,患者全身状况良好,复查未见肿瘤复发。


36个月后,患者因产前体检意外发现右肾上腺区占位,肿块大小约为4.0 cm×3.9 cm,故在行剖宫产术1月后再次返我院行腹腔镜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考虑:右肾上腺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复发。术后1月开始行化疗,具体方案及疗程同前,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讨论】


SFT的流行病学特征


SFT又称局限性纤维间皮瘤,是一种少见且病因未明的间叶源性梭形细胞肿瘤,目前普遍认为它起源于一种具有向纤维母细胞等分化潜能的CD34+树突状间叶细胞,并可发生于胸膜外的全身多处器官。


SFT多为良性,但仍有10%~15%为恶性而预后不佳。原发于肾上腺的SFT临床罕见,目前国内外仅有相关个案报告13例,经统计肾上腺SFT的发病年龄从22~72岁不等,女男比例约为1.6:1。多单发,偶可双侧肾上腺同时发病。


SFT的临床表现


其临床表现多与肿瘤体积相关,当肿瘤体积较大压迫周围组织或脏器时可产生疼痛等症状,目前尚未见到因肿瘤出现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肾上腺SFT患者就诊。


SFT的诊断


由于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及肿瘤学标志物,本病在早期常被忽略,CT是诊断SF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平扫主要表现为类圆形、边界较清的软组织肿块,多有较完整包膜,密度表现则与组织内胶原纤维的多少密切相关,肿块出现坏死和出血及不规则钙化时,多表现为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大多表现为中等及以上程度的显著强化,以肿瘤不均匀“地图样强化”较具特征。


病理及免疫化学染色检查是当前确诊SFT的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上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无固定结构的生长方式,肿瘤细胞疏密不均,于细胞疏松区内可见较多粗大的胶原纤维束,部分肿瘤间质还可见薄壁或扩张的多形态血管存在。


免疫组化有助于进一步确诊,在SFT组织中CD34、Vim,CD99及BCL-2呈明显的高表达趋势,而上皮性标志物CK、EMA等均未见表达。其中,CD34阳性表达比率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被认为是诊断SFT特异和必不可少的指标。此外,除了SFT的基本组织形态学外,当镜下还存在肿瘤细胞增殖活跃且分布密集、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4/10高倍视野、肿瘤发生广泛的出血坏死或浸润性生长时则支持恶性SFT的诊断。


本例患者肿瘤直径大,术后肿瘤出现局部复发,结合镜下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上述SFT的诊断标准。


SFT的预后


目前,普遍认为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必要时行术后放疗或化疗。有部分形态学表现为良性SFT的肿瘤组织出现复发、转移等恶变征兆,故仅根据病理结果推断预后是不可取的,长期严密随访至关重要。


另据近年报道,分子靶向药物即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苏尼替尼对恶性程度较高、肿瘤切缘阳性或伴发远处转移的SFT患者可能也有较好疗效。在目前国内外仅有的4例肾上腺MSFT报道中3例患者在术后就出现了局部复发或者远处转移,提示MSFT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虽然,SHOJI等认为对MSFT行根治性切除术并辅助术后放疗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预后生存,但目前仍有待大规模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来源:王梦珍,傅斌,朱科.肾上腺复发性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报告(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9,24(1):81-82.

 

下一篇
【专家论坛】基于阴茎皮肤整形技术平台的隐匿阴茎矫形策略
关于隐匿阴茎的手术治疗,其术式众多,常用的有Devine法、Shiraki法、Sugita法、Johnson法与Brisson法等近10余种,各有利弊,尚无一种手术方式能有效治疗不同类型的隐匿阴茎。隐匿阴茎手术矫正的目的是使隐藏的发育正常的阴茎体获得正常显露,重新分布阴茎皮肤,均匀包裹阴茎体,获得正常的阴茎外观。因此,隐匿阴茎矫形术,是整形手术是以改善阴茎外观为主要目标。隐匿阴茎主要病理改变是阴茎筋膜和阴茎皮肤的发育异常,手术基本原则是解除异常筋膜附着关系。重建阴茎耻骨角和阴茎阴囊角,使阴茎最大程度地显露。基于隐匿阴茎病理及手术基本原则,我中心建立了“基于阴茎皮肤整形技术平台的隐匿阴茎矫形策略”,现重点介绍。1.隐匿阴茎与包茎或包皮过长的鉴别(1)隐匿阴茎隐匿阴茎是一种先天性外生殖器畸形,指原本正常的阴茎被埋藏于皮下,包皮口与阴茎根距离短。病因是由于胚胎发育期间,正常延伸至生殖结节的尿生殖窦远端发育不全所致。外观呈“鸟嘴样”或“山丘样”。按压阴茎周围皮肤可暴露正常的阴茎体,放手后恢复原状。儿童隐匿性阴茎的诊断成立,需要具备5个条件:①阴茎外观似宝塔状;②具有发育正常的阴茎体;③下按阴茎周围组织可显示阴茎全貌,松开后即恢复如初;④需排除其他先天性尿道疾患及海绵体发育不良的阴茎疾患;⑤排除肥胖病因。隐匿阴茎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同时也是泌尿男科医生常见而且必须正确认识的阴茎畸形,是包皮环切手术的禁忌证。因此,临床上要正确区分包皮过长或包茎与隐匿阴茎,尤其是忽视或不了解“轻型隐匿阴茎”患者的诊断和所应选择的治疗方式,草率诊断为普通包茎而行包皮环切术,致使其加深为中、重型隐匿阴茎或形成束缚阴茎,而且由于包皮材料的缺乏给进一步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2)包茎阴茎与阴囊、阴阜之间的夹角称为阴茎角,包括阴茎阴囊角和阴茎阴阜角。包茎:阴茎体外显正常,远端包皮外口窄小,无法翻开显露龟头,呈柱状外观,阴茎角为直角。(3)隐匿阴茎隐匿阴茎:显露不良,阴茎角呈钝角。包茎和隐匿阴茎两者阴茎体发育均正常,只是显露有差异(图1)。图1:隐匿阴茎与包茎的区别2.隐匿阴茎的病理解剖学特点隐匿阴茎病理解剖学改变,主要为阴茎皮肤和皮下筋膜组织的发育异常。阴茎皮下筋膜组织中纤维条索的形成和筋膜纤维脂肪变性,使筋膜组织僵硬,缺乏弹性,进而固缩阴茎体。另一个病理改变,是阴茎皮肤发育异常,包括阴茎皮肤与阴茎体的附着不良,以及阴茎皮肤的不对称分布。包皮口狭窄环是内板和外板的分界线,隐匿阴茎患者狭窄环距离阴茎根部近,导致内板多、外板少的不对称状态。部分患者合并有蹼状阴茎,进而使得阴茎皮肤背侧多于腹侧,具体病变学特点(图2)。图2:隐匿阴茎的病理改变示意图3.隐匿阴茎的临床分型及治疗策略(1)临床分型隐匿阴茎的分型有很多种,具有临床价值的分型可以指导临床治疗。目前,中心依据隐藏程度进行分型,分为轻、中、重3型:①轻度:阴茎部分隐匿于皮下,静息状态下阴茎下垂,背腹侧包皮无缺损或包皮过长者,简单评估为隐匿1/3阴茎体;②中度:阴茎大部分隐匿于皮下,牵拉阴茎头,阴茎体大部分能外露,但放开后很快回缩者,简单评估为隐匿2/3阴茎体;③重度:腹壁平面仅能扪及包皮者,简单评估为隐匿3/3阴茎体。(2)治疗策略手术是治疗隐匿阴茎的最佳途径。以简易的临床分型为基础,去综合评估阴茎皮肤状态,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综合分析评估“包茎”、“阴茎皮肤附着不良”及“阴茎皮肤不对称或缺乏”状态,进行治疗策略的选择(图3)。图3:隐匿阴茎的临床分型及矫形策略手术的关键内容包括:阴茎体脱套后充分延长,阴茎根部与皮下组织固定以及阴茎体皮肤的重新覆盖。手术具体步骤中,“松解皮下筋膜、脱套阴茎皮肤”目的是显露隐藏的阴茎体,“固定阴茎皮肤”目的是防止阴茎体回缩和重新贴合阴茎皮肤。对于轻度、中度的隐匿阴茎,通过“松解”、“固定”、“覆盖”就可以达到满意效果,而对于重度隐匿阴茎,阴茎皮肤整形、覆盖则是手术重点和难点。4.阴茎皮肤整形平台为基础的隐匿阴茎矫形策略正常阴茎外观呈“柱状”,阴茎阴囊角和阴茎阴阜角均为直角,冠状沟至阴茎根部皮肤周径一致,同时阴茎头充分显露,阴茎皮肤平整、紧致不臃肿。而隐匿阴茎外观呈“圆锥状”外观,阴茎角为钝角,狭窄环明显。隐匿阴茎矫形解决的是外观问题,即显露阴茎体、重新分布阴茎皮肤、重建阴茎角。隐匿阴茎术后容易发生长时间组织水肿,尤其是包皮内板极易出现局部臃肿,已被业内人士所公认。因此,阴茎体脱套后阴茎皮肤整形覆盖应尽可能利用包皮外板。如何去整形覆盖才能达到满意外观,是手术难点。基于尽可能使用包皮外板原则,应重点评估外板皮肤是否“充足”,进而建立用于隐匿阴茎矫形的阴茎皮肤整形技术策略(图4)。在阴茎皮肤整形技术平台基础上,通过重建“直角”阴茎角,制定具体个体化的隐匿阴茎矫形方案(图5)。图4:阴茎皮肤整形技术策略示意图图5:阴茎皮肤整形技术平台基础上衍生出的隐匿阴茎矫形方案(1)阴茎外板皮肤“充足”时的策略手术之前进行外板皮肤的初步评估,指压阴茎根部使阴茎体显露出来,观察测量外板皮肤是否足够覆盖阴茎体,在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切除狭窄环以及包皮内板,包皮内板尽量少留,成人保留在5 mm以内,儿童在3 mm以内,这样术后外观平整无臃肿。对于这种状态的隐匿阴茎,我们采取“脱套松解、固定,外板皮肤覆盖”手术步骤,即常规的Devine术式。临床分型中,轻度、中度的隐匿阴茎,其外板皮肤多为“充足”状态。因此,对于轻度、中度隐匿阴茎我们采用Devine术式可以达到较满意的手术效果。(2)阴茎外板皮肤“不足”时的策略隐匿阴茎矫形时必需消除狭窄环,包括纵向切开和完整切除两种方式。部分隐匿阴茎患者包皮外板皮肤短缺,无法覆盖显露的阴茎体,多见于重度隐匿阴茎以及部分中度隐匿阴茎,往往这类患者内板皮肤比较充足。通过脱套、松解,显露出阴茎体后,外板皮肤无法完整覆盖,需要外板之外的皮肤进行“弥补”,包括包皮内板和阴囊皮肤。采用包皮内板弥补时,可以通过将阴茎腹侧皮肤纵向切开的方式有效解除狭窄环,腹侧形成的菱形皮肤缺乏区,可通过背侧包皮内板弥补,如带蒂背侧包皮内板皮瓣翻转法,其中包括侧方扭转方法、Nesbit法。第二种方法是,利用阴囊皮瓣上移弥补。对于阴茎皮肤缺乏,或隐匿阴茎行包皮环切术后,皮肤缺乏,在阴茎体显露后,包皮外板皮肤无法覆盖,可利用阴囊皮瓣上移覆盖阴茎体根部或阴茎体腹侧,达到完整覆盖阴茎体的效果。(3)阴茎阴囊角的成形阴茎阴囊角成形的目的是构建阴茎根部柱状外观,使其成直角外观,同时在阴茎根部腹侧的固定可以有效的防止阴茎体回缩。根据阴茎皮肤缺乏长度及阴囊具体情况决定手术切口,对于合并有蹼状阴茎的情况,于阴茎阴囊交界处行楔形皮肤切除,而对于无蹼状或阴囊发育差者可在正中行纵形切开。经上述切口,将阴茎体拖出,分离并松解阴茎Buck筋膜表面的异常索带至阴茎基底部,彻底延长阴茎体,在阴茎阴囊交界处,将阴囊肉膜与阴茎根部尿道表面或周围的Buck筋膜行缝合固定,以下移阴囊,再分别缝合阴囊各层,成形阴茎阴囊角。(4)阴茎阴阜角的成形阴茎阴阜角的成形关键在于背侧的阴茎根部固定,使阴茎根部背侧为直角外观。松解阴茎体表面的异常肉膜组织,并将阴茎进行固定,让阴茎与周围皮肤形成一定的角度,达到良好的显示效果。在根部固定时,固定的方法多种多样,固定针数也不尽不同,有相隔90°的4针固定法,也有120°的3针固定法和180°的2针固定方法。我中心近两年来采用2针固定法,即在背侧12点和腹侧6点2针固定。阴茎术中从阴茎阴囊切口处拖出,根部充分松解,在阴茎背侧12点处寻找血管间隙,纵向缝合白膜与阴茎皮肤以固定,避免损伤血管。将阴茎还纳后在阴茎根部6点将肉膜缝合于尿道海绵体表面Buck筋膜,然后缝合皮肤成形阴茎阴囊角。注意阴茎根部肉膜及皮肤张力,松紧适宜。5.结语隐匿性阴茎的矫型手术方式多样,术式关键在于完全游离、松解粘连组织,使阴茎脱套,“充分显露”、“固定”成形阴茎角,消除狭窄环整形阴茎皮肤“量体裁衣”。国内学者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尽相同,隐匿阴茎矫形术式万变不离其宗,阴茎皮肤的整形重建是关键点。我们以阴茎皮肤整形技术平台为基础建立阴茎矫形策略,简化隐匿阴茎的治疗选择,临床易于掌握和推广应用,规范统一隐匿阴茎的临床手术治疗。来源:张林琳,陈玉乐,吴大鹏,贺大林.基于阴茎皮肤整形技术平台的隐匿阴茎矫形策略(附光盘)(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8,23(12):885-889.
20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