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干货】前列腺液中白细胞计数、pH、锌的诊断价值

来自  前列腺炎马全福2019观点  2019-08-21

正常前列腺液为乳白色,有蛋白光泽,每日分泌量为0.5~2 ml,含总脂280 mg,其中磷脂占65%,以磷脂酰胆碱为主。患前列腺炎时,巨噬细胞吞噬大量的脂类,使前列腺液中磷脂酰胆碱卵磷脂小体减少或消失,色泽变黄、浑浊,或含有絮状物。对前列腺液内脓细胞数,日本规定少于1290个/mm3为正常,大于1500个时为前列腺炎。


1.白细胞计数


一些健康、无症状的男性青年,其前列腺液检查时,白细胞也可以>10个/HP,而有些症状很重的患者,前列腺液白细胞<10个/HP,这不能仅以前列腺盆底肌肉痉挛综合征来解释。Thin等认为,高倍显微镜下检查前列腺液白细胞正常值的上限为5个/HP,对于超过这个标准(白细胞为6~9个/HP)的男性应该考虑可能存在前列腺炎。


但如果以10个/HP为临界,可能会漏诊一些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有的医生认为,白细胞多于15个/HP或20个/HP诊断前列腺炎比较可靠;有些医生认为,应结合临床症状及按摩前列腺后的尿液和精液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还有人认为,只有前列腺液培养结果比较准确。


目前,临床上把前列腺液常规镜检发现白细胞≥10个/HP作为确诊前列腺炎的标准。实际上这并不科学,对此也一直存在争论。许多正常人前列腺液白细胞多于10个/HP,并无症状,而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白细胞也不一定>10个/HP,但症状非常明显。Shaughnessy发现,40%的正常人前列腺液中的白细胞>15个/HP,应将诊断前列腺炎上限定为20个/HP为宜。


导致以上这些差异的原因有:


(1)在患者排尿后即刻取前列腺液,有残留尿液污染稀释前列腺液的可能。


(2)按摩前列腺液舍弃第1滴,可能准确率更高,但按摩前列腺液量少时,则难以做到。


(3)医生按摩前列腺用力轻,挤不出前列腺液,用力重会导致损伤,到底用力多大合适,主要靠每位医生的经验。


(4)已知有12%~57%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可>10个/HP,Kohnen发现,在切除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标本中,有98%存在炎性病灶。


(5)按摩出的前列腺液不一定是前列腺有炎症区域的液体,如前列腺外周区有炎症则引流困难,而中央区容易引流。


(6)手淫可使前列腺液中的白细胞>20个/HP。


(7)涂片不匀会使前列腺液检查不准确,因此,检验师的经验也很重要。


Thin认为,白细胞>15个/HP作为诊断前列腺炎的标准为妥。由于白细胞数量会受一些因素干扰,所以应结合临床症状来诊断。


2.pH


前列腺炎的诊断还应参考前列腺液的酸碱度(pH)、锌含量等指标。Drach等报道认为,正常前列腺液pH介于6.6~7.7,前列腺炎pH为7.7~8.5,前列腺炎治愈程度与前列腺液pH成反比。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一个阶段后,如仍无效,应检查前列腺液pH,以便根据其pH用药。


前列腺液pH检测方法:使用pH试纸,在前列腺按摩后,直接收集位于尿道口的分泌液于试纸上测定,此法快捷、方便可靠。


3.锌


锌与前列腺炎的发病密切相关,前列腺液是含锌量最高的体液之一。精液中含锌量高于血浆100倍,提示锌在维持前列腺及其他附属性器官的功能和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在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及前列腺组织中锌含量降低。


Fair等报道,正常人前列腺液锌含量为(488±18) μg/ml,而慢性前列腺炎时降至(145±16) μg/ml。锌含量与前列腺液杀菌能力及抑菌机制有关,前列腺组织含锌量比身体其他组织要多,锌含量又与前列腺组织量成正比。


锌除与前列腺的抑菌因素有关外,20%的锌可参与碳酸酐酶的作用,这也与其抑菌能力有关。前列腺液内锌含量较低者的防卫能力下降,容易导致前列腺炎复发。曾有学者用锌治疗前列腺炎有明显效果。


本文引自《前列腺炎马全福2019观点》


下一篇
【指南】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最新国内共识推荐(2019版)
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泌尿外科操作与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如何预防相关感染对患者的治疗、生存质量及预后至关重要。 一、泌尿外科SSI的定义和分类 SSI指切口/伤口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尿路是一个腔隙,因尿路手术而出现的尿路感染也被认为是SSI。 泌尿外科SSI可分为轻症感染和重症感染: (1)轻症感染:包括手术部位的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尿路的无症状菌尿和有症状的下尿路感染、附睾炎及菌血症。 (2)重症感染:包括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切口脓肿、肾盂肾炎,以及伴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的尿路感染、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败血症/脓毒症、脓毒性栓塞等。 二、术前SSI高危因素的评估和处理 术前应认真评估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全身危险因素和泌尿外科相关危险因素。 1.全身危险因素 全身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受损、吸烟、体质指数过高和糖尿病等。 2.泌尿外科相关危险因素 泌尿外科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术前长期住院、反复泌尿系感染、涉及肠道的手术、长期留置尿路引流管、存在尿路梗阻和泌尿系结石等。 泌尿外科相关危险因素使患者手术部位或尿路病原菌数量增加、携带多重耐药菌的概率增大以及尿路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导致患者SSI发生率升高。因此,除积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等全身危险因素外,涉及尿路的手术术前应注意这几个方面:①无症状菌尿的筛查和治疗;②有症状尿路感染的治疗。 三、术中SSI的预防 1.常见泌尿外科手术的分类 依据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将常见泌尿外科手术或操作分为4类。 (1)清洁手术或操作:无菌尿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和膀胱镜检查、肾上腺切除术、肾囊肿去顶术、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隐睾切除术等。 (2)清洁-污染手术或操作:术前控制良好且没有异常污染的尿路手术或操作,包括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根治性肾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等;会阴部的非感染性手术 ,以及涉及到阴道或应用口腔黏膜的泌尿外科手术等。 (3)污染手术或操作:既往有尿路感染史的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和所有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术前留置导尿管和尿培养阳性但经过控制的经尿道前列腺手术等,此类患者术前控制菌尿,可以减少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4)感染手术或操作:有明确的临床感染,多为引流性手术或操作,包括感染性结石手术、肾脏感染手术、脓肿引流以及严重污染的创伤手术等。 2.术中SSI的预防策略 (1)抗菌药物应用策略 术前尿培养阳性者,术中用药需要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并考虑药物的药代/药效学特点。 目前,美国疾控协会关于无症状菌尿的指南仅提及对于术前合并无症状菌尿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如术后不留置尿管则术后不需要应用抗菌药物;如术后需留置尿管,则推荐持续进行抗菌药物治疗直至尿管拔除。合并真菌感染的泌尿系结石患者术后应持续抗真菌治疗,在所有内植入物(如支架)拔除后仍需抗真菌治疗7~14 d。 除上述两种有明确指南推荐的情况外,其他术前尿培养阳性患者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按照感染手术使用,术后不超过72 h。 术前没有病原学结果指导者,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清洁手术不推荐使用抗菌药物;清洁-污染手术推荐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术前开始应用,总疗程不超过24 h;污染手术仍推荐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术前开始应用,总疗程24 h内,必要时可延长至48 h。总结国内外研究和指南,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不同类型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方案可参见表1。 表1:常见泌尿外科手术或操作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方案 虽然,目前国内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高耐药,但这两类抗菌药物仍是泌尿外科预防SSI的首要选择。 (2)非抗菌药物应用策略 泌尿外科SSI的预防需要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抗菌药物的应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还包括手术室的设备和条件、患者手术区域的皮肤准备、手术医生的无菌操作等。除上述各因素外,有两点需要强调:①泌尿外科腔镜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②泌尿外科医生的术中操作。 综上所述,泌尿外科SSI的预防是泌尿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患者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术前菌尿的治疗、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以及正确的术中判断都是泌尿外科SSI预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要素。同时该领域在很多方面临床研究证据不足,甚至是空白,需要开展更多基础和临床研究,完善和规范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案,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9,40(6):401-404.
2019-08-21