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病例】经皮膀胱造瘘输尿管软镜治疗肾结石并髋关节畸形

来自  大家泌尿  2021-07-05

 

严重髋关节畸形是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的禁忌证,而严重脊柱侧弯则是经皮肾镜碎石术的相对禁忌证。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我们采取经皮膀胱造瘘途径配合电子输尿管软镜成功为1例脊柱侧弯并髋关节畸形的肾盂结石患者实施手术,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32岁,因“突发左腰腹部胀痛1天”入院。既往有脊髓灰质炎病史,遗留脊柱侧弯及下肢畸形。5年前因左输尿管结石于外院行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3年前因车祸致右侧股骨颈骨折,遗留右髋畸形。查体:T:36.5℃,P:91次/min,R:20次/min,BP:112/63mmHg,左肾区叩痛、左肋脊点压痛(+)。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7.1x109/L;总肾功能:血肌酐36.0umol/L;尿液综合分析:WBO(+++)、RBC(+);肾-输尿管-膀胱摄影(KUB):第3腰椎上缘水平左肾见一高密度影,约1.5cmx1.0cm,脊柱严重侧弯(图1A)。静脉尿路造影(IVU):左肾盂处充盈缺损,远端尿路通畅(图1B)。计算机断层扫描(CT):左肾盂结石(约1.3cmx0.9cm,平均CT值约800Hu)(图1C)。盆腔下位片: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及右髋关节畸形(图1D)。术前诊断:①左肾盂结石;②泌尿系感染;③右髋关节畸形;④脊柱侧弯畸形;⑤陈旧性右股骨颈骨折;⑥左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后。术前予经验性抗感染5天,复查尿液综合分析、血常规等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后行手术治疗。

 

全身麻醉,半截石位。从尿道外口置入F6.0/7.5输尿管镜直视进镜。因髋关节畸形无法自如摆动镜体,无法进入左输尿管口。遂留置 F16 的Folly三腔导尿管,注入生理盐水充盈膀胱,夹闭尿管。B超引导下于耻骨联合上方2cm再水平偏右约1.0 cm处,使用意大利18G 穿刺针顺利穿刺进入膀胱,置入直径为0.089m斑马导丝,导丝引导下使用筋膜扩张器,逐级扩张至F16并保留工作鞘。经鞘置入F6.0/7.5输尿管镜,靠近左输尿管口,在导丝引导下,调整方向,旋转镜体,顺利进入左输尿管。上镜至肾盂见一个约1.3cmx0.9cm的黄色结石,退出输尿管镜,留置导丝。在导丝引导下缓慢置入F16输尿管软镜鞘,置入输尿管软镜URF-V,上镜至肾盂见结石,用钬激光将结石大部分击碎成粉末状,用套石网篮套取较大碎石,满意后退出输尿管软镜及输尿管软镜鞘。导丝引导下,将F6双“J”管套入导丝推入患侧输尿管,退镜,留置F16膀胱造瘘管。术后第2天复查X光提示左肾小结石,左侧双J管位置良好,并于当天出院。术后4周复查X光示左侧双J管位置良好(图1E),遂经膀胱造瘘管拔除双J管,再拔除膀胱造瘘管。

 

图片

 

【讨论】

 

严重脊柱侧弯是经皮肾镜碎石术的相对禁忌证,而严重髋关节畸形则是经尿道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禁忌证。本例患者因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定位困难,实施ESWI难度大;其次因严重腰椎侧弯畸形,难以建立经皮肾镜通道,在经尿道途径中,因髋关节畸形无法自如摆动镜体,输尿管硬镜与裂隙状的左输尿管开口成锐角,因此输尿管镜无法进入左输尿管口。受肖世伟等的启发,采用经皮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途径配合电子输尿管软镜进行碎石手术,顺利完成。因此,我们认为同时存在严重脊柱畸形及髋关节畸形的患者,综合评估后,若无法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可采用此方法,但应结合患者情况,在B超引导下选择恰当的穿刺位置,原则是更便于进入输尿管。如本例患者为左侧肾结石,我们术前规划在耻骨联合上方2.0cm再水平偏右约1.0cm处。此法相对常规入路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和灵活性,不仅避免了髋关节畸形患者常规经尿道入路时输尿管镜体无法摆动,难以观察输尿管口等问题,而且配合使用输尿管软镜是治疗严重腰椎侧弯并肾结石患者的有效办法。

 

来源:蔡 岳 锋 ,王 细 生. 经皮膀胱造瘘输尿管软镜治疗肾结石并髋关节畸形1例报告.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21,26(3):272-273.

下一篇
【指南】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特征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人均寿命延长,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正逐步成为影响中国中老年男性健康的重要疾病。中国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异。以美国为例,在初诊前列腺癌患者中,临床局限性病例占76%,局部淋巴结转移病例占13%,远处转移病例仅占6% (其余5%为未知分期病例)。而中国的多中心研究资料显示,仅1/3的初诊前列腺癌患者属于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初诊时多数患者已处于中晚期,导致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的总体预后远差于西方发达国家。“早筛、早诊、早治”是提高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前列腺癌筛查中的关键问题    1、普通人群的筛查年龄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也随之增加。PSA筛查可以降低 50~54岁男性的转移性前列腺癌发生的风险和前列腺特异性死亡率,并建议前列腺癌筛查应不晚于50~54岁。而对于60岁时PSA水平<1 ng/mL 的男性,不建议进一步筛查,在60岁时PSA水平 >2 ng/mL的男性进行筛查也是有益的。   2、前列腺癌家族史及携带BRCA2突变人群的筛查年龄    前列腺癌是高度遗传性的疾病,根据北欧长期随访研究,遗传因素占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的 42%~45%。对于年龄>45岁且伴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前列腺癌患病率为3.5%,而无家族史的男性则为1.45%。因此,对于年龄>45 岁且存在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建议尽早开始进行前列腺癌筛查。   BRCA2胚系突变是转移和前列腺癌特异性生存率差的独立预测因子。在男性BRCA2突变携带者中进行前列腺癌筛查,与非突变携带者相比,有助于在更早期发现预后更差的癌症。因此,对于携带BRCA2基因突变的男性,应该将前列腺癌筛查的年龄相应提前。   3、在筛查过程中如何增加初筛阳性人群的转化率    在国内前列腺癌筛查模式前期的探索中发现,初筛阳性人群比例是接近的,约为12%,但最终接受进一步诊治,特别是前列腺穿刺的比例仅有20%~30%,绝大部分的初筛阳性人群在PSA初步筛查后并未到专业医疗机构完成后续诊治。   4、中国人群筛查模式的探索和选择    ① 社区服务站模式    以发起筛查的医疗机构为核心,就近与附近社区合作进行前列腺癌筛查活动。社区长期招募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医疗机构的筛查团队进入社区,受试者统一在社区内采集血液样本并及时预处理,可以采取体外快速检测或送回相应医疗机构进行检测。最终筛查结果由社区通知到患者本人及家属,PSA异常者可定向转诊。    ②筛查基地模式    招募区域内适宜医疗机构作为合作单位,建立“前列腺癌筛查基地”,初步筛查并招募前列腺癌高危人群。由“筛查基地”统一采集血液样本并预处理,在基地检测,或统一运送回区域中心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反馈并指导受试者于区域 内适宜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治,并在各级医疗机构间实现双向转诊。    ③筛查门诊模式    在有资质的医院、固定时间开设“前列腺癌筛查专病门诊”,主动吸引前列腺癌高危人群进入医院,进行一对一健康咨询及前列腺癌筛查,筛查结果可通知到患者本人或家属。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主动就诊的受试者对自身健康较为关注,因此PSA异常受试者的转诊率较高,依从性较好。    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    本共识编写组专家结合最新文献报道和中国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现状,形成以下“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   筛查的目的和意义:   增加高危人群的前列腺癌检出率,发现早期前列腺癌。降低筛查人群的前列腺癌死亡率,同时不影响筛查人群的生活质量。    知情同意:   需要对受试者详细阐明前列腺癌筛查的风险和获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才能开展筛查。    前列腺癌筛查的方法:   1、推荐定期进行血清PSA检测;   2、不推荐将PCA3检测、p2PSA检测、4Kscore、前列腺健康指数、MRI检查等作为前列腺癌筛查的常规手段;   3、开展筛查活动时,可集中收集并保存受试者血清样本后带回医院统一进行PSA检测,或采用便携式PSA检测仪器进行快速检测(微流控技术、荧光免疫层析法等)。需注意的是,快速PSA检测的结果仅作为初筛时的参考,而不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受试者需转诊至医院进行PSA的复测确认。   4、前列腺癌筛查的人群:   ① 对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10年以上的男性开展基于血清 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   ② 血清PSA检测每2 年进行1次,根据受试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 PSA检测的终止时间;   ③ 对前列腺癌高危人群要尽早开展血清PSA检测,高危人群包括:年龄 >50岁的男性,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年龄>40岁时PSA>1 μg/L的男性,携带BRCA2基因突变且年龄>40岁的男性。   5、PSA筛查后的随访:   将PSA≥4 μg/L定义为异常值。当受试者PSA<4 μg/L时,建议进行每2年1次的随访;当受试者PSA≥4 μg/L时,应及时通知到受试者本人或家属,并建议受试者转诊至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治疗和随访。    前列腺癌筛查及PSA异常人群的转诊路径   前列腺癌筛查路径见图1,PSA异常人群转 诊路径见图2。     参考文献: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前列腺癌学组  中国癌症杂志.2021.31(5):435-440.  
202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