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的选择需依据不同成因的肾结石诊断标准而制定,随着对结石的病理生理机制的认知深入,使得应用针对性治疗方案成为可能。
这些方案应该具有以下特征:①反转潜在的病理生理紊乱;②抑制新的结石形成;③避免非肾并发症;④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吸收性高钙尿症
要点:
磷酸纤维素钠有效地降低了肠道钙的吸收,但由于消化道不耐受和不良反应而被放弃。
噻嗪类药物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吸收性高钙尿症,但可以减少尿钙并控制其症状。
使用利尿药预防低钾血症及随后的低枸橼酸尿症时应小心。
当其他方法无效时,正磷酸盐可能具有治疗吸收性高钙尿症的作用。
1.噻嗪类利尿药
目前没有治疗方案能够纠正Ⅰ型吸收性高钙尿症,而且噻嗪类利尿药不被认为是吸收性高钙尿的针对性治疗方案,因为它们不会减少肠道中钙吸收。然而,这类药物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吸收性高钙尿症,主要是因为其降低尿钙的作用和替代疗法的高成本和不便(磷酸钠纤维素,其在美国已不再用)。
2.磷酸纤维素钠
磷酸纤维素钠是一种不可吸收的离子交换树脂,口服给予可以与钙结合并抑制钙的吸收。不幸的是,尽管早期使用积极,但目前磷酸纤维素钠的使用已大大失宠,这种药物在美国已不再用。
3.噻嗪类药物在吸收性高钙尿症中的应用指南
在Ⅰ型吸收性高钙尿症患者中,噻嗪类药物是首选药物,应与枸橼酸钾和乳制品的适量饮食(每天2或3份) 相结合,并限制饮食中的钠和草酸盐。如果噻嗪类药物失去其低尿钙作用(长期治疗后),可以停用一段时间,然后再恢复噻嗪类药物治疗。建议在此期间继续使用枸橼酸钾和饮食调节。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一种能够针对性地减少肠道钙吸收的药物,从而减少钙负荷,降低尿钙排泄,让结石形成风险变小。
4.其他降低尿钙药物
其他被选择用来代替氢氯噻嗪治疗高钙尿症的长效药物包括,氯噻酮(25~50 mg/d)或吲达帕胺(2.5 mg/d)。
5.Ⅱ型吸收性高钙尿症
对于Ⅱ型吸收性高钙尿症,可能不需要特定的药物治疗,因为生理缺陷不如Ⅰ型吸收性高钙尿症那么严重。
6.正磷酸盐
正磷酸盐[钠和(或)钾的中性或碱性盐,磷0.5g,每天3次或4次]已被证明可抑制1,25-(OH)2D的合成。
肾性高钙尿症
要点:
噻嗪类药物是治疗肾漏性高钙尿症的一线治疗药物。
噻嗪类药物是治疗肾性高钙尿症的理想药物。这种利尿药已被证明可以通过增加远端小管中钙的重吸收并通过降低血容量来刺激近端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从而纠正钙的肾漏。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要点:
伴有结石病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最好通过手术切除腺瘤来治疗。
含高尿酸尿的草酸钙肾结石
要点:
应指导高尿酸尿症患者减少饮食中的嘌呤摄入量。
别嘌醇可降低尿酸的产生,对于有痛风病史的患者是理想的。
通过降低尿酸和草酸钙的过饱和度,枸橼酸钾可改善高尿酸尿症患者的尿液环境。
肠源性高草酸尿症
要点:
应大力鼓励液体摄入以纠正脱水的相对状态。
膳食钙可能有助于结合肠道草酸盐并减少其吸收。
应避免使用缓释枸橼酸盐配方。
低枸橼酸钙性草酸肾结石
要点:
枸橼酸盐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只有很小的肠道不良反应。
枸橼酸盐是治疗肾小管酸中毒、噻嗪类诱导的低尿酸血症和特发性低尿酸血症的一线治疗药物。
有证据表明,长期使用枸橼酸钾治疗会增加磷酸钙结石形成的风险。
1.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枸橼酸钾治疗能够纠正远端肾小管酸中毒(RTA)患者的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钾血症。
2.慢性腹泻状态
整个管理应该包括使用枸橼酸盐来纠正腹泻导致的慢性碳酸氢盐丢失伴酸中毒。枸橼酸钾的量将取决于这些患者的低枸橼酸的严重程度,剂量范围为60~120 mEq,分3次或4次服用。
3.噻嗪类药物诱导的低枸橼酸尿症
通常的做法是向接受噻嗪类治疗的高钙尿症的患者使用钾补充剂,优选以枸橼酸钾的形式。
4.特发性低枸橼酸钙肾结石
这类疾病包括单独发生的低枸橼酸尿症,以及与其他疾病(例如,高钙尿症或高尿酸尿症) 伴发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结石主要由草酸钙组成。枸橼酸钾治疗可以使尿枸橼酸盐持续增加,并且草酸钙的尿饱和度下降
低镁尿性含钙肾结石
要点:
镁补充剂有助于减少结石。
镁的使用受到腹泻风险的限制。
钾镁可以恢复尿镁和枸橼酸盐水平,同时胃肠道不良反应最小。
痛风体质
管理痛风体质的主要目标是将尿液pH提高到5.5以上,优选在6.0~6.5。枸橼酸钾是有利的,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良好的碱化药,而且似乎没有钙结石的并发症。
胱氨酸尿症
要点:
胱氨酸尿症患者的医疗依从性可能较差。
治疗包括积极的液体摄入、尿碱化、避免盐摄入、使用胱氨酸结合剂。
α-巯基丙酰甘氨酸(硫醇)是最常用的胱氨酸结合剂。
感染性结石
要点:
鸟粪石结石最好通过手术治疗而非化学溶解来控制。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避免复发性感染(因此避免复发性结石)。
乙酰羟肟酸(Lithostat)可有效抑制脲酶,但其存在显著的不良反应,未被广泛使用。
尿酸铵结石
作者为大多数患者确定了尿酸铵的一种或多种潜在风险因素。在这些患者中,25%有炎症性肠病史,22.7%有回肠造口术,13.6%有明显的泻药使用或滥用史,40.9%有病态肥胖,36.4%有泌尿系感染复发史,20.5%有复发性尿酸结石病史。基于这些发现,作者提出,对于所有尿酸铵结石患者,不应滥用通便药物。其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是尿酸盐结石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应当为每位患者进行完整的病史和代谢评估。
这些结石的治疗方案取决于结石产生的原因。强烈建议那些长期使用泻药的患者寻找更健康的肠道治疗方案。患有慢性感染的患者在治疗上与患有鸟粪石结石的患者类似。如果可能的话,对肠道疾病进行治疗,同时饮水、口服钙、碱化尿液和减少草酸摄入。具有尿酸结石病史的患者也以类似的方式治疗,增加液体摄入、限制蛋白质和盐、用枸橼酸钾碱化尿液,以及使用别嘌醇。
杂性和药物诱导的结石
一些结石是由药物本身的过饱和形成的,或者是由于特定药物的作用。
本文引自《坎贝尔-沃尔什泌尿外科学》第11版中文编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