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儿童隐睾扭转的诊断及治疗

来自  大家泌尿  2024-01-24

隐睾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睾丸扭转为临床常见的阴囊急症,隐睾发生扭转的概率较正常阴囊内睾丸高。而腹内型隐睾扭转更加罕见。隐睾扭转临床上无特殊症状,多数以腹痛、呕吐、腹股沟包块等症状就诊,且临床常常忽略阴囊体检,极易出现误诊误治,造成睾丸挽救率低。

1. 隐睾扭转的发病机制

隐睾扭转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1.睾丸、附件及精索游离于鞘膜腔中,犹如钟中之锤,有学者认为“钟锤畸形”是导致睾丸扭转的解剖基础;

2.提睾肌的异常收缩导致精索扭转,如脑瘫或神经肌肉疾病患儿隐睾扭转发病率高;

3.隐睾睾丸大小及质量的变化,也被考虑为扭转相关因素,已有学者报道隐睾肿瘤合并扭转;

4.隐睾患儿其精索较睾丸正常位置者精索相对过长,更容易发生扭转;

5.睡眠中或挤压、劳累等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促使提睾肌异常收缩,易造成睾丸扭转。 

 

2. 隐睾扭转临床表现

隐睾扭转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婴幼儿可表现为烦躁不安、呕吐、拒食等。腹外型可表现为患侧阴囊空虚、腹股沟区红肿和腹股沟区触痛、包块等;腹内型表现为单纯的不典型下腹痛、腹股沟区疼痛,但腹股沟区未能触及包块,可误诊为阑尾炎或其他急腹症。文献报道中,多例患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故如遇不典型下腹痛患者,需积极排查是否隐睾。

超声检查对睾丸扭转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高,可以明确隐睾大小、位置及睾丸、附件、精索血流情况,有助于跟睾丸附件扭转、附睾炎、腹股沟阴囊疝进行鉴别诊断。必要时,也可以行CT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临床诊断不能完全依靠彩超及CT,尤其CT检查应慎用。

如高度怀疑隐睾扭转者,需立即手术探查。腹外型隐睾扭转临床上需与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淋巴结炎相鉴别,而腹内型隐睾扭转需注意与阑尾炎、肠梗阻等急腹症相鉴别。

因此,对于隐睾扭转,详细的病史收集和体格检查对诊断很重要,需要适当的专项检查,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避免误诊漏诊。 

 

3. 治疗

一旦考虑为隐睾扭转,需立即行手术探查,以最大程度保留睾丸。腹外型隐睾扭转推荐腹股沟区开放手术,腹内型隐睾扭转首选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对于诊断伴有阴囊空虚和不典型下腹痛的隐睾扭转非常重要,既可明确诊断,也可彻底治疗,近年来腹内型隐睾扭转均以腹腔镜治疗为主,治疗效果良好。

但由于腹腔内睾丸扭转患癌风险较大,有学者建议行隐睾切除术。对睾丸活力的判断,决定了睾丸能否保留。如复位后睾丸颜色仍暗黑,可温盐水热敷10min,如血供情况无明显改善,予切开睾丸白膜深达髓质,10min以上无出血或渗血者,予切除睾丸。反之,则行睾丸固定术。

腹内型隐睾临床表现往往更加不典型,就诊时间晚、误诊率高,造成其睾丸挽救率低,检索文献提示几乎均出现睾丸坏死。 隐睾扭转,尤其是腹内隐睾扭转,临床表现不典型,造成家属延迟就诊、医师延迟诊断,从而影响睾丸的挽救率。对于腹股沟疼痛或腹痛的患儿,必须常规行阴囊体检,以避免隐睾扭转延误诊治。 

来源: 胡伟泽,郑辉明,刘震等.儿童腹腔型隐睾扭转坏死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男科学杂志,2023,37(06):110-113+126.

下一篇
直视下双导丝扩张法:一种建立经皮肾通道的新方式
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是治疗负荷较大的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主要术式。虽然PCNL技术在不断发展成熟,但泌尿外科医生仍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该技术,即使有经验的医生,也不能完全避免出血、集合系统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建立经皮肾通道是手术的关键步骤,常用的方法有逐级筋膜扩张法(AMD)、金属扩张法、一步扩张法(OSD)、球囊扩张法等。其中,AMD需要的时间较长,OSD容易扩张过深引起集合系统和肾血管的损伤,球囊法费用较高。本研究在肾镜直视下用肾镜镜体扩张,同时采用双导丝引导,可以减轻肾脏移动度,安全、快速地建立经皮肾通道。该方法容易掌握、并发症少、费用不高,适合学习推广。 01. 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CT平扫结石最大径≥2cm的肾、输尿管上段(第4腰椎横突以上)结石。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泌尿系畸形、泌尿系感染、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②有严重内科合并症的患者;③鹿角形结石在肾盏的个数>3个的半铸型结石;④采用标准通道EMS碎石术治疗的完全铸型结石患者。术前彩超显示肾脏集合系统分离≤2cm为轻度肾积水,>2cm为中度和重度肾积水。 02.手术方式及结果比较 根据建立经皮肾通道的不同方式分为3组:AMD组、OSD组、内镜直视扩张(END)组。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副主任医师(主刀 PCNL例数>500)完成。 患者全麻成功后,取截石位,膀胱镜下逆行留置F5输尿管导管导尿。改俯卧位,下腹部垫高,经输尿管导管制造人工肾积水。B超引导下,按“最短距离、最高原则、钝角原则、穹隆原则”(SVOF)选择结石负荷最大的背侧盏进行穿刺。拔除针芯,有清亮尿液流出后,置入“J”型导丝,拔出穿刺针。沿导丝取1cm切口切开皮肤。 AMD组使用F8~F18筋膜扩张器逐级扩张,每次递增F2,建立经皮肾通道;OSD组使用F18穿刺器一步扩张,建立经皮肾通道;END组使用F18穿刺器进行扩张,扩张深度比穿刺深度少0.5cm。 留置剥皮鞘,使用Wolf肾镜观察扩张通道有无活动性出血、肾集合系统穿孔及导丝是否在位。肾镜直视下将斑马导丝沿“J”型导丝在肾皮质的破口置入目标盏,在斑马导丝的引导下,利用肾镜镜体扩张穿刺通道。当肾镜进入肾集合系统后,顺肾镜将剥皮鞘旋转推入。建立经皮通道后,使用钬激光碎石,冲吸清除结石,留置双J管。术后3d复查腹部平片、彩超,无残石或残石直径<4mm视为结石取净。2~4d后拔除造瘘管出院,4周后取出双J管。 03. 讨论 PCNL是治疗最大径≥2cm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主要术式,安全、快速地建立经皮肾通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AMD法是最常用的通道建立方式,但AMD使肾脏组织损伤加重,多次扩张也增加扩张失败概率,在X线引导的PCNL中,AMD法还增加了手术医生和患者的X线暴露时间。FRATTINI等提出了“一步扩张法”,简化了操作流程,使建立通道的时间明显缩短。 本研究中,OSD组患者建立通道需要的时间明显低于AMD组,与前述研究的结论一致。除此之外,本研究发现END组患者建立通道的时间明显少于AMD组,甚至也少于OSD组。 推测原因如下:首先,OSD法对手术医生的经验要求较高,初学者容易失败。本研究OSD组有3例患者因为扩张失败迷失通道,重新进行了穿刺扩张,而END组扩张均取得成功。其次,根据“宁浅勿深“的扩张原则,加上肾脏移动和呼吸干扰,一步法扩张后常发现剥皮鞘并没有进入集合系统,有时甚至位于肾实质外,需要再次或多次扩张。 以上原因均有可能导致OSD组患者建立通道的平均时间多于END组。建立穿刺通道的过程中,导致通道丢失的原因多为导丝移位,大多需要重新穿刺定位。这对手术者的穿刺技术和心理素质是巨大的挑战。OZOK等推测开放手术后肾周疤痕增生和肾脏过度活动是导致扩张失败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在“一步扩张法“的基础上,直视下观察导丝的方向和深度,避免了扩张过深引起导丝移位的可能。笔者体会,对于穿刺盏被结石完全填塞且不积水的患者,“J”型导丝不容易弹出移位,不容易进入血管,比斑马导丝安全,所以本研究选择“J”型导丝作为第一根安全导丝。斑马导丝比“J”型导丝更灵活,直视下沿着“J”型导丝的通道,把斑马导丝置入目标盏,在斑马导丝的引导下使用肾镜镜体进行扩张,这时在肾皮质的穿刺点平面上,两根导丝形成了同轴反向的作用力,不仅减轻了肾脏的游离度,也使导丝不容易移位。斑马导丝来自巴德J管套装,没有增加手术的成本。 本研究中,虽然3种方法扩张失败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OSD组有3例患者扩张失败,而END组均获得成功,这说明对肾脏移动度大或既往有同侧肾脏开放手术病史的患者,OSD法存在扩张失败的风险,END法安全性且有效性更好。KESSARIS等认为术中出血有50%的概率发生在建立通道的过程中。球囊扩张法采用同轴横向扩张,使术中出血减少,但费用较高。在复杂的输尿管镜手术中,“双导丝扩张法”就曾有应用。双导丝引导下,肾镜镜体扩张穿刺点时,镜体挤压“J”型导丝,“J”型导丝产生同轴反向切割力,和镜体的扩张力形成横向的合力,扩张穿刺通道,这比锐性粗暴扩张造成的组织损伤轻、出血少。本研究也证实了END组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值是最少的。 STOLLER等认为,集合系统穿孔是引起PCNL严重出血的主要因素。直视下扩张可以观察扩张的深度和方向,避免了集合系统穿孔、损伤大血管和周围脏器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发现穿刺通道有活动性出血且出血量较大时,应果断放弃穿刺通道,缝合切口并观察,因为此时剥皮鞘还没有进入集合系统,如果只是损伤了静脉血管,可以通过封闭切口来加压止血。半小时后如果患者生命体征和血红蛋白浓度平稳,尿颜色没有变红,再重新穿刺定位,这样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肾动脉栓塞的发生率。 因为医保费用的限制,行球囊扩张法的患者较少,未能纳入对比研究。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验证。但我们仍认为,“直视下双导丝扩张法”安全有效、简单易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来源:窦全亮, 周六化, 李荣飞等. 直视下双导丝扩张法: 一种建立经皮肾通道的新方式[J].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23, 28(11): 980-983.
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