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和处理原则
穿刺后出血
一般为穿刺针损伤膀胱壁或膀胱壁血管所致,一般较轻微,保持尿管通畅,冲洗膀胱即可;血尿明显时,除持续膀胱冲洗外,可适度应用止血药物,必要时外科手术干预。
低血压和膀胱内出血
尿潴留在1000ml以上的老年人,穿刺引流尿液时务必缓慢引流,如过快、过多引流可导致低血压和膀胱内出血,故一次引流尿液不能大于200~400ml。
术后膀胱痉挛或膀胱刺激征
因膀胱内炎症或造瘘管位置靠近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底部造成,可给予患者抗感染、膀胱冲洗,口服M受体拮抗剂,必要时需调整造瘘管位置。
尿液引流不畅或外漏
因造瘘管堵塞、位置不当(过深或过浅)以及膀胱痉挛所致膀胱内压力过大导致尿液外漏。处理方式为及时给予冲洗、调整造瘘管位置、更换造瘘管等。
腹腔内脏损伤
多见于曾经有下腹部手术病史的患者,一旦证实发生内脏损伤则需急症外科手术干预。
感染
与留置造瘘管时间有关,留置造瘘管一个月,感染率高达90%。对于感染可采取间断口服抗生素、多饮水、保持造瘘管通畅、膀胱冲洗、定期更换造瘘管等措施进行处理。
继发膀胱结石
长期留置造瘘管及感染是继发膀胱结石的主要原因。间断口服抗生素、多饮水、保持造痿管通畅、膀胱冲洗、定期更换造痿管等措施是防止膀胱结石的重要手段,对于严重的膀胱结石需要外科干预处理。
参考文献:孙颖浩.《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