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病例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临床分析

来自  大家泌尿  2020-04-24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疾病,本篇内容对本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总结。

 


病例资料


本组7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6例。年龄19~77岁,平均(50±21)岁。


其中1例为女性男性化,临床主要表现为闭经、毛发增多、阴蒂肥大;内分泌检查显示血清睾酮升高(3.65 ng/ml)。


2例女性为皮质醇增多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内分泌检查显示血、尿皮质醇升高,8 mg地塞米松不能抑制。


另外4例中,除1例有腰背部酸痛以外,其余3例无临床特殊表现;内分泌检查(包括血、尿皮质醇、醛固酮和尿儿茶酚胺)均正常。


影像学检查


7例患者肾上腺肿瘤均通过B超和CT证实,肿瘤大小从1.5 cm×1.5 cm×2 cm~8 cm×8 cm×9 cm,除2例皮质醇增多症外,其余肿瘤直径均大于4 cm。在CT上表现为肾上腺区的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包膜完整,平扫密度不均匀,CT值20~40 Hu左右,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CT值40~120 Hu左右。


诊疗经过


手术情况


7例均行手术治疗。除2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皮质醇增多症者,其余5例肿瘤大于4 cm的患者在术前术中均按嗜铬细胞瘤准备。2例皮质醇增多症患者采用后腹腔镜手术,5例肿瘤大于4 cm的患者均采取经腰背部的第10或第11肋间切口的开放手术。


术中血压均无明显波动,肿瘤包膜完整,除1例性征异常的肿瘤与腹膜和膈肌有粘连外,其余肿瘤与周围没有明显粘连。


切下肿瘤重量为13~170 g,平均81.6 g,切面为黄色或土黄色,镜下表现为细胞多形性,胞浆丰富,嗜酸,颗粒状,核椭圆及不规则形。


免疫组化:7例MIB-1、P53、CHG、AEl/AE3均为阴性,其中3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波形蛋白(VIM)阳性。


随访


7例术后随访到2008年12月,一般情况良好,均无复发。2例表现为皮质醇增多症和1例表现为性征异常的患者,术后症状完全缓解,内分泌检查恢复正常。


讨论


嗜酸细胞肿瘤可发生于肾脏、甲状腺和唾液腺等组织,肾上腺皮质的嗜酸细胞肿瘤非常少见。肾上腺皮质癌亚型包括:嗜酸细胞性肾上腺皮质癌、黏液样型肾上腺皮质癌、肾上腺癌肉瘤。因此,肾上腺皮质的嗜酸细胞肿瘤属于肾上腺皮质癌的一种亚型。


临床特征


在已经报道的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中,绝大多数是没有功能的,因此无明显症状,只有当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时,才会出现腹痛、腰背部疼痛、呕吐等症状。因此,发现肿瘤时常常体积比较巨大。


分泌皮质醇的肾上腺皮质癌表现为库欣综合征,如向心性肥胖体征、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皮肤紫纹等。分泌雄激素或雌激素的肾上腺皮质癌则表现为性征异常。


在本组的7例病例中,有2例表现为皮质醇增多症,1例表现为性征异常,其余4例为无功能性。除2例皮质醇增多症的肿瘤直径小于4 cm外,另5例的肿瘤直径均大于4 cm,其中1例女性男性化患者的肿瘤也较大,达到7 cm×7 cmX7.5 cm。


诊断


影像学检查是肾上腺皮质癌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分期的重要手段,主要有超声、CT、MR,必要时PET-CT及其他功能影像检查。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在影像学上无显著特征,一般来说肿瘤比较大,但是包膜完整,呈非浸润性生长,在CT平扫时肿瘤密度相对比较均匀,CT值在20~40 Hu之间,增强后有不均匀的强化。


典型的病例根据库欣综合征及性激素异常等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特征,诊断并不困难,但不典型病例需要与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皮质转移癌、嗜铬细胞瘤及其他肿瘤进行鉴别。


治疗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虽然有时候肿瘤比较巨大,但是由于其包膜完整,周围没有浸润,因此手术难度相对其它巨大肾上腺肿瘤,如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癌等要小。


病理特征


肿瘤组织由高度单一的嗜酸细胞组成,细胞质内有丰富的嗜酸颗粒。嗜酸细胞呈弥散样排列,部分有局灶性的腺泡样结构,偶见坏死组织,肿瘤包膜完整,当中有纤维组织分隔,正常肾上腺组织被压迫变薄。肿瘤组织内有局灶性的基质水肿,部分有团簇状的淋巴细胞浸润。在电镜下能看到胞质内充满异常增殖的线粒体。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瘤在免疫组化上没有明显特征。


在本组的5例中,有2例的NSE和VIM为阳性,其余的免疫组化指标均为阴性。


肾上腺皮质癌有时在病理形态上与良性的皮脂腺瘤区分困难,多种评分系统被提出用于二者鉴别,其中Weiss评分系统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Weiss评分包括9项指标:①细胞核高级别(基于Fuhrman标准);②核分裂指数≥5/50高倍视野;③不典型核分裂象;④透明细胞<25%;⑤弥漫性结构;⑥肿瘤坏死;⑦静脉侵犯;⑧窦状样结构浸润;⑨包膜浸润。每项指标各赋值1分,分数≥3分则考虑恶性行为。基于核分裂频数,可将肾上腺皮质癌分为低级别(≤20个核分裂/50高倍视野)和高级别(>20/50高倍视野)。


对于肾上腺肿瘤,一般认为肿瘤大于4 cm即有恶性可能,但是对于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肿瘤的大小对于良恶性的鉴别价值有限。


由于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很少见,临床特征也不明显,因此术前难以明确诊断。故对于那些没有功能的比较巨大的肾上腺肿瘤,应当考虑到该疾病的诊断,也可行穿刺活检来明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应该随访。


参考文献:


[1]王浩飞,徐兆平,黄欣.等.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7例临床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0,15(3):177-179.


[2]孙颖浩.《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下一篇
【干货】胡桃夹综合征这些内容要知道!
胡桃夹综合征(NCS)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左肾静脉穿行于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或腹主动脉与脊柱的间隙受压导致管腔狭窄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但目前对其的诊断往往是延误的,而只有及早发现才能预防形成慢性肾静脉血栓、损害肾脏,同时改善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 1.病因和发病机制 NCS根据左肾静脉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两型:前NCS和后NCS。 前NCS是指左肾静脉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穿过并受到压迫(图1)。后NCS是一种左肾静脉解剖位置的异常。 图1:左肾静脉造影显示,左肾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前狭窄(A)和侧支椎动脉(B) 2.临床表现 (1)血尿 血尿为NCS最常见症状,程度从无症状镜下血尿到严重贫血需要输血治疗不等,多表现为活动后镜下血尿。 (2)疼痛 疼痛主要表现为腰腹部或腹部的疼痛并可放射至臀部和大腿中后部,也可是生殖静脉综合征的一部分。 (3)体位性蛋白尿 体位性蛋白尿是指蛋白尿仅发生于某一特定体位(如站立、行走或运动),随着体位的改变蛋白尿随即消失的临床现象,尿蛋白一般不超过1 g/d。NCS可引起体位性蛋白尿,多见于学龄儿童或青少年,尤其见于短期内身体迅速增高或体型瘦长者,发生率达10%。 (4)直立调节障碍 NCS可伴发直立调节障碍(OD),患儿坐起或站立后头晕、心慌、恶心、胸闷,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 (5)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无明显原因的反复或持续的疲劳,如乏力、头晕、注意力下降等,疲劳症状在休息后得不到缓解,严重者可引起活动能力的下降。 (6)生殖静脉曲张 睾丸和卵巢静脉血液回流入左肾静脉,NCS时,由于肾静脉高压,导致回流受阻引起淤血,因而产生生殖静脉曲张。 男性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左侧精索静脉曲张,多为重度,平卧后改善不明显。儿童及青少年表现为左侧阴囊坠胀不适,阴囊内可触及蚯蚓状团块。女性则表现为痛经、排尿困难、性交困难、盆腔疼痛及月经增多等症状。 图2:静脉造影显示左卵巢静脉反流伴卵巢静脉曲张 3.诊断 诊断要点: ①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尿正常形态红细胞比例>80%,提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②尿钙排泄量比正常(Ca/Cr<0.20); ③肾活检正常或轻微病变; ④常规CT和MRI表现为左肾静脉受压或者扩张,但对NCS的诊断无明显作用。而CT增强扫描能显示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主动脉与受压的左肾静脉三者之间的解剖关系,也可发现迂曲增粗的生殖静脉。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再现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和左肾静脉的空间结构和立体走向; ⑤肾静脉造影示左肾静脉回流障碍,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压力梯度>4 mmHg以上; ⑥多普勒超声提示左肾静脉受压处血流速度显著加快,扩张段的左肾静脉的内径比>3。需要注意的是,立位时彩超的敏感性更好,主要是由于立位时腹腔脏器等的重力作用牵拉肠系膜上动脉,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夹角及其间隙变小,对左肾静脉的压迫更明显。由于多普勒超声的简易性、可靠性,可作为NCS患者首选的无创性检查; ⑦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血尿的病因,如肿瘤、结石、凝血功能异常、中毒等。 左肾静脉造影依然是NCS诊断的金标准。它不仅能够提示左肾静脉回流障碍,还能显示夹带区域的压力梯度,测量左肾静脉远端与下腔静脉的压力差>4 mmHg以上,即可确诊。 4.鉴别诊断 腰痛和血尿在NCS和IgA肾病中均可出现,临床上应加以鉴别。 IgA肾病的特征性病变为电镜下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或包括lgA的免疫复合物沉积。 对持续存在血尿和蛋白尿、异常红细胞比例较高的NCS患者还应考虑二者并存的可能。 5.治疗 NCS的治疗取决于左肾静脉高压所致的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选择范围从保守治疗到肾切除术,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 (1)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减少剧烈运动、防止感冒等,定期复查血、尿常规及肾血管彩超。对于轻度血尿的患者建议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尤其是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选择至少2年的保守治疗措施。 (2)手术治疗 目前国内外学者认可的手术适应证如下:①经2年以上观察或内科对症治疗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②出现并发症,如严重头晕乏力、腰部酸痛等;③出现肾功能损害、精索静脉曲张并影响生育功能或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 目前常见的手术方式如下:①左肾静脉移位术;②肠系膜上动脉成形术;③自体肾脏移植术;④左肾静脉血管外支撑术;⑤其他手术方式如人工血管左肾静脉、大隐静脉旁路术、下腔静脉转流术、卵巢静脉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精索内静脉下腔静脉吻合术、脾静脉左肾静脉端-侧吻合术等。其中,左肾静脉移位术是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手术方法。 对于NCS合并左侧精索静脉重度曲张的患者,若不合并严重血尿、疼痛等症状,可先解除精索静脉压迫,改善睾丸血液循环,保护睾丸功能。其中高位结扎或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对于解除精索静脉曲张有较好效果。 (3)介入治疗 随着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等优势。 NCS的介入治疗,目前主要包括血管内支架术。该方法通过经股静脉放置血管内支架管扩张左肾静脉受压段。虽然该方法拥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左肾静脉严重狭窄时,球囊和导管的插入困难,并且可能出现血栓形成、支架移行、支架点糜烂和再狭窄等并发症,同时需长时间的抗凝治疗,因此介入治疗也需慎重选择。 参考文献: [1]孙颖浩.《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K. Ananthan , S. Onida , A.H. Davies.Nutcracker Syndrome: An Update on Current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Management Guidelines.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17) 53, 886-894. [3]张卫星.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治进展(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4,19(1):10-13.
20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