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女性尿道狭窄病例精解

来自  大家泌尿  2021-12-06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37岁,已婚。主因“排尿困难10余,加重3个月”于 2018 年 7 月 2 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 10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不畅,近 3 个月排尿困难症状加重,呈滴沥状。6 月 27 日就诊于当地县人民医院,予以留置 F14 尿管失败,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可,食欲正常,大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腰椎及盆腔手术史,无外伤史。 

体格检查:体温 36.8 ℃,脉搏 74 次/分,呼吸 20 次/分,血压 123/61  mmHg,身高 150 cm,体重 59 kg。

专科检查:双侧腰部曲线对称,未见局限性隆起;双肾区未触及肿块,叩击痛(-);双侧各输尿管点无压痛;膀胱可见局限性隆起,叩诊浊音,压痛(-)。外生殖器:尿道外口位置正常,尿道口明显狭窄,F14尿道探条通过失败。

辅助检查:泌尿系彩超( 2018 年 6 月 27 日,某县人民医院) 示膀胱过度充盈,膀胱内点状强回声漂浮,膀胱内未见肿瘤、憩室及结石形成。

入院诊断:尿道狭窄,慢性尿潴留。 

治疗经过: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急诊行膀胱穿刺造瘘术,缓解尿潴留症状;于1周后在腰麻下行尿道成形术。麻醉后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可见患者尿道口狭窄,取阴道与尿道中间横行切口约 3 cm,游离尿道下缘约 4 cm,取尿道 6 点处纵行劈开尿道,直至正常尿道(狭窄段约 3.5 cm),取 F26 尿道探子顺利通过。留置 F20 双腔尿管。于阴道 10-2 点位置纵行劈开阴道黏膜(长约 3.5 cm,宽约 2.0 cm)翻转覆盖于尿道基底,与劈开之尿道两边缘间断缝合,依次缝合切口,查无出血点,再次碘伏消毒。术毕。术后予以抗感染对症治疗,术后3周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

病例分析

女性尿道狭窄(female urethral stricture,FUS)属于少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症状大多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排尿等待、尿线变细、尿不尽感及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等。FUS 的病因包括医源性损伤、外伤、感染、放射性损伤及特发性。其中医源性损伤及阴道分娩所致的外伤是尿道狭窄最常见的原因,分别占 42% 和 15% 。女性尿道解剖特点为尿道长度较短,位置较深,邻近组织解剖结构复杂,在疾病的手术治疗上较为棘手。国外有报道 FUS 患者无法留置大于 F14 导尿管为诊断条件之一。

目前 FUS 的治疗方法包括尿道扩张、尿道内切开和尿道扩大成形术,尿道扩张虽然是 FUS 的一线治疗,但是 >50% 的患者可能仍需后续干预,尿道扩张在复发性尿道狭窄患者的比例更高,可达到 73% 。重复的尿道扩张更易造成尿道损伤,引起瘢痕形成,加重尿道狭窄的发生,故复发性尿道狭窄患者不推荐尿道扩张术。尿道内切开存在复发及尿失禁等风险,因此尿道成形术可能是治疗 FUS 更好的选择。

在复发性和难治性尿道狭窄中尿道成形术的成功率达 80%~100% 。游离移植物和皮瓣是女性尿道成形术中常用的替代材料。目前用于女性尿道成形的游离移植物包括阴道壁、颊黏膜、舌黏膜、阴唇、膀胱黏膜等;而皮瓣往往采用带蒂皮瓣,可制作皮瓣的部位包括阴道前庭、阴道壁、阴唇等。使用带蒂的阴道皮瓣修复尿道,其优点在于阴道皮瓣属于湿性皮肤,无毛,有弹性,距离尿道较近,皮片面积大,取材方便,且皮瓣血供良好,成活率高,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

病例点评

(1)该病例存在长期排尿困难病史,然后进展至尿潴留。FUS 以继发性改变多见,如外伤、医源性损伤、放射治疗后,但原发性女性尿道狭窄较少见;依靠典型病史、临床特点、典型体征诊断并不困难。对于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及诱发因素。关键在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2)目前 FUS 的治疗方法包括尿道扩张、尿道内切开和尿道扩大成形术。尿道扩张虽然是一线治疗,但治疗效果较差,且反复扩张易形成尿道瘢痕加重尿道狭窄,故不予以推荐。尿道内切开适用于膀胱颈梗阻患者,且术后易发生尿失禁。在复发性和难治性尿道狭窄中尿道成形术的成功率最高。

(3)尿道重建替代物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目前黏膜替代是治疗 FUS 的重要手段。黏膜选择种类较多,目前用于女性尿道成形的游离移植物包括阴道壁、颊黏膜、舌黏膜、阴唇、膀胱黏膜等;而皮瓣往往采用带蒂皮瓣。该病例尿道狭窄段较长,狭窄程度较严重,故选用阴道前壁带蒂皮瓣尿道成形术,术后皮瓣较容易成活,手术成功率较高。

本文引自《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泌尿外科 病例精解》

下一篇
肾脏部分切除术后尿瘘的防范与处理
#1 位于肾中部或者背侧肾门的肿瘤术前必须获得集合系统的影像学资料。肾窦背侧肿瘤应该在肾盂与肾窦脂肪组织之间无血管区平面分离肿瘤底部,可以避免肿瘤切除时损伤肾盂。肾中部肿瘤楔形切除时应该注意集合系统,因为约2/3患者没有独立中盏,肾中部集合系统引流到上盏或下盏。特别是肾内性肾盂,手术楔形切除至肾肿瘤底部时切开或切除部分肾盂,术中纵形间断缝合肾盂,以免肾盂梗阻造成远端集合系统积水,尿液从创面渗出。 #2 预防漏尿的最主要措施是精确、仔细缝合集合系统。肾肿瘤瘤体较大而切除较多肾实质或肾极切除,可能损伤肾小盏或肾盏的漏斗部而未在术中发现。经验认为术中手术创面的髓质和肾外脂肪组织部位所有白色的结缔组织均可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如果手术创面大,术前行输尿管插管,术中经输尿管导管注水或注亚甲蓝溶液,观察集合系统是否密闭。在修补处喷洒组织凝胶也可减少漏尿。 #3 肾脏部分切除术游离肾脏和肾下极肿瘤切除时避免损伤输尿管,防止输尿管梗阻产生的漏尿。在肾部分切除后可将肾周脂肪置入肾脏下极和上段输尿管之间,以避免输尿管与肾脏下极粘连、瘢痕形成伴发输尿管狭窄梗阻。 #4 肾肿瘤伴同侧输尿管结石,原则上先处理结石,然后作肾脏部分切除术。避免同时处理泌尿系结石和肾脏部分切除。 #5 肾脏部分切除术后漏尿处理主要为持续性引流,引流的时间因产生漏尿的原因不同而不同,手术者和患者都要有耐心,尽量不要手术探查,漏尿的创面修补成功率很低。年龄是影响尿瘘的因素,老年患者容易发生尿瘘而且愈合时间显著长于年轻患者。 #6 肾部分切除术引起漏尿主要原因是集合系统手术时没有缝闭,尿液从创面漏出。当尿路引流无梗阻时,大多数尿痿可以自愈。当集合系统有梗阻时,静脉肾盂造影或逆行肾盂造影可明确肾集合系统是否出现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如果输尿管引流不畅,可以放置输尿管支架内引流。如果肾盂部位梗阻,远端肾盏引流不畅,则需行经皮肾造痿,等创面愈合后再行经腔内狭窄部位整形术。 #7 肾部分切除术的漏尿并不都是集合系统的问题,有时是肾部分切除后创面残留的肾实质较多,肾小球分泌的尿液没有集合系统回流的通道,从创面漏出。这类患者的漏尿量不多,一般100 ~ 200ml,等残留的肾实质完全萎缩后,漏尿才能愈合。 #8 当漏尿肾周引流不畅时,则可能发展为肾周假性尿囊肿,继发感染,形成肾周脓肿。患者反复低热、引流液浑浊。临床需手术探查,积脓处放置引流管。 ​参考文献:孙颖浩.《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02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