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临床实操 】输尿管通道鞘放置

来自  大家泌尿  2020-09-11

输尿管通道鞘放置技巧:


输尿管通道鞘的出现使输尿管软镜碎石术难度大大降低,但错误使用通道鞘可导致输尿管穿孔、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置入输尿管通道鞘要点如下:


①置入输尿管时有明显的突破感,在输尿管内上行时手感顺畅,如果置入困难,可前后摆动导丝,观察导丝进出是否通畅,从而判断通道鞘是否沿导丝方向前进,如有明显阻尼感,则需调整进鞘方向;


②放置成功的通道鞘较为固定,不会随意进出,如通道鞘明显弹出,则说明其盘于膀胱内,导丝已脱出输尿管,需重新放置;


③输尿管通道鞘有不同规格,男性患者一般使用45 cm长的型号,女性或者较矮的男性患者使用35 cm长的型号,如置入通道鞘时仅能通过输尿管开口或不能上行到较高位置,男性患者亦可用35 cm导引鞘,或换用14F甚至更细的筋膜扩张鞘,以免输尿管软镜不能上行至肾盂;


④通道鞘置人勿一步到位,尿道口外留10 cm,防止损伤UPJ处输尿管黏膜或肾实质,置入软镜后可在直视下再次调节通道鞘位置。


END


来源:孙颖浩.《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下一篇
【专家论坛】 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最适指征和操作规范
二次电切术在清除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残余肿瘤,纠正分期错误及修正治疗方案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可降低术后复发及进展风险,改善患者预后,但二次电切亦存在风险。 本文结合诊治指南、文献报道及个人临床经验,对二次电切的最适指征及手术的规范化操作做简要介绍。 1.二次电切的最适指征 (1)关于二次电切的指南 二次电切指初次TURBT术后2~6周内重复切除,其根本目的为切除残余肿瘤和修正肿瘤分期。 2019年EAU指南中推荐在以下情况下可选择二次电切: ①不完全切除,如:初次电切组织中无肌肉组织(除外原位癌及低级别Ta); ②T1期病变; ③除外原发性原位癌的所有高级别病变。 美国泌尿外科协会(AUA)指南推荐:所有标本中没有固有肌层的T1病变及所有复发的高级别T1/Ta/CIS病变,都应进行重复切除。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推荐:所有Ta/T1高级别病变初次切除后都应进行第二次TURBT,特别是在术后标本固有肌层缺失的情况下。 由此可见,不同指南对二次电切的适应证并未达成完全一致,但主要集中在T1、高级别(HG)肿瘤及切除组织有无肌层这些患者的推荐方面。 (2)肿瘤特征对二次电切的影响 进一步探索性分析后发现单发、体积较小的T1和(或)高级别膀胱肿瘤与病变的进展或残留并不相关。由此可见,让所有T1和/或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患者均行二次电切并非完全必要。对于体积较大、多发、标本无肌层的T1期和(或)高级别膀胱癌,首次电切后发现肿瘤残留及分期升高的概率较大,应积极实施二次电切。 因此,Ta期也有很高的肿瘤残留风险,但高级别和多发患者的风险更高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而增加。 (3)手术操作及术者经验对二次电切的影响 并非所有T1和/或HG患者均需行二次电切,对于初发、单发、肿瘤体积较小、乳头样或水草样的T1和/或HG患者,假如首次电切标本中有单独切除深层肌肉组织送检且基底病理阴性的患者,则无需二次电切。而对于多发、复发、肿瘤体积较大的T1和/或HG(甚至包括部分中危的TaG1~2)均需推荐行二次电切。而对于首次电切标本无深层肌肉组织、影响分期判断时,则必须二次电切。 2.二次电切操作规范的优化 (1)两次电切合理的间隔时间 目前国内外指南和我国专家共识推荐,在初次TURBT后2~6周内再次手术。 此外,根据临床经验,两次电切间隔时间过短会因为膀胱内黏膜炎性水肿等反应易于与肿瘤病变混淆而影响术者的判断。因此可见,初次TURBT后2~6周内是行二次切除的最佳时间。 (2)合理的二次电切手术切除范围 二次电切是否必须切除原发灶瘢痕基底(即初次电切同一部位固有肌层/逼尿肌层)要谨慎对待,绝非千篇一律。假如首次电切时肿瘤为初发、单发、体积较小、乳头样或水草样,且电切质量很高,逼尿肌病理阴性,可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决定是否切除原发灶瘢痕基底。 除此之外,二次电切不但要切除原发灶瘢痕,同样要切除瘢痕下基底肌层,并扩大切除范围至上次切缘外至少1 cm距离。 3.影响或指导二次电切的新因素 (1)整块切除技术对二次电切的影响 整块切除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技术和理念,其原理是在安全距离内切开黏膜和肌层,然后切除整个肿瘤及下方附着的逼尿肌。该技术使病理医生能够评估整个标本和切除边缘。 (2)T1病理亚分层对二次电切的影响 近年来,膀胱癌T1期的病理亚分层受到我们重视。T1亚分层是指以肿瘤浸润黏膜肌层(MM)为界限,将T1期肿瘤进一步分为T1a(未超过MM)、T1b(到达MM)及T1c(超过MM)。但因术后肿瘤组织中MM较难确认,又有一种新的分层方法以肿瘤在黏膜下组织浸润是否超过0.5 mm为界,分为T1m(≤0.5 mm)和T1e(>0.5 mm)。 我们近期利用绿激光整块剜除获得的标本开展T1亚分层的研究发现,整块切除可提高MM的鉴别率,维持肿瘤完整性,并可提高NMIBC标本T1亚分层的分类。 (3)激光技术对二次电切的影响 激光切除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NMIBC替代手术方案在临床被逐步扩大应用,包括应用不同激光(例如钬激光、2 μm激光、绿激光等)的汽化切除和整块剜除技术,也被证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激光切除组织凝固性较好,术中基本不出血,术野清晰,有助于精细操作,降低肿瘤残留风险;同时发生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等并发症的概率低。 (4)肿瘤的可视化技术对二次电切的影响 有学者正在寻求新的技术来提高内窥镜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为不同术者在行内镜下肿瘤切除时受限于肿瘤的视觉识别差异。为弥补不同术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多新的肿瘤识别方法被应用。增强光学技术可以改善手术过程中肿瘤的可视化。 另外,在TURBT中使用荧光引导的光动力诊断(PDD)和窄带成像(NBI),虽然对肿瘤进展的影响仍存在争议,但已被证明可以提高肿瘤的检测率和降低复发率。 因此,也许随着膀胱肿瘤识别率的提升,二次电切的必要性可能也会下降。 4.总结 在多数情况下,二次电切是揭示真实肿瘤负荷、肌肉浸润性病变或广泛T1高级别肿瘤存在的重要方法,其可以切除残留肿瘤,纠正分期错误,从而可能导致最终治疗策略的改变。按照指南,目前对于首次电切不含有深层肌肉,复发、多发、大体积的T1和/或HG,均推荐二次电切。要求在初次TURBT后2~6周内再次切除,切除范围包括原发灶瘢痕、周围1 cm范围内可疑黏膜和瘢痕下基底。然而,这些指南推荐并非完美,是否所有高危患者均需行二次电切、二次电切是否均应包含原发灶瘢痕及基底、首次整块剜除及T1亚分层后、激光切除术后是否还需要二次电切均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对于外科医生,在确诊膀胱癌时即告知患者二次电切是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可能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利于膀胱癌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开展。 参考文献:吴开杰,张兴,贺大林.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最适指征和操作规范的再探讨(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20,25(7):570-574.
20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