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干货】神经源性膀胱治疗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来自  李旭东  2019-09-29

一、临床表现


1.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1)下尿路症状:包括尿急、尿频、夜尿、尿失禁、遗尿、排尿困难、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及尿痛等。


(2)性功能障碍症状:生殖器区域敏感性,勃起功能障碍、性高潮异常、射精异常、性欲减退等。


2.其他症状


除排尿症状外,可伴有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如便秘、大便失禁、会阴部感觉减退或丧失、肢体瘫痪等。


3.并发症


尿路感染是神经源性膀胱最常见的并发症,10%~15%的患者可发生尿路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在神经源性膀胱中发生率为10%~40%,通常为可逆性,当排尿情况改善,剩余尿减少,膀胱压力减低时有自行好转的可能,还可并发肾盂肾炎,肾衰竭,肾积水等。


二、治疗


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目标包括首要和次要目标:①首要目标:保护上尿路功能(保护肾脏功能),确保储尿期和排尿期膀胱压力处于安全范围内;②次要目标:恢复或部分恢复下尿路功能,提高控尿或排尿能力,减少残余尿量,预防泌尿系感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文献表明,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逼尿肌过度活动或膀胱顺应性降低可以导致储尿期膀胱压力超过安全范围,而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或膀胱出口梗阻可以导致排尿期膀胱压力超过安全范围。因此,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把膀胱储尿期和(或)排尿期膀胱压力控制于安全的范围内,降低上尿路损害的发生率,以保证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某些治疗后继发的残余尿量增多问题可以由间歇导尿解决。


具体治疗方案选择时,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在原发的神经系统病变未稳定以前应以保守治疗为主。选择治疗方式应遵循逐渐从无创、微创、再到有创的原则。单纯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神经系统损害的程度和水平不能明确尿路功能状态,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对于治疗方案的确定和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此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病情具有临床进展性,因此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治疗后应定期随访,随访应伴随终生,病情进展时应及时调整治疗及随访方案。


1.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神经源性膀胱主要表现为尿潴留、尿失禁、残余尿量增多等,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和肾功能减退或衰竭。


间歇导尿术是指不将导尿管留置于膀胱内,仅在需要时插入膀胱,排空后即拔除。它可使膀胱间歇性扩张,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导致膀胱和肾脏功能损害。同时,间歇导尿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因此,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间歇导尿降低长期留置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因为长期留置尿管不可避免地会损伤尿道黏膜,降低尿道黏膜的免疫能力,易形成尿道内压疮,还会使具有制菌作用的前列腺液流入尿道受阻,常会引起尿路感染的概率增高。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早期采用间歇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可有效减少残余尿量,形成反射性膀胱并减少尿路感染机会,对建立膀胱功能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间歇导尿使患者有更高的自主性,不影响正常生活,具备更高的生育能力以及整体上更优的生活品质。


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为了预防间歇性导尿过程中出现尿道损伤、尿路感染、膀胱内压过高引起逆行感染而影响肾功能,在实施间歇性导尿过程中应注意: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2)定时导尿,每次导出的尿量不应该超过500 ml,防止导尿量过多导致患者虚脱;


(3)挤压膀胱方法要正确,所施力量先轻后重,并做持续加压,深度约为3~4 cm即可;


(4)使用的导尿材料要柔软,用无菌润滑剂充分润滑,导尿动作轻柔,导尿过程中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取得较好的配合;


(5)导尿力求将尿液排尽,不留残余尿;


(6)每1~2周行尿常规检查,做中段尿培养;


(7)在间歇导尿期间,详细记录患者的出入水量情况。


间歇导尿一般认为,开始时每隔4~6小时1次,每日不超过6次。此后,根据膀胱残余尿量的多少来调整导尿次数,当残余尿量少于100 ml或只有膀胱容量10%~20%时即认为膀胱功能达到平衡,可停止导尿。


2.骶神经调控在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作用


如果神经源性膀胱不及时处理,容易并发尿路感染,10%~15%的患者可发生尿路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发生率也达到10%~40%,同时,还可并发肾盂肾炎,肾衰竭,肾积水等疾病,长期插尿管给生活也带来诸多不便,并且会显著增加膀胱和肾脏结石、狭窄和膀胱肿瘤的发生风险。


目前,有效且长期受益的治疗就是骶神经刺激手术(即膀胱起搏器),膀胱起搏器的电极装置通过局麻下微创手术植入到患者的骶神经,通过持续、微弱的电流刺激调节骶神经功能,从而抑制异常信号,协调膀胱与括约肌功能,促进膀胱排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来源:李旭东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下一篇
【干货】骶神经电刺激治疗非梗阻性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正常排出。按其病史、特点分急性尿潴留和慢性尿潴留两类。急性尿潴留起病急骤,膀胱内突然充满尿液不能排出,患者十分痛苦,常需急诊处理;慢性尿潴留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下腹部可触及充满尿液的膀胱,但患者不能排空膀胱,由于疾病的长期存在和适应痛苦反而不重。 一、尿潴留的分类 1.以起病时间划分 (1)急性尿潴留:一般是伴有耻骨上区疼痛、膀胱可触及为特征的无法自主排尿,称之为急性尿潴留。 (2)慢性尿潴留:一般是排尿后下腹部可触及充满尿液的膀胱,经常伴有充盈性尿失禁,残余尿量定义大于300 ml的临床状态。 2.以膀胱出口机械性梗阻与否划分 (1)机械梗阻性排尿困难/尿潴留:以膀胱出口的各种疾病(例如尿道狭窄,前列腺梗阻等)导致的机械性梗阻为原发病因,导致的无法自主排尿或残余尿明显增多(大于300 ml)的临床状态。 (2)非机械梗阻性排尿困难/尿潴留:无膀胱出口机械性梗阻因素导致的无法自主排尿或残余尿明显增多(大于300 ml)的临床状态,包括括约肌因素导致的功能性梗阻。致病原因包括非神经源性功能障碍、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等。 二、非梗阻性尿潴留的病因分类 1.膀胱出口梗阻(功能性) 如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原发性尿道括约肌痉挛(女性:Fowler’s syndrome)。 2.精神性排尿障碍 (1)神经部分损伤:盆腔根治性手术后;脊髓部分损伤;部分脊髓感染或神经病变后的患者。 (2)逼尿肌功能障碍:药物因素(抗毒蕈碱类或阿片类);神经源性或肌原性;代谢性原因——最常见的维生素B12缺乏;过度充盈导致的肌肉病变。 三、尿潴留诊断 尿潴留的诊断包括:排尿后膀胱超声扫描或导尿法判断;测量膀胱内的尿液量;排尿后残留尿(PVR)>300 ml一般定义为尿潴留。 四、SNM治疗非梗阻尿潴留 骶神经刺激(SNS)通过可植入的神经调控设备(包括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对骶神经进行电刺激,进而调节分布于膀胱、直肠、尿道、肛门括约肌和盆底肌的神经,适用于尿潴留和膀胱过度活动症,已经接受保守治疗失败或者不能耐受的患者。美国FDA于1997年批准了SNS疗法治疗尿失禁,1999年批准其治疗尿潴留和尿频症状。 1.作用机理 (1)SNM似乎是通过调理脊髓反射弧和脑域中的相关部分起效,而不是通过直接刺激逼尿肌或尿道括约肌的运动神经元。 (2)电极测试期间虽然通过观察盆底反射来决定电极放置位置,但这种反应不是直接刺激盆底的结果,而是传入神经介导反射的有力证明,在永久刺激阶段,IPG的输出电压(一般小于4 V)也远小于刺激躯体肌肉所需要的电压。 (3)目前有理论认为SNM通过抑制过强的“防御性反射”,相对增加逼尿肌的收缩力来达到促进排尿的效果。 (4)SNM治疗尿潴留的另外一个可能机制是通过阻断控制尿道括约肌的兴奋性传出通路起效。 2.患者筛选标准 (1)无下尿路机械性梗阻因素或者已经成功解除下尿路机械性梗阻但仍无法自行排尿者。 (2)下肢及会阴区运动及感觉功能大致正常,骶反射弧基本正常。 (3)能部分自主排尿,伴或不伴残余尿增多。 (4)临床特征包括:排尿费力、淋漓不尽,尿等待、排尿中断等;伴不同程度排便困难、尿频;反复“尿路感染”。 3.治疗效果 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明确非梗阻性排尿困难/尿潴留的诊断,做好鉴别诊断,明确适应症。SNM是治疗非梗阻排尿困难/尿潴留的有效、微创,可逆的方法,长期效果确切,部分患者术后存在症状反复问题。同时,SNM治疗非神经源性括约肌松弛不良患者长期疗效显著。此外,各种神经源性原因导致的非梗阻排尿困难/尿潴留疗效不一,需要仔细筛选适应证,术后加强程控管理。 来源:李旭东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